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新課標浪潮不斷涌起的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革。數學本身有著一定的抽象性與復雜性,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來指導。繪本教學以內部豐富多彩的圖像資源及有趣的故事情節著稱,將其教學價值與數學教學內容高效融合,能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設置具體的教學目標時,教師應將繪本中的故事情節作為知識載體,促使學生從中深受啟發,進而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逐漸形成數學思維。
一、小學數學繪本教學的價值
(一)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探究熱情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及探知欲十分強烈。繪本內部的精美圖片與生動的故事情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一些繪本中蘊含豐富的數學元素,容易喚醒學生的探究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通過積極推廣繪本教學,使數學知識不再以枯燥的數字形式出現,而是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能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夯實知識基礎,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二)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的邏輯性特點較強,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受學習能力的影響,一些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相對薄弱。通過強調知識與故事情節的有效融合,學生在閱讀故事時能逐漸形成自主探究、推理意識,進而解決數學問題,形成數學思維。同時,一些繪本中涉及的數學問題相對靈活、開放。教師帶領學生共同探究,并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探尋,有利于學生主動深入文本,逐漸形成深度思考意識,從而鍛煉邏輯思維與數學思維能力。
(三)有助于完善學生的數學素養
繪本的內部知識體系十分豐富,且涵蓋了豐厚的數學知識點,如數的運算、結合圖形、鐘表知識等。開展繪本教學,將其內部的知識體系與數學教學進行高效融合,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汲取新知,還能幫助學生對整體的知識體系形成深刻認知。同時,通過銜接生活化與實踐教學,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并掌握必備的實踐技能,對鍛煉并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與素養提供了有力幫助。
(四)有助于促進教學改革與創新
傳統視角下的數學教學模式有著一定的局限性,缺乏趣味性與創新性,容易降低學生學習動力,影響教學質量。在繪本教學的指導下,教師能夠將枯燥的文字轉換為簡單易懂的趣味故事,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深化教學疑點,在無意識間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彰顯教學手段的豐富性與創新性,對實現教學改革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小學數學繪本教學對策
(一)選擇適宜的繪本,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驅動自驅力的基礎,只有個體對探究內容產生強烈的探究意愿,才能促進教學與學習質量的持續輸出。由于低年級學生對生動的故事情節感興趣,因此在選擇繪本時,教師應注重內容的趣味性,以此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相關知識點為例。在導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入趣味性的故事來教授這一部分知識點。例如,《森林里的加法與減法冒險》講述了小動物在森林里探險途中經過一條小河,需要搭建獨木橋才能過河。在搭橋過程中,它們發現木頭的數量不夠,計算應該使用多少木頭才能搭建一座橋,并分頭行動尋找木頭。在計算中,小動物們利用了加法和減法來確定。在闡述故事情節時,學生的探究興趣與參與熱情將油然而生,進而更加積極專注課堂教學。隨后,教師可模擬故事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飾演故事中的小動物,還原故事情節。在表演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本章節的課堂重點,不僅能鍛煉計算能力,還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對完善核心素養提供了有效幫助。
此外,由于低年級學生更容易對精美的圖像素材感興趣,因此教師可結合學生這一特點選擇適配的繪本與教學方法,致力于激發其興趣,使其無意識地內化課程理論,從而促進有效教學。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知識點為例。為了幫助學生迅速掌握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利用色彩絢麗的繪本資源。例如,繪本中展示了各種小動物在動物園玩耍的畫面,教師可詢問學生:畫面中有幾只小猴子和小兔子?請嘗試數一數、比一比,并運用畫筆對不同的動物進行涂色。在視覺的沖擊下,學生的注意力將被吸引,進而更容易掌握教學重點。
(二)立足生活素材,強化理解能力
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性十分顯著。小學數學知識體系相對抽象,部分學生會因無法吸收當堂課程知識而產生抵觸情緒。基于此,在設置具體的教學目標時,教師應精準切入生活中的某一場景,帶領學生共同分析,便于學生能及時內化課程重點,加深對相關數學概念的理解與記憶。當前,大多數繪本素材中的生活元素十分豐富,將數學知識與繪本中的故事進行高效融合,能有效驅動學生的自驅力,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有利于學生更加輕松地探尋未知的數學知識。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統計與概率》一課知識點為例。在實踐環節,教師可選擇《忙碌的周末》繪本展開教學。該繪本素材描述了在周末主人公進行了購物、打掃房間等一系列活動,這一場景更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闡述完繪本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周末都做了哪些事情?請嘗試用時間順序進行統計。通過預設問題,能夠引出課程主題。在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時,可鼓勵學生結合已學知識圖形和扇形統計圖進行設計。學生通過親身操作不僅能鞏固所學習得,還能對統計概念形成深刻認知,進而體現出繪本教學的實際作用。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時、分、秒》一課知識點為例。針對這一部分知識點的講解,教師可選擇《恐龍醫生的一天》。繪本中恐龍醫生在給病人看病時,會讓患者深呼吸2秒鐘。同時,在與棕熊爺爺對話時,會告知棕熊爺爺飯后30分鐘記得吃藥。在了解繪本內容后,可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手工制作一個鐘表模型,并依據故事情節現場模擬繪本中的場景。例如,一名學生扮演恐龍醫生,一名學生扮演患者,另一名學生在一旁負責操作指針。當恐龍醫生說“請3秒鐘呼吸一次”時,其中一名學生需要將秒針順時針移動3個小格。其他學生將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形成直觀的認知,并在實踐中靈活地掌握新知。
