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在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這為今后高質量推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因地制宜,著力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充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要充分利用鄉村多元資源要素,依靠創新打破傳統產業邊界和業態模式,以三產融合發展為目標,以農業為基、生態為底、文化為魂,在保持農業種養的基礎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文化旅游業,注重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實現生態改善、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要通過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要立足于各具特色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化和紅色文化等資源,深入挖掘、傳承提升,挖掘鄉村文化多元功能和獨特價值,推進鄉村文化與農業、旅游、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將文化存量轉變為經濟增量。要依靠科技賦能,把快速發展的數智技術作為優化城鄉要素配置的關鍵力量,加快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使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加速孕育并發展壯大。要瞄準高質量發展方向,聚焦提升生產智能化和經營網絡化水平,優化基礎設施、技術裝備和產業發展格局,不斷推進鄉村產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要利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生物技術,不斷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空間和場景邊界,進一步突破自然條件和資源約束,持續激發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新動能。同時,要創新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給機制,優化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環境。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關注新質生產力,聚焦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本期《當代縣域經濟》“專家智庫”欄目刊發本刊主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蹇莉等撰寫的《新質生產力引領四川文旅新生態發展路徑》專稿,著眼于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在深度總結四川依靠科技賦能,催生文旅新業態、新場景與新模式,打造文旅新品牌,創造性開發資源,促進四川文旅新生態發展提質升級實踐成效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科技創新助推文旅產業業態創新、因地制宜拓展文旅產業發展空間、以文旅新供給引領消費新需求、以體制機制創新營造文旅新生態發展環境、創新數字文旅人才培養機制,引領四川文旅新生態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典型案例”欄目以記者現場報道的方式,圖文并貌地展示了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通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專項行動,賦能鄉村產業模式、業態創新,為農業生產發展、種植結構調整、生態環境補水提供“水助力”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