[摘 要]隨著經濟新常態的確立,社會保險體系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諸多新的壓力和機遇。在這一背景下,對社會保險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將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分析當前社會保險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系列創新性的改革思路,以期為社會保險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社會保險改革;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志碼:A
社會保險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保險制度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保險改革旨在適應經濟發展的新需求,提高社會保險制度的效能和公平性。
1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改革的背景
1.1 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正經歷著深刻的轉型升級,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這一轉變對社會保險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新興產業和業態的發展增加了對社會保險的需求,要求社會保險制度能夠覆蓋更多的人群、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另一方面,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也帶來了就業形態的多樣化,如靈活就業、遠程辦公等,這需要社會保險制度適應新的就業形勢,提供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保障方式。
1.2 人口老齡化和家庭結構變化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和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這給社會保險制度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老年人是社會保險的主要受益群體之一,他們的醫療和養老需求對社會保險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家庭結構變化也對社會保險制度產生了一定影響。由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家庭規模逐漸縮小,家庭結構呈現多樣化,這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挑戰,需要社會保險制度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1.3 城鄉一體化和城市化進程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城鄉一體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這是農村社會保險問題凸顯的原因之一。同時,城市化的進程也帶來了城市社會保險需求的變化,如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城市居民醫療需求的增加等,這些變化要求社會保險制度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以適應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需求。
1.4 全球化和發展中國家崛起
當前,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成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可以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務,促進人力資源的發展和科技創新;另一方面,加強社會保險制度的國際合作可以促進與其他國家的互利共贏,推動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1]。
2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改革重要性
2.1 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需要
經濟新常態要求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而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是推動經濟新常態發展的重要保障。社會保險改革可以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進而增強經濟的競爭力。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產業面臨轉型挑戰,而社會保險改革的靈活性正好滿足了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需求。通過深化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可以更加靈活地應對不斷涌現的就業挑戰,這有助于實現勞動力的優化配置,為新興產業和創新型企業提供更為靈活的用工環境,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同時,社會保險改革也能夠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在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一些傳統行業的減少可能導致失業風險上升。
2.2 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改革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通過社會保險改革,可以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權益,增強社會的穩定性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社會保險改革的一個關鍵方面是提高養老金水平,以適應人口老齡化趨勢,通過調整養老金體系,確保老年人能夠獲得足夠的養老保障,不僅有助于提高民生水平,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此外,社會保險改革還應關注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方面的內容,全面提升社會保障水平,以滿足人們多層次、多領域的保障需求。
2.3 促進消費升級
在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改革對于促進消費升級也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保險的完善可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安全感,增強消費信心,推動消費結構升級,促進消費的持續增長,這對于擴大內需、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和提升社會保險水平,使得人們更有能力面對各種風險,包括疾病和失業等,這不僅提高了個體的生活質量,也為其更積極地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創造了條件。因此,社會保險改革不僅是一項為了保障基本權益的制度建設,更是激發經濟活力、促進消費升級的重要途徑。在這一背景下,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保險改革顯得尤為迫切。通過適應經濟變革的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消費升級,社會保險制度將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2]。
3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存在的問題
3.1 社會保險制度不完善
在經濟新常態下,盡管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面臨著不完善的問題。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社會保險制度主要關注城鎮職工,而對農村居民和靈活就業人員的保障尚不夠完善,這一情況導致農村居民和靈活就業人員在面臨職業傷害、疾病等風險時難以獲得充分的保障和補償。同時,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和業態不斷涌現,然而相應的社會保險制度還未能跟上這些變化,新興產業和業態的從業人員在享受社會保險方面存在困難,這些人員往往處于較為靈活的就業狀態,他們可能是自由職業者、合同工或者參與共享經濟的人員,但社會保險制度并未為他們提供足夠的保障。
3.2 社會保險覆蓋面不廣
