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范圍覆蓋全國各地。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背景下,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正積極探索并實踐玉米栽培技術的優化策略,旨在通過提升單產與改善品質,穩固并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本文策劃聚焦秋糧作物防震減災與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關鍵技術,特別強調了通過合理增加玉米種植密度與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路線,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有效促進玉米產量增長,為實現秋糧增產豐收目標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與保障。
關鍵詞:秋糧作物;防震減災;單產提升;技術路徑
在玉米密植精準高產栽培技術的基礎上,要抓好水肥一體化關鍵技術設施的推廣應用,在玉米中后期管理上,做到促控結合,同時抓好防災減災及各項關鍵技術措施落實,統防統治,適時收獲和機收減損,全面強化科技支撐,是實現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關鍵措施。
1 提高播種質量,夯實高產基礎
高質量播種是實現高產的基礎。在單產提升增產方面,主要目標是實現苗全、苗齊、苗勻、苗壯。
1.1 因地制宜,科學選種
綜合光熱資源、土壤肥力、茬口銜接、灌排條件等因素,科學選用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穩產、耐密抗倒、多抗廣適、適宜機收、綜合性狀優良,特別是對高溫、干旱、澇漬、寡照、強風等非生物逆境具有較強耐抗能力的品種。近年來,山東省主推品種有登海 605、鄭單958、勝風1號、德單123、登海618、金來705、金海5號、連勝2025、登海3622、隆平206 、MY73等。籽粒機收地塊宜選擇生育期較短、穗位適中、抗倒伏、籽粒前期灌漿快、后期脫水快的品種。
1.2 單粒播種,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就是充分利用溫、光、水、肥等資源,協調好玉米個體和群體之間的矛盾,在群體達到最大的情況下,保證個體健壯發育,從而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玉米自交系植株較矮小,株型緊湊,單株生產力較低,在雜交制種過程中合理密植是增產的關鍵措施。采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的地塊,播種密度在原密度基礎上根據管理水平增加,建議不超過20%。應在小麥收獲后立即免耕播種,采用寬窄行方式導航播種,寬行70~80cm,窄行40~50cm,行距偏差小于5cm,當前生產以單粒精播為主,高質量的種子是確保精播質量的基礎,所用良種應滿足純度≥98%,發芽率≥95%,凈度≥98%,含水量≤13%,確保實現目標密度。
1.3 精選機械,培訓機手
玉米生產“七分種,三分管”,適宜的播種機械和高質量播種是確保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小麥收獲后玉米貼茬直播是當前主要播種方式,小麥收獲機械應同時具有切碎和拋灑功能,秸稈切碎長度應≤ 10cm,做到不漏切并拋灑均勻,小麥留茬高度≤20cm。玉米播種應選擇多功能、高精度、種肥同播的單粒精播機械。生產規模小的地塊可采用勺輪式或指夾式播種機,規模較大的地塊應采用氣力式或指夾式播種機。
1.4 應播盡播,精準播種
機械單粒精播,等行距為主,行距60cm;或寬窄行,寬行70~80cm,窄行40~50cm。播種時嚴格掌握播種技術,調試好播種機械,控制播種機運行速度在5~7km/h,播深3~5cm,做到播深、行距、覆土、鎮壓一致,防止漏播、重播或鎮壓輪打滑。要合理密植,播種密度要比預定收獲密度增加10%左右,耐密型玉米品種一般大田每畝播種5000粒左右,示范田5500粒左右,攻關田5800~6000粒;大穗型品種一般大田每畝播種4600粒左右,高產田5300粒左右。
1.5 復合種植,一季雙收
