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番茄作為我國農業中至關重要的蔬菜作物,其在設施栽培中的廣泛種植不僅豐富了市場供應,也促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然而,隨著設施栽培規模的不斷擴大,土傳性病害及輪作障礙等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制約了番茄的產量提升與品質優化。嫁接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能夠顯著增強番茄植株的根系吸收能力,促進植株茁壯成長,進而實現產量的增加。同時,嫁接還賦予了植株更強的病害抵抗力,特別是對土傳性病害有較高的防治效果。本文詳盡闡述幾種常見的番茄嫁接方法及其嫁接苗管理策略,旨在為農業生產實踐提供科學、實用的技術指導與參考。
關鍵詞:番茄;嫁接方法;嫁接苗管理
番茄是我國主要的蔬菜及設施栽培作物。隨著設施栽培面積的增加,土傳病害與輪作障礙加劇,影響產量與品質。嫁接技術,作為無性繁殖手段,通過將砧木與接穗的形成層緊密貼合,產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1],從而提高植株的根系吸收能力,促進養分吸收、增強生長與抗病性,對土傳病害防治效果尤為顯著。該技術已在茄科蔬菜和瓜科蔬菜上得到普遍應用,對于防治土傳病害、抵御惡劣環境條件成效顯著,是克服蔬菜連作障礙的有效措施之一[2]。
1 砧木和接穗的選擇
嫁接成功的關鍵在于砧木與接穗之間具有良好的親和力,兩者嫁接傷口能迅速愈合,長成健壯植株并結果[3]。在砧木的選擇上,除了上述的親和力要求外,優良的砧木還需要具有良好的植株生長特性、抗逆性和抗病性。接穗品種的篩選,應優先考慮產量高、坐果能力強、果實商品性優良、耐儲運的番茄品種[4]。
2 嫁接方法
2.1 劈接法
在采用劈接法嫁接時,需安排接穗與砧木的播種時間差,通常建議接穗較砧木晚播種5~10天。待砧木生長至5~6片真葉,且接穗長至3~4片真葉時,即可進行嫁接操作。首先,對砧木進行處理,保留其底部兩片健壯的真葉,而將上方多余部分切除。隨后,在砧木中央垂直劈開一道長約1~1.5cm的切口。接穗在第二片真葉下方橫切,并將莖部削成與砧木切口相匹配的1~1.5cm長的楔形。將處理好的接穗楔形部分準確插入砧木的劈切口中,確保兩者的形成層緊密貼合,不留縫隙。最后,使用專業的嫁接夾將接合處牢牢固定,以確保嫁接的成活率。
2.2 靠接法
當砧木生長至5~6片真葉,且接穗也達到4片真葉時,即可進行靠接法的嫁接操作。首先,去除砧木的生長點,在砧木的子葉下方1~2cm處,使用刀片自上而下以30°~40°的傾斜角度,斜切一個長約0.8cm的切口。接穗則在子葉下方約2.5cm的位置,自下向上沿30°~40°的傾斜角度,斜切一個長約0.8cm的切口,同時,確保切口深度不超過莖粗的二分之一[5]。完成切口制作后,將砧木與接穗的切口相對接,并輕輕互插,使兩者的切面緊密貼合,不留空隙。隨后,使用嫁接夾將接合處夾緊固定,促進愈合過程。
2.3 插接法
插接法根據接穗插入砧木的位置不同,細分為直插法和斜插法兩種。這兩種方法均要求在最適宜的嫁接時期進行,當砧木生長至2~3片真葉,且接穗也達到1~2片真葉時[2],去除砧木的生長點,在第一葉腋處,使用細竹簽或專用工具沿適當角度插入砧木,形成一個深度約為3~5mm的插孔。接穗需要在第一片真葉下方,將底部削成楔形,將竹簽從砧木中拔出后迅速將楔形接穗插入插孔中。
2.4 貼接法
當砧木生長至6~8片真葉,且接穗也達到5~7片真葉的適宜階段時,即可采用貼接法進行嫁接。在砧木幼苗的苗莖地上部分,距離地面約5~7cm的位置,沿苗莖表皮以45°~60°的角度快速斜切一刀。形成一個橢圓形、長度約為0.5~0.8cm的斜面切口。接穗在苗莖的兩片子葉上方的位置向上斜切一刀。切面的形狀、大小和角度應與砧木的斜面切口保持一致[5],以確保兩者能夠無縫貼合。將砧木和接穗的斜面貼合到一起,在貼合過程中,應確保砧木和接穗的胚軸盡量接近,以減少接合處的間隙。最后,使用嫁接夾將接合處牢固地固定住,以防止在后續生長過程中發生移位或脫落。
2.5 針接法
