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全面闡述了魯南地區花椒種子育苗技術的關鍵環節,包括基質制備與消毒、優質種子的挑選與儲藏、種子預處理技術、高效的催芽方法、精準的播種時機與方式、適時的間苗策略、科學的水肥管理措施、溫度調控要點以及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體系。并進一步對比分析了傳統種子育苗與現代化穴盤育苗兩種模式,指出兩者在花椒種子育苗中均展現出較高的出苗率,且操作簡便,易于廣大種植戶掌握與應用。這一技術總結不僅有助于提升花椒育苗的整體技術水平,還能有效促進花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的種植經濟效益。
關鍵詞:魯南地區;花椒種子;常規育苗;穴盤育苗;關鍵技術
花椒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是常見的調味品,含有豐富的磷、鐵,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經濟作物。近些年,棗莊市大力發展花椒產業,現已成為當地特色農產品,2016年“山亭花椒”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在推動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提高育苗質量尤為重要,而花椒的繁殖可采用播種、嫁接、扦插和分株四種方法,種子播種育苗是最為快速而高效的方式,通過多年試驗示范推廣,采用常規育苗與穴盤基質育苗的花椒種子發芽率均能達到70%以上,有利于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現總結花椒種子兩種育苗關鍵技術如下,以期對廣大花椒種植戶有所幫助。
1 苗床或基質準備
1.1 常規育苗
1.1.1 苗床選擇
花椒是一種比較喜光、喜溫的作物,不太耐澇,短期的積水可導致苗子的死亡。花椒育苗要選擇排灌良好、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水源充足、地面平整且背風向陽的沙壤土作為育苗床,以利于花椒根系的下扎,保證花椒幼苗健壯生長。
1.1.2 精細整地
選好育苗的地塊后,需要進行一次翻地,深度在20cm以上,結合翻地,每畝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000~4000kg+硫酸鉀型復合肥40~50kg,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結合土壤狀況,要對苗床土壤噴灑1%~3%硫酸亞鐵水溶液消毒,或每畝施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2.5kg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3%辛硫磷顆粒劑1.5kg或0.12%噻蟲嗪顆粒劑2.5kg撒入苗床或播種溝內進行消毒。
1.1.3 合理作畦
花椒采用低畦行間種植育苗,按照行距1.2m作畦,畦內種植行1m,畦邊留寬20cm的走道,有利于田間澆水、排水、施肥、間苗等農事操作。
1.2 穴盤育苗
1.2.1 基質準備
采用穴盤基質育苗,把草炭、腐熟雞糞、蛭石、珍珠巖按照體積比例4∶1∶1∶1均勻混合而成育苗基質。每立方米混入0.8kg育苗專用肥(氮磷鉀含量比例為20∶10∶20),或1kg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含量比例為20∶20∶20)。
1.2.2 鋪蓋基質
選擇21孔深度在8~11cm的穴盤,穴盤盡量深一些,把穴盤填滿基質,也可以采用營養缽+基質進行育苗,以利于花椒出苗后根系的下扎,形成大苗、壯苗,同時有利于移栽,減少對花椒幼苗根系的破壞。
1.2.3 消毒
設施為智能溫室、日光溫室、拱棚等;在播種前5天用15%腐霉.百菌清煙劑+12%噠螨.異丙威煙劑進行熏棚消毒;穴盤和基質通過噴灑1%~1.5%福爾馬林溶液,噴藥后密閉棚室48小時進行消毒。
2 種子選擇與處理
2.1 種子選擇
花椒母樹要選擇地勢向陽、生長健壯、產量高、沒有病蟲危害、樹齡在6年以上花椒樹,在開花前每畝噴施98%硫酸鈣300~400倍液+98%硼酸鈉鹽300~400倍液+98%磷酸二氫鉀300~400倍液+0.01%蕓苔素內酯2000~3000倍液,隔7天再噴施1次,以提高花椒結實率和籽粒飽滿程度。一般選擇山亭大紅袍、大青殼、韓城大紅袍等花椒優良品種,百粒重2.2~2.4g。
2.2 種子采收
花椒種子要在完全成熟后采收,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椒皮呈紫紅色,內種皮呈黑色。
2.3 種子儲藏
花椒種子采收后,要放在通風良好、干燥的室內或陰涼通風處進行晾曬,經常進行翻動,等到花椒果皮干裂后,用小木棍輕輕敲打,便于花椒種子能從果皮中分離出來,切忌放于陽光下暴曬或用烘烤機烤干。原因是在高溫暴曬1小時可使發芽率降低約10%,暴曬5天可使發芽率降至很低水平,不再適合作育苗的種子。
2.4 種子處理
