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市地處甘肅東南部,是臨夏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旅中心,黃河上游文明發祥地之一。近年來,臨夏市錨定“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發展定位,立足資源稟賦,圍繞“工業主導型、城市服務型”縣域經濟定位,著力推動縣域經濟總量增長,人民生活品質提升,以“十城優勢”的嶄新形象,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臨夏“十城優勢”激發新動能
臨夏市委系統總結了“十城優勢”:臨夏市是一座信念堅定、擔當實干的奮進之城;規劃引領、科技賦能的創新之城;詩意花香、溫馨舒適的宜居之城;重教興學、理念先進的宜學之城;筑巢引鳳、合作共贏的宜商之城;活力無限、熱情好客的宜游之城;國色天香、冠絕隴上的牡丹之城;歷史悠久、商貿繁榮的活力之城;底蘊深厚、絢麗多彩的彩陶之城;和睦和順、善治有序的團結之城。“十城優勢”積蓄著臨夏市深層發展動力,釋放著無限活力,展現著未來持久的魅力,亮出了臨夏市大發展、大變化、大進步的最大底氣和最強信心。
作為“花兒”最主要的起源地和傳唱地,臨夏市花兒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享有“花兒之鄉”美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民歌考察采錄地”。花兒文化為打響“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文旅品牌賦予了動能。
TNeaW8VQSI88JV/mCYbYww==牡丹文化、玫瑰鮮花產業優勢凸顯,“牡丹隨處有,勝絕在河州”,臨夏是紫斑牡丹之鄉,素有“小洛陽”的美譽,是西北牡丹群的重要栽培中心,有悠久的歷史積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極大的經濟價值。賞牡丹、種牡丹、唱牡丹、畫牡丹、雕牡丹、繡牡丹歷史悠久,磚雕、繪畫、文學、歌舞、服飾等方面的牡丹文化元素比比皆是,牡丹文化滲透于臨夏地域的各種藝術中。鮮切玫瑰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產品需求旺盛、銷量巨大,帶動就近就業500余人,鮮花港一期全面達產,實現年產值1.8億元。
河州美食獨具特色。近年來,臨夏市重點打造百億級美食產業,打響叫亮“河州味道·臨夏美食”金字招牌,成功承辦全省美食產業發展現場會,圓滿舉辦“河州味道·臨夏美食”特色美食展,全新打造河州牡丹文化公園、藍天家園步行街等美食集聚地,使營養豐富的手抓羊肉、酸辣可口的臨夏釀皮、皮薄餡香的河州包子、鮮香麻辣的爆炒草雞、河州“八大碗”、蓋碗茶、牛肉面、雞蛋醪糟、發子面腸、羊肉瓠茄等特色美食享譽全國。
旅游資源富集,八坊十三巷、百里牡丹長廊、黃河文化公園、東公館、人民紅園、東郊公園等一批文化旅游景點風格別致;胡廷珍烈士紀念館熠熠生輝;魅力折橋灣、鳳凰山、金色草灘、碧水苑、河州小鎮、瓦窯迪樂園等一批鄉村旅游景點亮點紛呈,公園城市建設輪廓基本形成。
經濟發展成效凸顯
生產總值穩步增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強勁。近年來,臨夏市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中國法治政府獎”“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以及“全國氣候小鎮”“最具幸福感百佳縣市”“最美中國文化旅游城市”“甘肅省最具基礎設施競爭力十強縣”等榮譽稱號。2023年,臨夏市地區生產總值11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8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6元。
城市品位不斷提升,城市化進程發展迅猛。臨夏市扎實開展城市更新和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持續做好城市精細化管理,始終把打造魅力花都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全過程,不斷完善“東西南北中”城市公園體系,努力變“城市中建公園”為“公園中建城市”,顏值、氣質得到雙提升。城市形象的不斷提升吸引大量人口進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臨夏市人口增加了81502人,年平均增長2.63%,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在全州遙遙領先。
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城市活力不斷釋放。臨夏市扎實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載體功能、優化發展環境,為企業發展、項目招引創造更優條件。始終堅持用公園城市理念指導城市建設規劃,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城鄉環境綜合問題得到有效整治,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物流集散通達能力和區域輻射力。城市商業體系建設推進迅速,夜間經濟、地攤經濟、實體經濟蓬勃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百花齊放”,河州牡丹文化嘉年華、冬春季文化旅游系列文旅活動成功舉辦,城市經濟活力持續釋放。
城鄉融合共興,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主線,以“鄉村公園”的美學理念建設農村,完成23個村莊規劃,建成折橋示范鎮和11個示范村;實施優勢特色產業3年倍增行動,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群眾滿意度、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深化改革,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數字政府建設快速推進,創新政務服務舉措,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持續深化,不斷提升“小窗口”軟環境,持續優化營商“大環境”,最大程度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優質的服務,起到“在政務上提速,在便民上提效,在利企上提質”的良好效果。
優化經濟發展對策
把握政策疊加帶來的巨大黃金機遇期。臨夏市發展勢頭強勁,離不開國家及省州政策扶持。要善于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在政策中找方向、找辦法、抓機遇,通過政策找資源、找資金、找項目,找準本地發展需求與國家政策支持的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要全面提高經濟發展預判能力,科學編制投資項目計劃,樹立強烈的政策意識、機遇意識,研究謀劃貫徹落實的措施辦法,最大限度地把政策機遇變成投資項目,讓政策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
