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幼兒的學習來源于生活,也將融于生活。《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們引導幼兒接觸自然環境,激發好奇心,同時結合和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幼兒尋找身邊的自然資源,深入挖掘適合形成教育資源的內容。隨著課程游戲化更深入地推進,我們對課程的實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一、課程活動緣起
案例:一次繪本閱讀中,我和幼兒共讀了一本《小樹人》,幼兒被故事中小樹人的經歷深深吸引,“小樹人究竟是什么呢?”“是旗桿?畫筆?還是一根棍子?”幼兒紛紛舉手發言。
萱萱說:“小樹人是一家三口,他想回去陪他的家人。”
琪琪說:“他被當成了旗桿,其實他是小樹人。”
小樹人其實就是樹枝,而且是個愛冒險,有愛心的小樹人。
隨著深秋的來臨,樹木有了更多的變化和顏色,小的樹枝掉落下來,有的幼兒把它當成了自己的玩具,興奮地說:“老師,這不就是我們看到的小樹人嗎?”隨后更多的小眼睛加入了尋找中……
一次繪本共讀,一次隨機的幼兒之間的談話,激發了幼兒尋找樹枝的活動當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要面向生活。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幼兒只有在“做”中才能獲得直接的知識經驗。針對幼兒之間的談話,教師要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結合自然資源,鼓勵幼兒尋找身邊的樹枝。結合《指南》目標,我設計了幾個課程推進的方向,通過師幼互動、家園共育,讓幼兒在觀察、尋找樹枝的過程中,發現樹枝的多種玩法。同時,傾聽幼兒的心聲,了解幼兒的經驗與需要,懂得放手。
二、“做”之前開展調查
活動1:樹枝知多少
關于樹枝,我們跟幼兒討論過:參與——去哪兒可以收集到樹枝?家門口、樹林里、馬路邊;觀察——樹枝有哪些特點?樹枝是很硬的。樹枝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尖尖的,不小心會劃到自己。樹枝上還有很多小樹枝和葉子;思考——樹枝有什么用?樹枝可以在地上畫圈,可以做好看的手工作品,可以當成戶外游戲的器械;小小調查員——幼兒的調查任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童年用樹枝可以怎么玩?
“做”是知識的重要來源。教師通過組織幼兒參與討論、尋找樹枝,初步了解了本班幼兒對樹枝的認知。通過家長的參與,幼兒的經驗得到了提升,也學會了觀察。“做”也是創造性發展的基礎。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引導游戲的深入探究,如樹枝的形狀以及樹枝的妙用,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幼兒深入學習。
三、“玩”中探索樹枝的多種玩法
幼兒把撿來的樹枝變成了游戲的伙伴,可以怎么玩呢?有了之前繪本閱讀的經驗,幼兒的想法變得更多了。有的把樹枝變成了大馬,騎著跑;有的把樹枝放在地上跳過來跳過去,展開跳格子游戲;還有的把長短不一的樹枝拼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玩拼圖游戲,比較物品的長短。樹枝還可以作為我們的教玩具,我們可以根據杯子上的數字放入對應的樹枝并能說出樹枝的總數。《指南》指出“4—5歲的幼兒能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通過思考,幼兒發現樹枝可以當戶外游戲的材料,可以當室內益智區的材料,比多少,比長短,一一對應。我追隨幼兒的興趣點,請幼兒將樹枝投放進區域里,在游戲中、集體教學中,為幼兒提供深入學習的機會。幼兒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積累了知識。
四、“做”中探索整理以及工具的妙用
