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濟寧市將提升主要糧油作物的大面積單位產量作為糧食生產的首要任務,創新性地構建了“135”路徑模式,這一“濟寧模式”不僅在本地區取得了顯著成效,更在全國范圍內及山東省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學習。本文深入闡述了濟寧路徑模式的具體實施策略與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同時,客觀剖析了在技術落地過程中遭遇的主要制約因素。針對這些挑戰,本文進一步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與策略建議,旨在為其他地區在提升糧食單產及實現大面積技術推廣方面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濟寧路徑;對策建議
為切實抗牢糧油生產大省的政治責任,山東省委、省政府決定啟動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1]。濟寧市迅速行動,把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糧食生產的頭號工程,探索構建“135”路徑模式,錨定提質增產高效“一個目標”,壓實領導責任、屬地責任、行業責任“三方責任”,夯實整好田、育好種、養好苗、服好務、收好糧“五好措施”,全方位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為“齊魯糧倉”倉滿廩實貢獻濟寧力量。2023年8月、9月先后承辦了全省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現場推進會、全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現場觀摩暨秋冬種工作部署會,可復制易推廣的“濟寧路徑”為全省樹立了樣板,為全國糧油單產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1 濟寧市糧食生產基本情況
濟寧市現有耕地面積752.96萬畝,約占全省總耕地面積的8%;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500萬畝左右,其中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080萬畝以上,總產量490萬噸左右,產量約占全省的9%,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夏糧高產競賽中,經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專家組實打驗收,濟寧市小麥高產示范田再創畝產832.1千克的高產紀錄;全省秋糧高產競賽中,大豆高產示范田分別以畝產369.7千克、347.96千克、327.6千克的水平再獲全省第1、3、5名,并奪得全國大豆“清種夏播”組第1名、第4名,玉米兩個高產參賽地塊分別達到了畝產1069.96千克、1052.43千克,刷新濟寧市玉米單產最高紀錄,居全省前列,充分體現了濟寧市糧食單產水平提升的成效與潛能。
2 單產提升主要措施
2.1 整好每一方田
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提升改造,全面“建好、管好、種好”高標準農田,持續夯實單產提升基礎。
2.1.1 高標準建好田
近年來,緊扣“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項內容,按照既定規劃,地毯式推進,打造“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地力足、災能減、功能全”的高標準農田九大配套體系[2],建成高標準農田681.7萬畝,基本實現對永久基本農田全覆蓋,讓每寸耕地都成為豐收沃土。
2.1.2 高效率管好田
2022年濟寧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高標準農田質量保障和管護制度,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工程質量保險,實現了資產移交、管護責任、管護主體、質量保險“四位一體”閉環管理措施,打通管護“最后一公里”,確保良田得到長效維護。
2.1.3 高質量種好田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小田變大田”,實現100%宜機化;狠抓耕地質量提升,實施三年一輪大犁深翻25~30cm,逐年打破犁底層,增厚耕作層、構建合理耕層,提高土壤保肥保墑能力;集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關鍵技術措施,全市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已達到1.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8%,耕地質量等級為3.72,比上年提升了0.02,耕地產能不斷提升。
2.2 育好每一粒種
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做好“育繁推”三篇文章,持續做優單產提升“芯片”。
2.2.1 “育”有優良新品
濟寧市具有種業科研創新基礎的企業38家,其中23家種企探索建立“研究院+育種中心+試驗站”模式,依托15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和豐富的種質資源,著力破解種業“卡脖子”技術,農作物新品種研發成效顯著,全市累計育成“濟儒麥19”等新品種314個,僅大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就有117個,居全省第1位。
2.2.2 “繁”有雄厚實力
目前,濟寧市規模以上種子持證企業74家,其中“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1家;全國種業頭部企業前20 強中,濟寧市1家。全市現有3個國家級制種大縣、6個省級區域性良繁基地、1個國家級種業產業強鎮、3個省級種業產業強鎮,種業基地建設大格局已初具規模。全市先后獲得中央獎勵資金2.3億元,用于改善種子基地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基地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同時,拓展延伸“種子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聯農帶農模式,推廣訂單回購、股份合作等繁種機制,全面推行供種、播種、管理、去雜、防治、收獲“六統一”模式,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繁育,全市農作物良種繁育面積常年穩定在70萬畝以上,年繁良種3億千克左右。
2.2.3 “推”有廣闊市場
以種業企業為主體,立足市場、整合資源,堅持“良種+良法”配套研究、推廣,組建“栽培專家+推廣人員”服務隊送技術到戶,提高主導優良品種推廣率,充分發揮了優良品種的增產潛力。加大新品種展示評價工作力度,遴選推廣了一批單產潛力大、高產穩產、抗逆強的新品種,其中大豆以高油高產多抗品種、玉米以耐密高產宜機收品種為重點,加快了主推品種更新換代。濟寧豆種暢銷山東、河北、河南等10多個省份,覆蓋黃淮海區域的75%、長江中下游區域的70%,為國家糧食生產用種安全貢獻了濟寧力量。
2.3 養好每一棵苗
普及推廣“良種包衣增抗性、精細機播提密度、運籌肥水促生長、科學調控助豐產、綠色控害減損失”關鍵技術。把好田間管理“三關”,確保苗齊、苗勻、苗壯,持續做強單產提升主體。
2.3.1 把好“播種關”