針接法是一種獨特的嫁接方法,其特點在于利用特制的細針將接穗與砧木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通常將接穗與砧木一同播種,當幼苗生長至2~3片真葉,且下胚軸的直徑達到約2mm時,即可進行針接操作。在進行針接時,首先將細針的一半插入砧木的莖中心,將細針的另一半插入接穗的相應位置,使接穗與砧木的接面能夠緊密貼合在一起[6]。這一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保持接面的清潔和平整,以確保兩者能夠形成良好的愈合連接。
2.6 套管嫁接法
套管嫁接法是一種靈活且高效的嫁接技術,可以選擇砧木與接穗同時播種或分別播種。先播種砧木,接穗則稍后1~2天進行,以確保兩者在嫁接時莖粗基本一致,從而提高嫁接的成功率。在嫁接前,切口選擇在距砧木、接穗子葉上方0.5cm處,切口的角度應控制在約30°[6],用相應型號的套管將接口處牢牢固定并緊密接觸。
3 嫁接后的管理
嫁接苗栽于穴盤中,嫁接完成后,立即放入提前搭好的小拱棚中,主要目的是保持溫濕度。
3.1 溫度管理
嫁接后白天溫度保持24℃~26℃,夜晚溫度16℃~20℃,溫度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接口愈合,影響成活率。在溫度過高、光照強烈時,要在小拱棚上加蓋遮陰網,溫度較低時,需采取人工加溫措施,如使用電熱線、保溫燈或加熱器等設備,確保嫁接苗周圍環境溫度不低于其耐受下限,有效防止凍害的發生。
3.2 濕度管理
嫁接后前3天小拱棚是一個密閉狀態,不通風,要求較大的濕度,濕度保持在95%以上,3天后選擇溫暖而空氣濕度較高的傍晚和清晨通風,每天通風1~2 次,通風量由小到大,以幼苗是否萎蔫為參照。通風期間棚內要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地面要經常澆水,完全成活后轉入正常管理。
3.3 光照管理
嫁接前3天要搭蓋遮陰網,之后交替進行遮陰和見光,逐漸增加見光時間,以嫁接苗是否萎蔫為參照。陰雨天可全天見光。
3.4 成活后管理
嫁接苗成活后撤掉小拱棚,及時摘除砧木萌發的側芽,待接口愈合牢固后去掉嫁接夾。水分管理,以穴盤表土見干見濕為原則,需要澆水時,選擇晴天上午適量澆水,澆水量不宜過大。定植前5~7天加強通風,降低溫度進行煉苗,使秧苗敦實健壯,以適應定植后的田間環境。當嫁接苗6~7片真葉時可定植。
3.5 病蟲害防治
番茄嫁接后1周內,嫁接苗處在遮光和高濕環境條件下,容易發生病害。開始揭膜時,注意防治根腐病、猝倒病,可噴灑30%噁霉靈水劑10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水劑600倍液或62.5g/L精甲·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500倍液等。煉苗期防治疫病、霜霉病,可噴5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或抑快凈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等藥劑[7]。
參考文獻
[1] 張元國,楊曉東,孫莎莎,等.國內嫁接蔬菜品質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園藝與種苗,2022,42(07):33-37.
[2] 陳青奇,張海霞.番茄不同嫁接方法嫁接效果比較研究[J].吉林蔬菜,2011(03):89-90.
[3] 王愛民,鄒瑞昌,鞠麗萍,等.常見蔬菜嫁接育苗及栽培關鍵技術[J].長江蔬菜,2020(23):37-40.
[4] 胡芳輝,孔偉典,韓微莉.設施栽培番茄苗嫁接技術[J].河北農業,2021(01):69-70.
[5] 李夢旭,樊健.蔬菜嫁接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工程,2023,13(4):140-145.
[6] 胡美華.介紹兩種番茄嫁接方法[J].長江蔬菜,2007(03):18-19.
[7] 齊秀玲,羅尚表,蔣琴杰,等.百色地區夏季番茄嫁接育苗管理技術[J].長江蔬菜,2023(14):7-9.
作者簡介:王丹鳳,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