隨著課程的不斷推進,幼兒在戶外活動中也時不時地自主拿起籃子收集樹枝。久而久之,收集分類用的幾個筐子被塞得滿滿當當。有幼兒意識到樹枝存放的問題了,這些樹枝需要整理,都放在一個地方太亂了。該怎么辦呢?我們先嘗試了分類的辦法。在整理樹枝的活動中,幼兒自發地對樹枝進行了比較,在對比和操作的過程中感知了長短、粗細、多少,并對其進行了規律排序。當發現幼兒對分類感興趣時,教師給予他們討論和發現問題的時間,讓其自己進行歸類整理。課程來源于生活,也將被運用于生活。《綱要》指出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雖然大家按長度分類,但有些樹枝長著許多分叉,有的樹枝長度又過長,幼兒想出了不同的辦法。有的用手掰、用腳踩。當樹枝比較粗,單純地用手掰不動時,幼兒動腦筋,找來了工具幫忙。在這個整理的過程中,他們對樹枝的形狀概念和長短概念有了更深的認知。多樣的材料能夠提供一種或者多種感官學習的機會。當運用多種方式操作和體驗組織材料時,幼兒將習得有意義的經驗。幼兒在實踐中感受不同的工具特點,操作體驗,分享了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五、“做”中探索樹枝的創意
小小的樹枝承載著兒時游戲的回憶,它是女孩子手里的魔法棒,是男孩子手里懲惡揚善的寶劍。小小樹枝有著無窮的用處。我們把樹枝投放在美工區里,幼兒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樹枝到了幼兒的手里,變成了一件件美麗的藝術品,彰顯著大自然的藝術美。
案例1:我們把樹枝放在了美工區,感興趣的幼兒開始了創意手工。有幼兒提議做一個故事里的小樹人,這樣就可以帶著小樹人去冒險。于是,幾個幼兒一起合作,選擇長短差不多的樹枝。一個用手固定,一個用扭扭棒捆綁,接著給小樹人穿上漂亮的衣服,一個帥氣的小樹人就做好了。幼兒興奮地把小樹人拿到閱讀區給其他同伴看。有幼兒提議把小樹人放在閱讀區,可以一邊看書一邊拿著小樹人,這樣感覺更好!
案例2:銘銘到了美工區,她拿起樹枝放在桌上,對旁邊的楊楊說:“我看到手機上面有用輕泥和樹枝做的花,可漂亮了。”銘銘就開始動手了。她先拿著輕泥掐了一點,直接往樹枝一壓,這樣連續壓了兩小塊,申楊看到了,說:“這樣不行,壓扁了,不好看,你要輕一點。”申楊把手中搓好的輕泥輕輕地壓在了樹枝上。
案例3:幾個男孩子被吸引過來了。誠誠拉著小伙伴冬冬的手,說:“快來看,他們在用輕泥裝扮樹枝,我們也來一起吧。”冬冬從材料柜搬出了一盒輕泥。誠誠迫不及待地打開輕泥盒子,先選了粉色的輕泥,用手指掐了一點,用手掌在桌面上搓圓,再把搓好的圓形壓在樹枝上面。旁邊的冬冬選了紅色的輕泥,掐了很多,也學誠誠的動作,在桌上慢慢地搓。搓成圓形后,冬冬把放在桌上的樹枝豎起來,將輕泥壓在樹枝上。誠誠在美工區的柜子上拿來一個瓶子,將樹枝插在酒瓶里。
幼兒用無限的探索熱情和創意靈感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他們對本次的美工活動有著如此濃厚的興趣,說明興趣來源于幼兒的發現。是什么原因使大家愿意到美工區來裝扮樹枝呢?我想應該是看到了其他幼兒的參與,吸引到了他們,激發了他們的興趣。這是創造“最近發展區”的一次偶然機會。教師需要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吸引他們到美工區參與活動。
通過區域游戲的開展以及后續區域游戲材料的投放,幼兒給樹枝進行裝扮,多看,多動手動腦,獲得了參與感和自信感,提高了動手能力,同時結合《指南》的教育建議,我有意識地跟幼兒一起欣賞樹枝作品,在幼兒園內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深入探索。
六、“玩”中分享樹枝玩具會
樹枝真的很神奇,會變魔術,我們還可以怎么變呢?樹枝和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禮物。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啟發引導下,幼兒積極參與,開始了一場藝術創意之旅。
案例1:有一天,多多拿了一把用樹枝拼成的小椅子帶到了幼兒園,頓時,幼兒圍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琪琪說:“這把小椅子真是樹枝做的嗎?”說完用手指戳了戳,多多趕緊用手扶著“小椅子”,對琪琪說:“你輕點,它會倒下來的。”旁邊的小宇對多多說:“這把小椅子真漂亮,還有樹葉呢。”多多自豪地對小宇說:“這是我跟媽媽一起做的。樹枝是我剪的,樹葉也是我插上去的。”
案例2:球球拿著一個自制的風鈴來到幼兒園,風吹著,風鈴發出清脆的叮鈴叮鈴的聲響,頓時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球球笑嘻嘻地說:“這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好不好看?”大家都紛紛點頭,伸出手摸一摸風鈴,我把風鈴掛在了教室門口,只要風一吹,風鈴就會發出悅耳的聲音,給教室帶來了許多的歡笑。