(三)前置互動環節,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教學有著顯著的探究性與實踐性。結合數學教學規律與特點,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互動環節,讓學生之間建立合作探究橋梁,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還能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最終促進教學效率的持續提高。同時,在活動中,教師可結合數學繪本營造教學氛圍、傳遞新知,以此凸顯教學成效,實現教學預期目標。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知》一課知識點為例。在新知呈現前,教師可引入繪本《保羅大叔分披薩》,故事以大叔保羅與朋友分享披薩為背景。通過閱讀繪本,學生能初步了解關于分數的概念,并對1/2、1/4等分數的表達方式形成認知。然后,可設計互動環節,指導學生借助教學工具——披薩模型進行分割,將披薩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在實地操作過程中,學生會在腦海中浮現繪本中大叔保羅切披薩、與朋友分享披薩的全過程,進而激發探知欲,逐漸加深對分數概念的認知。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小組討論活動,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分享自己的分割方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展開主動交流、探究、分析,并汲取對方的觀點,從而豐富學習技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探尋未知,對鍛煉并完善綜合技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深挖繪本價值,降低學習難度
繪本中“數”的價值十分優越。因此,在統籌整體的教學戰略時,教師應善于挖掘繪本背后的故事,將其與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融合。這樣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深度探究與思考意識,對培養數學與數字素養提供了有力幫助。同時,在設計教學大綱時,教師應善于運用“繪本+”教學模式,將繪本融入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等環節,使學生從中深刻感受繪本教學的魅力與內涵。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一課知識點為例。結合單元主題,教師可以將《圖形星的怪樣國王》這一繪本作為導學素材。首先,在預習環節,可引導學生閱讀繪本,并在預習任務中設置探究任務,如:繪本中有多少種不同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深入繪本,并逐漸認知常見的圖形結構,有利于在課堂教學中形成深刻理解力。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將文本內容生成電子繪本,將繪本中的插圖同步到多媒體課件中,讓學生觀察并對不同的圖形進行分類,促使學生對不同的圖形結構形成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從而深化抽象的圖形概念。基于學生的學習成果,可鼓勵學生親手操作,制作繪本中出現的圖形。在實踐中,繪本中多彩的圖形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動手操作欲望,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最后,在課后復習環節,可布置開放性的作業任務,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敘述繪本中的故事,并設計主題為“多彩的圖形世界”手抄報,以此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
(五)創作繪本日記,實現“教學做合一”
“教”與“學”是一個有機整體,倡導“教學相依”思想是當前教育者需具備的教學思想。創作繪本日記能夠契合這一教學思想。因此,在推廣這一思想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將學習感悟寫進繪本日記,并以圖畫的形式予以展示。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還能彰顯教學形式與內容的不斷創新。同時,在創作中,可引導學生在繪本日記中融入生活元素,從而真正體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思維方式。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一課知識點時,教師可選擇《小小儲錢罐》繪本,展示主人公如何收集、分類和使用人民幣,使學生對人民面額建立初步的了解。教師可創設虛擬情境,模擬真實的購物場景,讓學生進行貨幣交易。在情境中,學生通過反復地進行物品交易不僅能深刻認知人民幣的面額,還能鍛煉運算能力。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可鼓勵學生進行繪本日記創作,指導學生在日記中加入一些圖畫元素,將自己使用人民幣的經歷以繪本和文字說明的方式予以展示,并闡述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辦法。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還有利于拓寬其視野。在日記結尾,可建議學生總結日記創作體會與學習心得,包括怎樣深入認識人民幣、分享分類人民幣的經驗、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零花錢等。在完成創作任務后,可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作品展示,以此形成經驗分享,幫助學生汲取更多的創意靈感,為激活創新思維與自主探究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六)開展豐富的課外延伸活動,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
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同時也是拓寬學生知識邊界的有效載體。近年來,基于新課標視野,大多數教育者更注重課外教學設計,以此煥活課堂活動,促使學生數學技能的持續優化。因此,在落實繪本教學任務時,教師應強調教學內容的外延,開展豐富的課外拓展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實踐技能。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一課知識點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閱讀《時間的秘密》繪本,讓學生在素材中積累有關年、月、日的知識點,并進行標注。在學生掌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制作“時間日歷”。在設計環節,可引導學生不拘一格,發揮想象力,運用畫筆進行繪制時間線,或者運用手工材料,制作一個立體的并帶有卡通圖案的日歷。在作品展示環節,應指導學生分享自己的設計靈感、創作感悟。這樣有利于師生與生生之間建立深入的互動橋梁,進而發展學生的多項思維能力。
三、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繪本教學是一種富有時效性與創新性的教學方式。通過引入創設情境、多媒體輔助等方式,能夠充分促進高效教學。因此,教師需注重繪本資源的篩選和與教材內容的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數學學習體驗,進而確保教學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