花椒的種子外殼堅硬,表皮上覆蓋一層厚厚的油脂,透氣性、透水性差,水分很難滲透到種子中,不脫脂處理直接播種容易造成種子的發芽率低,發芽速度慢,因此播種前要進行適當脫脂處理。一是將種子放入清水中,剔除漂浮在水面上的癟籽;二是把選好的種子,放入2%~3%的洗衣粉溶液或碳酸鈉溶液中浸泡,間隔12小時攪拌1次,一般浸泡48小時左右撈出;三是把花椒種子裝入尼龍網中反復揉搓,去除種子表面的油脂,直至種子失去光澤,由黑亮色變成褐色,種子手感不再光滑,有澀糙感,用清水沖洗干凈;四是用300~400mg/L赤霉素浸泡2天,間隔12小時攪拌1次,隨后再用濕棉布覆蓋催芽7~10天即可露白、發芽,期間每隔1天用清水沖洗,以保證花椒種子的透氣性。
2.5 處理后種子的冬季儲藏
花椒種子儲藏的方式是沙藏,沙藏后的種子出苗齊、出苗早,主要做法把濕沙與處理后的種子按照3∶1的比例混合均勻,選擇排水良好,避風背陰處挖溝,深度50~60cm,長寬以種子多少而定,將混合沙種放入,最后再覆蓋一層10~15cm濕沙與地面相平,每20~30天檢查1次,并翻動透氣,干燥時及時灑水保濕,以備春季播種時用。如果秋季收獲后的花椒種子沒有進行脫脂和保濕處理,春季不能再作為種子播種,一般出苗率比較低。
3 適時播種
3.1 播種時間
花椒種子在秋季或者春天均可以播種。如果秋季播種,要在11月進行;如果春天播種,需要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進行。
3.2 播種方式
3.2.1 常規育苗
花椒采用條播的方式進行播種,按照行距25cm開溝,播種溝的深度通常為3~5cm,注意保持溝底平整,按照株距2cm,每畝用15~20kg種子量進行播種,撒種要均勻,用腳踩實,不可太深。秋季播種,可在播種后澆越冬水;春季播種,若土壤干旱,應先灌水再整地,待墑情適宜時開溝播種。根據土壤墑情覆蓋薄膜、稻草、干草等進行保濕促發芽。
3.2.2 穴盤育苗
花椒采用穴播,先用小竹棍在穴盤基質中插1~1.5cm的孔,在孔中放入2粒露白即將發芽的種子,覆蓋1cm左右的基質,防止影響種子出苗;花椒種子只有吸收充足的水分才能出苗,播種后隔3~5天澆1次清水,以保證栽培基質濕潤。
3.3 適期間苗
常規育苗,播種后10~15天開始出苗,在秋季播種的種子由于溫度低,不會全部出苗,多數在3月份開始出苗,春季播種的一般正常出苗,分兩次進行人工間苗。穴盤育苗,在播種后10~15天開始出苗,等到花椒幼苗長到5cm左右,可以進行間苗,每個穴孔保留1株花椒幼苗,確保后期形成壯苗。
4 田間管理
4.1 水肥管理
花椒出苗后要控制澆水量和次數,防止苗期出現漚根死亡。3~4月苗木開始發芽生長,5~8月進入生長盛期,此時需水肥量大,9~10月生長陸續減慢。施入含有微量元素的大量元素水溶肥料,露地常規育苗全年施肥3~5次,穴盤育苗全年施肥20~25次。
4.2 溫度管理
在育苗第一年越冬期間,出現-10℃~-15℃低溫寒潮天氣時,要做好保溫工作,可覆蓋棚膜、保溫被等,防止花椒幼苗出現凍害。穴盤育苗的要在夏季高溫天氣覆蓋遮陰網進行降溫,防止夏季溫度過高徒長。
4.3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花椒苗期病蟲害有根腐病、干腐病、炭疽病、葉銹病、蚜蟲、紅蜘蛛、白粉虱、葉蟬、介殼蟲等病蟲害,出苗后噴施30%精甲·噁霉靈水劑1000倍液+0.01%蕓苔素內酯3000倍液+5%氨基寡糖素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600倍液+0.01%蕓苔素內酯3000倍液+5%氨基寡糖素500倍液防治根莖部病害,間隔7天再噴施1次,每個種類可連續使用3次,同時交替使用三唑酮、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咯菌腈等不同機理的殺菌劑防治其他病害;當出現蟲害時,用5%氨基寡糖素500倍液+0.01%蕓苔素內酯3000倍液+2.5%溴氰菊酯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10%啶蟲脒乳油18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15天噴施1次,同時交替使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虱螨脲、蘇云金芽孢桿菌、螺蟲乙酯等不同機理的殺蟲劑防治蟲害。雜草要人工及時拔除,減少雜草與花椒苗爭水、爭肥,以培育壯苗。
5 花椒樹苗的移栽
花椒樹苗在起苗后帶土或基質進行栽植。可按照行距2m,株距1m建園,每畝種植334株左右。在定植之后,澆灌生根粉溶液+2000倍液蕓苔素內酯溶液。要加強田間水肥管理、病蟲草害的防治、植株修剪等操作,同時做好低溫寒流災害天氣的應對工作。
6 兩種育苗優缺點分析
花椒種子常規育苗管理簡單,需要的成本低,對環境要求也不高,但是移栽環節對根系的破壞大。穴盤育苗種子出苗率高,用種量少,僅為常規露地育苗的20%;占地面積小,僅為常規露地育苗的1/3;可以實現花椒種子工廠化、標準化、規模化育苗,有利于促進花椒產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作者簡介:葛松松,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
*通信作者:楊 寧,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