盡管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在不斷擴大,但仍存在覆蓋面不廣的問題,部分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等由于多種原因沒有參加社會保險,造成他們在面臨職業傷害和疾病等風險時無法獲得相應的保障。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經營規模較小、資金緊張等原因,一些小微企業未能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導致企業員工在退休后獲得的養老金不足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給他們的晚年生活帶來困擾。而個體工商戶作為獨立經營者,其社會保險參保意識較低,很多人選擇不參加社會保險或者選擇低繳費基數以減輕經濟負擔,這使得個體工商戶在面臨職業傷害和疾病等風險時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確定性。
3.3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不規范
社會保險基金作為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不規范的問題亟待解決。目前,一些地方的社會保險基金存在著挪用、浪費等問題,嚴重威脅了基金的安全和完整,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基金無法有效地用于保障參保人員的權益,進而影響了社會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行。一些地方存在挪用社會保險基金的行為,有些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將社會保險基金用于其他非保險領域,如投資房地產、建設基礎設施等,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社會保險基金的初衷,也損害了參保人員的利益。此外,一些地方的社會保險基金存在著浪費問題,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和管理機制,部分基金被閑置或低效運作,無法實現保值增值,不僅浪費了參保人員繳納的保險費,也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險支出需求[3]。
3.4 社會保險意識不強
除了制度、覆蓋面和基金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保險還面臨著部分群眾社會保險意識不強的問題,由于歷史和文化等原因,一些企業和個人對社會保險的認識不足,參保意識較為薄弱,他們可能更關注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社會保障權益。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不按規定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而一些員工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不了解社會保險的基本知識和自己的權益,從而導致無法在需要時獲得相應的保障和補償。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存在著對社會保險重視不足的問題,他們更關注經濟增長等短期目標,而忽視了社會保障等長期發展目標,導致在實施社會保險政策時缺乏積極性和有效性。
4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改革思路
4.1 完善社會保險制度
首先,應當強化對農村居民和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確保他們能夠在職業傷害和疾病等風險面前享有足夠的保障和補償。針對農村居民,可以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保障機制,擴大其社會保險覆蓋面。對于靈活就業人員,需要建立更為靈活、適應多樣化職業形態的社會保險制度,確保他們在靈活就業的同時能夠獲得全面的社會保障。其次,社會保險制度應與新興產業和業態的發展保持同步,在制定社會保險政策時,要及時跟進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從業人員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可以設計專門的保險產品,以滿足新興產業和業態從業人員的特殊需求,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保險制度,這樣的做法不僅有利于保障個體的權益,也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4]。
4.2 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
社會保險覆蓋面不廣是當前社會保險制度面臨的一大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加大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的參保力度,可以通過降低繳費門檻、提高政府補貼等方式,鼓勵這些群體積極參與社會保險制度,特別是對于小微企業,可以推行差異化的繳費政策,根據企業規模和經濟情況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以減輕其社會保險負擔。同時,應該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拓寬社會保險的參保渠道,包括利用互聯網平臺、社區服務等途徑,方便群體更加便捷地參與社會保險。此外,還要加大對這些群體的社會保險政策宣傳力度,增強他們的參保意識,使他們認識到社會保險對個體和家庭的長期
利益。
4.3 規范社會保險基金管理
為了保障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和有效運用,需要加強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和管理。首先,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機制,明確基金的使用范圍和管理規定,防止挪用、浪費等問題的發生。同時,加強對地方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監督,確保他們依法履行職責,嚴禁將社會保險基金用于其他非保險領域。其次,優化基金的投資渠道和管理機制,提高基金的收益率和保值增值能力,可以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投資理念和方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投資策略。同時,加強風險管理,防范投資風險對基金的影響。此外,還可以探索多元化的投資方式,如股權投資、債權投資等,以提高基金的收益水平。最后,加強對基金的績效評估和信息披露工作,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定期對基金的投資業績進行評估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改進。
4.4 加強社會保險意識教育
為了提高全社會的社會保險意識,迫切需要我國加強社會保險意識教育,這一過程應采用多樣化的渠道和形式,涵蓋宣傳欄、媒體、講座等途徑,以普及社會保險知識,提高企業和個人的參保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社會保險的核心概念、政策細則及參與方式等內容應當通過易懂、生動的方式傳遞給公眾,確保信息的廣泛傳播和理解。同時,社會保險意識教育也需要注重對企業、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培訓和教育,通過定期的培訓課程,提高他們對社會保險重要性的認識和理解程度,這包括企業對員工社會保險繳費的義務,政府對社會保險政策的引導和執行,以及相關部門對社會保險運作和管理的規范與支持。此外,為了激勵企業更積極地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可采取鼓勵措施,如提供稅收減免或其他激勵政策,這將有助于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使其更好地履行社會保險的義務,從而促進整個社會保險制度的健康發展[5]。
5 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保險改革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企業、個體都應積極參與,共同推動社會保險制度朝著更加健康、公正、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只有不斷創新、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新常態,為經濟的長期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巍.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改革思路研究[J]. 中國外資,2021(4):23-24.
[2]傅彥. 基于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社會保險改革的要點與對策研究[J]. 中國集體經濟,2021(4):54-55.
[3]曾茹.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改革思路研究[J]. 經濟師,2021(2):50-51.
[4]賀方浩. 經濟新常態環境下社會保險改革的關鍵點與措施分析[J]. 中國市場,2020(14):48-49.
[5]付雯.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改革的關鍵點及對策研究[J]. 財會學習,2019(28):176-178.
[作者簡介]王雪敏,女,山西大同人,晉能控股煤業社保中心,中級會計師,本科,研究方向:社會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