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途徑,也是新型城鎮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山東省德州市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人口和產業向城市加速集聚,城市品質不斷提升,但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三區一城”功能定位與城市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邁步新征程,德州要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機遇,以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為目標,以解決城鄉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著力點,優化產業結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均衡城鄉公共服務配置,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總結實踐經驗
強化規劃引領,統籌城鄉空間布局。德州市堅持以規劃引領發展,編制完成了《德州市新型城鎮化規劃》和《德州市城鄉融合發展規劃》,確定了“一心三城”總體空間格局,中心城區從“一主一副”擴展到“一主六副”,面積由364平方公里拓展到642平方公里,人口由140萬增加到200萬。同時大力推進“四河兩岸一湖”重點區域建設,打造集生態休閑、健康養老、文化創意于一體的現代化中心城區,并由“三區”向“兩翼”拓展,打造連接縣城和中心城區的重要節點,為全域協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下了基礎。
堅持產城融合,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德州市堅持產城融合、以產促城,不斷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承載能力不斷增強。2023年,德州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1%,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05.27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全市城鄉常住人口達到553.6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3%。同時,城鄉路網建設加快推進,中心城區3條快速路建成通車,實施了農村公路提升工程573公里,累計完成農村公路新改建4610公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1294公里,實現城鄉電力“同網同價”。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步伐。德州市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著力構建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田園綜合體建設;實施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打造“德州大米”和“德州醬”等區域公用品牌,培育了“德州香梨”等企業品牌;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提升鄉村旅游品質;積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探索出“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目前,全市已創建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40余個。
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德州市出臺了《關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意見》《關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深化農村改革。目前,全市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累計頒發證書108.9萬本,占家庭承包面積的98.2%;“三權”分置有序推進,全市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面積的30%;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累計發放股權證16.5萬份,確認集體成員97萬人;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建立健全財政支持機制,市級財政設立鄉村振興專項資金3.7億元。
正視現實問題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首先,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難以降低。其次,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相對滯后,尤其是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再次,鄉村道路、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導致城鄉之間的交通聯系不暢,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此外,專項資金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也是突出問題。
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截至2023年末,德州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低、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等問題所致。此外,城鄉產業發展不平衡,鄉村產業基礎薄弱,缺少支柱產業帶動,阻礙了德州市城鄉融合發展。
鄉村治理能力不強。目前,德州市鄉村自治和法治水平較低,基層民主協商程度不高,難以調動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同時,鄉村治理主體單一,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不足,鄉村治理缺乏法律保障,對農村違規違法行為打擊不力。此外,基層干部綜合素質有待提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發展機制有待完善。
城鄉人才資源互動不足。目前,德州市鄉村振興人才資源匱乏,人才引領帶動作用不強。主要表現在: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總量少、結構不合理,高級技術人才匱乏;缺乏高素質的青年人才,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經濟待遇較差,導致農村青年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活動主體以老年人為主;缺乏優秀的基層干部隊伍,農村基層干部以男性為主,年輕、高學歷、有能力的人才偏少,基層干部隊伍不穩定。
優化發展路徑
規劃引領。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貫徹《德州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德州市城鄉融合發展實施方案》,落實“1+2+6+3”規劃體系,即一個總體規劃、兩個發展規劃、六個專項規劃和三個行動計劃,不斷推動德州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在空間布局上統籌安排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產業園區、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項目,加快形成以“三城五區”為核心的城鄉融合發展總體布局,為德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和新引擎。
產業支撐。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按照“一個主導產業、一個支撐平臺、一個創新團隊”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機械裝備制造、新型化工和高端食品三大主導產業,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四大支撐產業;依托德百等大型商貿流通企業,以農超對接、農餐對接和電商營銷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持續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著力培育高端化工新材料、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生物醫藥等一批高級產業集群。
要素保障。要繼續優化土地利用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鼓勵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強化財政投入,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設立城鄉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排污費等給予適當補助;加快政府購買服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績效管理和考核評價。
環境打造。要深入實施“1+4+N”政策體系,推動政策集成、要素集聚、產業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德州市可成立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專班,深化“一次辦成”改革,推進審批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深入開展“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升服務效能和水平。同時,要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全市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