打破思維定式,切實轉變發展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積極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努力探索與省會城市蘭州及周邊城市的合作機會,與都市圈內城市共建共享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促進生產要素流通,運用一小時核心經濟圈的交通區位、供應鏈、信息流和勞動力市場便利優勢,專注打造蘭州后花園;加快構建分工合理、協作緊密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城市功能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市場互通、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二是著力推動項目建設,拉動高質量發展主動力。立足項目拉動型經濟的實際,以“引大引強引頭部”和“千億招商”行動為重點,推出更多招商優惠政策,加大主動“走出去”對接考察、招商引資力度,通過舉辦招商引資大會等方式積極“請進來”洽談合作、推動簽約,實現了招商數量和質量的雙突破、雙提升。
三是著力發展園區經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按照“工業主導型”發展類型,對標“千億縣”先進經驗,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是臨夏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后發趕超的必須之舉。發展園區經濟要解放思想、堅持規劃先行、突出要素保障、增強企業信心、推進“人城產”融合發展。
四是找準定位培育特色產業,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圍繞打響叫亮“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文旅品牌,精心打造“十大文旅場景”,加快推進重點文旅項目建設,精心舉辦品牌節會賽事,大力推動消費市場回暖。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優化花卉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招商引進裝備制造、花卉包裝和物流運輸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不斷開拓海外市場,推動花卉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五是夯實鄉村振興主陣地,挖掘高質量發展新潛力。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圍繞建設鄉村產業“五大園區”,大力發展“牛羊菜果蔬藥菌花”等特色產業,全面帶動群眾在產業鏈上增收致富。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導向,推動特色產業“造鏈”“強鏈”“延鏈”“補鏈”,推動上下游配套、產供銷一體、全鏈條升級、農文旅融合。
六是加大科研投資力度,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充分發揮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制定全市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積極與省內外知名院校開展產學研用深度合作,促進技術更新和產品升級,進一步提高企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助推企業加快發展。
七是緊盯城市建管主方向,提升高質量發展新顏值。聚焦公園城市建設目標,建成河州牡丹文化公園和一批口袋公園、社區公園、體育公園,加快建設馬家窯文化公園、人民公園,加快建成城市公園體系。因地制宜、見縫插針開展綠化美化,栽植高桿月季等各類花卉苗木,不斷提高城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實現“三季有花、四季有彩,出門見花、滿城是花”目標。
站穩人民立場,發展為了人民,成果全民共享。一是大力提升城市服務功能。提升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和水平,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和形象魅力,加大各行業部門從業人員培訓力度,覆蓋全市各行各業和政務窗口人員的專題培訓,推動政務、服務行業從業人員觀念大轉變、形象大提升、技能大提高,打造讓群眾滿意、企業點贊的營商環境。
二是保障共享高質量發展勞動成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改善提升辦學條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學水平;加大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智慧醫院建設,織密扎牢醫療保障網,不斷完善全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持續提升醫療救治能力;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建設以未來鄰里、未來治理、未來教育、未來創業、未來服務等引領的新型城市單元,構建“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幸福共同體。
三要爭取最大限度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刻,要高度重視引進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重視發掘人才的潛力,并為之提供充足的個人發展空間,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發展理念,牢牢抓住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探索人才機制體制改革,推動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形成人才紅利效應,為高質量發展注入鮮活持久動力。
四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堅定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高度融合的綠色發展之路;持續強化城市建設管理,以爭創國家級海綿示范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為契機,大力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因地制宜、見縫插針開展綠化工作,凸顯公園城市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價值。
“十城優勢”是臨夏市賡續精神血脈、奮進偉大時代的最大發展優勢、競爭優勢、產業優勢、文化優勢、人才優勢和創新優勢,是推動臨夏市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所在、動力所在、基礎所在、潛力所在。未來要進一步深化“十城優勢”的精神內涵,挖掘“十城優勢”的潛力稟賦,讓“十城優勢”切實成為縣域經濟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