農機與農藝相互匹配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關鍵,也是實現單位面積下“一季雙收”糧油增產的有效途徑與有力措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可集成推廣大壟密植、種子包衣、根瘤菌接種、秸稈還田深翻埋或秸稈覆蓋免少耕保護性耕作、水肥一體、綠色防控等高產栽培技術,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還應采用實用高效種管收作業機具。通過不同行數配比試驗驗證,不斷完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采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的地塊,播種密度在原密度基礎上根據管理水平增加,建議不超過20%。應在小麥收獲后立即免耕播種,采用寬窄行方式導航播種,寬行70~80cm,窄行40~50cm,行距偏差小于5cm,滴灌帶鋪設在窄行內,種肥同播,種肥用量每畝純氮3~5kg,磷6~10kg,鉀6~8kg。播后1~2天完成滴水齊苗,滴灌濕潤范圍超過播種行5cm為宜。
2 高效水肥管理,挖掘單產潛能
出苗到收獲,目標是個體健壯、群體合理、穗足穗大、粒多粒重,主要措施是化學除草、合理化控、病蟲害綜合防治、精準水肥、抗逆減災、人工干預。
2.1 水肥一體,實現精量灌溉和精準施肥
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了兩個傳統方式的轉變,即改澆地為澆莊稼、改土壤施肥為作物施肥。實現了肥隨水走、高效吸收;少量多次、均勻持續;自動控制、省工省力;后期供應、利于高產。玉米滴灌避免表層土壤板結缺氧,影響根系活力。
2.1.1 首部過濾器與滴灌管(帶)的選擇
首部過濾采用網式過濾器或碟片式過濾器,精度需高于120目,若水資源差需加裝一級過濾,一級過濾采用離心式過濾器或沙石過濾器,過濾器需定期清理。施肥器主要包括壓茬式施肥罐、文丘里施肥器和施肥泵組成。滴灌管規格推薦內鑲鐵片式滴落帶,滴頭出水量1.3~2.0L/h;使用低于1.3L/h的滴灌帶,必須保證較強過濾裝備,以免滴頭堵塞,滴頭距離25~30cm,田間滴灌管鐵片朝上。
2.1.2 滴灌管網的科學布局
玉米播種采取寬窄行或者等行距模式,寬窄行的窄行行距為不超過45cm,滴灌管鋪設在窄行中間;等行距為1管1行,滴灌帶距離玉米基部≥10cm。滴灌管鋪設長度和輪罐區面積根據滴灌管規格和生產實際設定。玉米寬窄行種植模式,寬行距為80cm,窄行距為40cm,滴灌管每畝為550m。
2.1.3 機械鋪管與收管
玉米鋪管鋪膜播種機械化作業技術是指使用鋪管鋪膜播種機,一次完成噴藥、鋪設滴灌管、施化肥、鋪設地膜、膜上播種、覆土鎮壓幾項工序的種植方式,是將工程節水和覆膜種植兩項技術集成的一項農業節水綜合栽培技術。滴灌管(帶)按農藝要求的位置進行鋪設,鋪設后不應有破損、打折、打結和扭曲,鋪設滴灌管(帶)后的膜床,不應影響鋪膜質量。建議選用集播種、鋪管等功能于一體的玉米播種機進行播種,同步鋪管,實現滴水出苗;也可玉米苗后機械鋪管,實現精準水肥管理。玉米收獲前一周采用滴灌管機械回收。
2.1.4 精準滴灌,精量灌溉
灌水次數與灌水量依據玉米需水規律、土壤墑情確定。玉米出苗至拔節、拔節至吐絲、吐絲至灌漿中期、灌漿后期各階段田間相對含水量分別保證65%、70%、75%、60%以上。
2.1.5 精準施肥,種肥同播
精準施肥就是要因地制宜制定單位面積施肥限量標準,減少盲目施肥行為。種肥同播,種肥用量每畝純氮3~5kg,磷6~10kg,鉀6~8kg。播后1~2天完成滴水齊苗,滴灌濕潤范圍超過播種行5cm為宜。優化N、P、K配比,促進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元素配合肥;大力推廣高效新型肥料;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研發推廣適用施肥設備,改表施、撒施為機械深施、水肥一體化、葉面噴施等方式;合理利用有機養分資源,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提升耕地基礎地力,用其內在養分替代外來化肥養分投入。
科學的水肥運籌是形成健壯個體、合理群體、減少空桿、增加粒重、確保灌漿時間、發揮品種高產潛力的重要保障。玉米苗期對肥料需求不多,施用緩控釋肥的地塊和施用速效種肥的高產地塊,在苗期一般不需要施肥,苗期適度干旱可以促進根系下扎,起到“蹲苗”的作用,形成壯苗,提高抗逆性。苗期對淹水和漬澇比較敏感,若出現積水或漬澇,則應立即排水。
2.2 綠色防控,加強病蟲草害防治
應堅持“預防為主、聯防聯控”的防控策略,綜合應用抗性品種、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治和科學用藥等措施,促進大面積單產提升,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玉米播種后出苗前,土壤墑情較好可用乙草胺、異丙甲草胺、乙·莠懸浮劑等進行封閉除草,若封閉除草失敗或未進行,可在玉米3~5葉期,雜草2~4葉期用煙嘧磺隆、苯唑莠等進行苗后莖葉噴霧除草。煙嘧磺隆除草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產生藥害,同時注意噴灑均勻,不重噴、不漏噴,確保除草質量并注意用藥安全。種子包衣或拌種的地塊,苗期一般常規病蟲害不會嚴重發生,但突發、偶發性病蟲害無法精準預測,要加強預測預報,一旦發生,要趁早防治,切斷傳播路徑,降低損失。
