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麥播種后的管理技術對于確保其順利生長發育、實現高產高質至關重要。本文深入探討了小麥播種后各生育階段的管理措施,涵蓋土壤管理、水肥調控、病蟲害防治及田間管理等方面,旨在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全面的技術指導,以保障小麥的高產穩產。
關鍵詞:小麥播種;土壤管理;水肥調控;病蟲害防治
小麥播種后的管理對于小麥生長的順利與否以及最終產量的達成起著決定性作用[1]。有效的播種后管理不僅能夠保障小麥獲得充足的養分和水分,還能有效預防和控制病蟲害,優化田間環境,進而提升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1 播種后土壤管理
1.1 土壤耕作與壓實
播種后的土壤管理是小麥生長的基礎。播種前后需根據土壤類型進行合理耕作,以維持良好的土壤結構和透氣性,利于種子萌發和根系生長。播種后,適當鎮壓作業能增加種子與土壤的接觸面積,保持土壤濕度,防止水分蒸發,促進小麥早期扎根。土壤壓實需考慮土壤類型特性,砂質土壤宜輕度壓實以保持水分,而黏質土壤應避免過度壓實,以免影響透氣性。機械鎮壓設備如滾壓機可提高壓實效果,但需防止土壤板結。
1.2 覆蓋與保墑技術
保墑技術是播種后管理的關鍵環節,尤其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合理的覆蓋物能顯著減少水分蒸發,提高土壤濕度。常見覆蓋方式包括秸稈覆蓋和地膜覆蓋。秸稈覆蓋可保護土壤、增加有機質、保持水分;地膜覆蓋則更適合水資源緊張地區,通過隔離土壤表面與空氣的直接接觸,減少水分損失。此外,現代保墑技術還包括施用保水劑,能在土壤中形成凝膠結構,吸收并儲存大量水分,在干旱時期逐漸釋放,確保作物根系持續獲得水分供應。
2 水肥調控技術
2SvnY9JcypuP5A3H5O01L4g==.1 水分管理
小麥在整個生長周期內都需要水分[2],但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量有所不同。播種后至出苗期,小麥對水分的需求相對較低;然而,進入分蘗期和拔節期后,小麥的水分需求顯著增加。因此,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時,需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以確保小麥在關鍵生長期能夠獲得充足的水分。
現代農業中,滴灌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滴灌技術通過精確控制水量,直接將水分輸送至作物根系附近,顯著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而噴灌技術則適用于地勢平坦、土壤滲透性良好的田塊,能夠實現大面積均勻灌溉。
2.2 養分管理
小麥生長所需的主要營養元素包括氮、磷和鉀,其中氮肥的施用量對小麥產量具有重要影響。氮肥過量或不足都會對小麥的正常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施肥時應根據土壤肥力、氣候條件及作物需求進行科學施肥。
通常,小麥的施肥策略應采取基肥與追肥相結合的方式。基肥主要用于滿足小麥生長初期的養分需求,通常以有機肥或復合肥為主。而追肥則根據小麥的生長狀況進行靈活調整,分蘗期和拔節期是氮肥追施的關鍵時期,可通過葉面噴施尿素或含氮肥來提高肥效。
隨著現代精確農業技術的發展,肥料施用變得更加科學。例如,利用無人機和傳感器技術監測作物生長狀況,并結合土壤養分數據,可以實現精準施肥,既避免了肥料的浪費,也減少了環境污染。
3 田間管理
3.1 中耕除草
播種后,田間雜草會與小麥競爭水分、養分和陽光,因此及時中耕除草至關重要。中耕不僅能有效清除雜草,還能松土保墑,增強土壤通透性,促進小麥根系的生長發育。在田間管理中,結合使用機械除草技術和化學除草劑,可以顯著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除草效率。機械除草適用于小面積種植,而化學除草劑則更適合大規模種植,能快速有效地控制雜草。
3.2 通風與光照管理
良好的通風和充足的光照是小麥健康生長的基本條件。植株密植或生長過密容易導致通風不良,增加病害發生的風險[4]。因此,在播種時應合理規劃行距和株距。生長期間,若發現植株密度過大,應適當進行間苗,以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在現代農業中,光照管理日益受到重視。通過合理控制作物種植密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從而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上實現作物產量的提升。
4 病蟲害防治
4.1 主要病害防治
小麥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害有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等,這些病害不僅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還可能導致產量大幅下降。因此,播種后的病害防治工作至關重要。
病害防治的關鍵在于預防。現代農業中,廣泛應用的病害預警系統能夠幫助農民及時了解病害的發生情況,從而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在藥物防治方面,合理使用化學殺菌劑是控制病害的有效手段,但需注意施藥時間和濃度,以避免對環境造成過度污染。此外,生物防治技術近年來也備受關注,通過引入天敵或使用生物制劑來控制病害,既能降低環境污染,又能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4.2 主要蟲害防治
小麥常見的蟲害有蚜蟲、吸漿蟲、麥蜘蛛等,這些害蟲會直接損害小麥的葉片、莖稈,導致光合作用受阻,進而影響小麥產量。因此,及時監測和控制蟲害的發生范圍是關鍵。
除了使用化學農藥外,集成蟲害管理(IPM)策略正在成為蟲害防治的重要方法。IPM通過監測蟲害動態,綜合運用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手段,旨在減少蟲害對小麥的影響。此外,轉基因技術的發展也為蟲害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培育抗蟲品種,能夠從源頭上減少蟲害的侵害[3],提高小麥的抗蟲害能力。
5 現代農業技術對小麥管理的優化作用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現代技術正深刻改變著小麥的種植與管理方式。精準農業、無人機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新興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得小麥管理變得更加高效、科學和精準,極大地提升了作物生產的效益和可持續性。
傳統農業管理方式往往依賴于經驗判斷,難以實時準確地掌握田間作物的生長狀況,這容易導致資源浪費、農藥過度使用或水分供應不均衡等問題。而現代技術的引入,特別是精準農業技術,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傳感器和遙感技術等手段,能夠對田間小麥的生長環境進行全面、精確的監測,實時采集作物的水分需求、養分需求以及土壤狀態等關鍵信息。
以遙感技術為例,通過高空監測,農民可以準確了解小麥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狀況,判斷作物是否缺水或缺肥,并依據數據分析結果進行差異化的灌溉或施肥,確保每塊田地的作物都能得到最適宜的管理。此外,結合大數據技術的分析能力,農戶能夠更科學地預測作物的產量、病蟲害發生概率等,從而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優化管理方案。
無人機技術的使用也顯著提高了農田作業的效率。無人機能夠進行精準施藥、施肥,甚至可以用于災害后的快速評估。這不僅減少了人力投入,還確保了農作物健康穩定的生長。
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正推動小麥種植從傳統的經驗管理向數據驅動的智能管理轉變,引領農業生產方式的革新。
參考文獻
[1] 劉麗娜,規范小麥播種管理技術 引導種植結構調整[J]基層農技推廣,2020,(01):79-80.
[2] 崔鳳燕,小麥的整地播種及田間管理技術[J].北京農業,2015,(18):3.
[3] 王玉堂,小麥播后管理技術問答[J].農村百事通,2011,(19):35-36.
[4] 魏同科,小麥高產栽培中播種和肥水管理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0,(05):38-39+37.
作者簡介:門永閣,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種植及病蟲害防治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