現階段幼兒對樹枝的創意活動還是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多多跟媽媽一起制作了一個親子作品帶到幼兒園,跟同伴一起分享,這個做法受到了教師的肯定。教師也追隨幼兒的興趣點,持續開展此項活動,讓幼兒之間、親子之間共同分享樹枝創意的樂趣。
教育源于生活。當發現幼兒仍然對樹枝創意充滿興趣時,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關于樹枝的創意,同時鼓勵家長跟幼兒一起搜集,積累經驗,激發幼兒創作的欲望。通過親子合作,幼兒與家長共同制作了樹枝相框、樹枝椅子、樹枝風鈴等精美的作品。他們把作品帶到幼兒園,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做了簡單的介紹。除了幼兒享受了分享的快樂之外,家長與幼兒之間也多了交流的機會,更有益于增進親子感情,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此外,還評選出了創意獎、巧手獎、合作獎。
生成活動:一根樹枝的72變
樹枝還能有哪些創意呢?幼兒將樹枝擺在紙上,這樣關于樹枝的添畫創意就開始了……
案例:思誠拿了一小截樹枝放在手里轉圈,教室里好幾個幼兒都學她。樹枝與輕泥的組合已經告一段落,樹枝還可以做什么呢?楊楊把樹枝放在了白紙上,她拿蠟筆在樹枝旁邊畫起了圈。我走近一看,這不是蝴蝶嗎?等她畫好之后,我把她的作品拍了下來,在游戲分享的時候進行了評價。平時好幾個喜歡畫畫的女孩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投影儀上面的圖片,原來樹枝還有這樣的裝扮。在精心策劃和啟發引導下,幼兒積極參與,開始了一場藝術創意之旅。
從幼兒的創作中發現他們有生活的經驗,也見過添畫。剛開始教師也沒有很快想到樹枝添畫的創作方法,幾個女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非常豐富。她們在畫畫的過程中非常投入、認真,體驗到了創作的快樂。那關于樹枝的創意作品還有哪些呢?我們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同家人一起在家尋找素材,擴寬眼界。
《指南》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各自的創意也不一樣。
七、在“教學做合一”思想下關于班本課程活動的反思
(一)課程活動的實施充分體現幼兒的“做”
陶行知強調在“做”中學。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充分體現了幼兒的“做”。由一個繪本故事引發了一系列的活動,讓他們在做中經歷和體驗。課程以幼兒為中心,以興趣為導向。教師適當引導,幼兒在親身體驗中學到了知識,擴展了經驗。我們經常在生活中尋找教育契機,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接觸大自然,觀察周圍事物,激發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在做中學、求進步的過程中,幼兒成長的價值充分體現在各個環節當中。
(二)借助教師恰當的“教”,引出幼兒自主的“學”
陶行知說過要重視啟發式教學。教師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承擔的角色更多是引導者,鼓勵幼兒自主探究。在寬松的環境中,幼兒動手創造的一系列經驗在逐步構建。在積極的探究中,他們積累了關于創意美術的很多經驗,激發了創新思維,發展了社會性行為,也獲得了成長的自信。幼兒的分類、創意玩法以及樹枝裝飾無一不體現了自主的學習力。
八、結語
從本次課程實施的過程可以看出,陶行知的教學思想貫穿整個課程脈絡,繪本故事激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點,緊扣《指南》目標,開展了符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的一系列活動。課程實施內容也有值得探究的價值。我們積極創造機會供幼兒體驗、觀察、討論和發現,從談話活動到游戲活動,再到家園合作,每一次都是幼兒參與、實踐、探究的過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依舊會以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為幼兒開拓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學做合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