大喇叭口期至開花授粉期,應實施“一防雙減”,通過組配殺蟲劑和殺菌劑,對病蟲害進行一次性防治,達到后期減少害蟲基數和減輕病害危害程度的目的,確保玉米增產增收。飛防要確保效果,確保藥液滲透到群體中下層。
2.3 防災減災,降低因災產量損失
在防災減災保產方面,持續做好苗情、墑情、病蟲情、氣象情監測,督促指導制訂細化應急預案,做足物資儲備和技術準備,及時幫助協調解決實際問題。
2.3.1 強降雨
各生育期受澇地塊均應及時排澇。如出現農田積水,應抓緊組織排澇,土壤濕度飽和形成漬澇的地塊要及時開挖瀝水溝,盡量在2天內排除積水,降低植株漬害程度。漬澇解除后應及時進行中耕松土,加快土壤水分散失,促進根系恢復生長。強降雨容易造成土壤養分淋失,降雨排澇后應及時補充速效氮肥,也可適當噴施葉prYU8Cf9X529Y7+JKaxtmg==面肥,促進玉米及時恢復生長,減少對產量的影響。
2.3.2 大風
強降雨往往伴隨強風,容易造成玉米植株倒伏。要根據倒伏時期和倒伏程度,因地因情施策。玉米小喇叭口期前遭遇大風,出現倒伏,可不采取措施,靠植株自我調節進行恢復,基本不影響產量。小喇叭口期后遭遇大風而出現的根部倒伏,應及時扶正,并淺培土,以促根下扎,增強抗倒伏能力,恢復葉片自然分布狀態,降低產量損失。對于開花后穗上部莖折的地塊,要及時割除莖折部分,改善玉米田通風透光條件,提高灌漿強度;對于穗下部莖折嚴重的地塊,可及早收獲,作為青貯飼料。
2.3.3 干旱
近年來,旱災發生頻率增強,玉米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不同,若出現嚴重干旱,均應及時灌溉。玉米苗期抗旱能力較強,適當干旱可以起到蹲苗的效果,促進根系下扎和基部節 間粗壯,提高植株抗倒能力。大喇叭口到抽雄期如遇旱會造成“卡脖旱”,導致雌雄穗發育不同步,嚴重影響授粉,應及時灌水。因干旱造成植株生育遲緩的,應隨水適當補充速效氮肥。
2.3.4 高溫熱害和陰雨寡照
高溫熱害和陰雨寡照往往發生在玉米開花授粉及灌漿階段,容易影響花粉活力,造成結實性差、花粒、禿尖等現象,影響玉米產量。高溫發生前,可適當灌水,增加田間濕度,降低冠層溫度,并采用無人機低空飛行,增加擾動輔助授粉。寡照往往發生在開花及灌漿期,寡照發生時,應及時噴施葉面肥,提高光合能力,增加有機物質運轉。
2.3.5 倒伏
密度增加,倒伏風險變大,高產田尤其要注意合理化控。群體較大、水肥充足、存在旺長風險的夏玉米可在6~10片展開葉期間進行化控,最佳化控時間為7~9片展開葉期,可選擇矮壯素、乙烯利、胺鮮酯、胺鮮酯·乙烯利、胺鮮酯·甲哌鎓等化控劑,于晴朗無風的早晨或下午16:00時以后采用無人機或噴桿噴霧機均勻噴施玉米上部葉片。
采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的地塊,種植密度高、倒伏風險增加,應在6~8片葉展開期進行化控,若因天氣原因未適時化控或化控效果不理想,二次化控不應晚于11葉展開期進行。藥液應噴施均勻,不重噴不漏噴,而且藥液要隨用隨配,配制濃度應遵照產品說明書使用,一般不與其他農藥和化肥混合使用。
3 適期減損收獲,實現顆粒歸倉
3.1 減損也是增收
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收獲階段的主攻目標是顆粒歸倉,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收獲偏早,千粒重偏低,不能發揮品種高產潛力,操作不規范,機收損失率偏高,個別年份收獲期遭遇強降雨或持續降雨,影響收獲進度和質量。主要措施是選擇適宜機械,培訓農機手,適期減損收獲。
3.2 適期收獲
適期收獲可增加粒重、減少損失、提高玉米產量與品質。玉米成熟的標志是植株的中、下部葉片變黃,基部葉片干枯,苞葉干枯呈黃白色而松散,籽粒脫水變硬乳線消失,微干縮凹陷,籽?;浚ㄅ呦露耍┏霈F黑帽層,并呈現出品種固有的色澤。在不影響下茬小麥正常播種的情況下,適當推遲玉米收獲時間,盡量在籽粒乳線消失、黑層出現時收獲,提高畝產量。
3.3 做好機手培訓
為提高收獲效率和減少收獲損失,收獲前要強化機手培訓,提高裝備調試水平,適期收獲應大面積連片推進、整村整鎮推進、農機農藝聯合推進,提高收獲效率。同時還要提升應急收獲能力,針對可能發生的強降雨、大風導致農田積水、作物因災倒伏、機具供給緊張等緊急情況,制定農機防災救災應急預案,協調收獲機械和就近匹配烘干用機需求,保障已收糧食安全入倉,減少產后損失。
作者簡介:張英兵,基層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農業及機械化技術推廣與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王幫高,工程師,主要負責農機化技術宣傳與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