播種前,選用病蟲兼防的復配型藥劑進行良種包衣,有效防治根莖部土傳病害、地下害蟲,控制苗期蚜蟲、薊馬等。安裝北斗衛星導航輔助系統,選用馬斯奇奧、優尼亞、大華寶萊、永弘“品字”型等高性能氣力式播種機,播種時將基肥同時深施,實現了直線播種、播深一致、行株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堅持適墑播種、適期播種、適量精播,培育壯苗,在“七分種”上下足功夫。
2.3.2 把好“管理關”
按照不同作物的不同生育時期,有針對性制定、推廣肥水管理實施方案,安裝水肥一體化設施,配備滴灌帶,科學調控肥水。濟寧市農業農村部門嚴格落實幫包工作責任制,定期下沉到包保的縣(市、區)督導糧食生產工作;同時,充分發揮市縣鄉村“三級幫包四級聯動”工作機制作用,組織全市3000余名農技人員常年深入生產一線,扎實開展蹲點包片、巡回服務,“面對面”“手把手”開展主推技術示范15.7萬余人次。通過培訓和線上線下宣傳推廣,加快優化43項關鍵技術推廣應用,不斷提升關鍵技術的到位率和覆蓋率。
2.3.3 把好“防災減災關”
人工田間普查與智能監測系統有機結合,對田間病蟲發生發展情況進行科學預測預報,及時進行精準防治、綜合防治、綠色防治。因苗情因密度,適期科學化控。整合涉農資金,同時積極動員群眾開展“一噴三防”“一噴多促”全覆蓋實施,促進糧食穩產、增產。
2.4 做好每一項服務
將推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作為破解“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的難題,帶動小農戶積極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不斷強化政策支持和規范引領,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服務主體有序發展,品牌化、保姆式、創新化農業社會化服務,持續增添單產提升動力。
2.4.1 一體式推進“濟時雨”品牌
先后整合93個為農業服務中心、9000余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供銷社和農民合作社一體化推進,全方位打造“濟時雨”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實現“濟時雨”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
2.4.2 訂單式運作“田保姆”托管
全力打造綜合服務平臺,農戶下單、“田保姆”分類接單模式,提供“耕、種、管、收、加、銷”一條龍服務,打造“半小時”農業社會化服務圈。全市托管服務面積已超800萬畝。
2.4.3 探索式打造“新農服”路徑
為支持各類服務組織聚合種子、肥藥、機械、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提升規模經營水平和服務水平[3],探索實施“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務”“服務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服務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模式,拓展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全要素農事服務,實現了土地的“三增五減”。
2.5 收好每一粒糧
充分發揮農機裝備主力軍作用,狠抓機具保障、作業效率、機收減損“三個強化”,確保顆粒歸倉。
2.5.1 強化農機具保障
優化完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對高性能、智能化、復式作業機械推進優機優補。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030.4萬千瓦,增長3.5%,居全省第4位。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9%,高于全國18%。現有糧食作物農業機械數量充足、性能高,有力保障了生產全過程及時快速收獲。
2.5.2 強化機地結合
濟寧市整建制創建為山東省首批“兩全兩高”農機化示范市,居全省第1位。成立小麥機收應急作業隊176支、秋收秋種應急作業服務隊160支、應急搶修服務隊38支,扎實做好包保干部與村、合作社與農戶、機械與地塊“三個結合”,優化資源配置,最大程度提高機械作業效率,2023年,夏收、夏種工作分別較常年縮短5天、10天高質量提前完成。
2.5.3 強化機收減損
2023年,濟寧市先后圓滿承辦了省級機收減損大比武兩次,開展了播種作業質量對比監測試驗等工作;成立57個技術服務小組,加強農機手作業技能培訓,進行現場技術服務,提高農機手精細操作技能和意識,努力減少作業損失。小麥、玉米機損率分別降至1.17%、3%以下,較國家標準減少損失0.83%、0.5%,僅收獲環節年可增產小麥1900余萬千克、玉米900余萬千克。
3 制約因素和對策建議
3.1 關鍵技術落實受到限制
目前,農民“老齡化”、種糧“兼業化”趨勢不斷加劇,關鍵技術的普及應用受到一定的制約,特別是對于老齡化的小農戶這一種糧群體,糧食豐產關鍵技術難以有效落地,糧食增產潛力難以充分發揮。由于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多項關鍵技術的配套集成,對于老齡化的小農戶這一種糧群體,在實際生產中存在著綠色防控技術模式不能做到適期精準防控、精播精種質量不到位、肥水調控不精確等問題。因此,一方面,加大科技賦能。積極探索信息化培訓模式,強化培訓推廣和業務指導,落實落細技術措施,提高種植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抓好大戶示范。種糧大戶示范帶動效應日益顯現,抓好種糧大戶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這一群體就抓住了農技推廣的“牛鼻子”。總結單產提升經驗模式,梯次推進,以點突破提升推動總體均衡增產,全市每個涉農鄉鎮至少建設1處“百畝攻關田”,每個產糧大縣至少建設1處“萬畝示范片”或“千畝示范方”。
3.2 促進糧食增產的技術措施補貼力度小
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的支持補貼力度不斷加大,有力促進了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但對于能夠促進糧食穩產增產的補貼力度依然不足。如夏糧“一噴三防”、秋糧“一噴多促”、病蟲害統防統治、土地深翻深耕、小麥播前播后雙鎮壓、小麥冬前及早春鎮壓、小麥越冬水澆灌、作物適時科學化控防倒伏等關鍵技術措施等均是糧食單產提升的重要有效措施,但國家財政給予專門推動實施這些措施的支持補貼嚴重不足或仍為空白。因此強化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現有資金和項目渠道,創新項目實施方式,將促單產提升的主要技術和重點任務作為資金重點支持內容。
參考文獻
[1] 楊久濤,孫紅濱,鞠正春,等.山東省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可行性及發展路徑[J].農業展望,2023,19(8):76-82.
[2] 劉學成,劉阿康.齊河縣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的實踐和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23,39(9):13-15.
[3] 陳建,王立立,王婧.德州市“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存在問及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23(3):16-18,186.
作者簡介:申春芳,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管理和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