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武縣地處龍門山地震斷裂帶,歷來多自然災害。很多村民居住在地質結構復雜、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高山深溝區域,這些地方偏遠分散,各類地質災害易發多發,防災抗災能力弱,普遍存在行路難、生產難、就醫難等問題,嚴重制約著當地生產發展、村民生活改善,甚至還威脅到部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近年來,平武縣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原則,大力推進“萬名群眾進城鎮”專項行動,把群眾從高半山和受災風險大的區域搬出來、從“一畝三分地”里解放出來,引導群眾在城鎮就業、生活,既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提升生活品質、提高安全系數,又有效鏟除“險根”、拔掉“窮根”,改變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找到新的發展空間;既有效增強縣城和中心集鎮產業與人口集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產業提質加速帶來發展紅利,激發縣域經濟內生動力,加速平武建成成渝地區生態產業高地,又減少生態脆弱性和地質災害風險發生的概率,筑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實現“兩山”理念轉化;既通過城鎮化實現鄉村振興,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度”推進,讓群眾下山進城
強化領導,工作推動落實有力度。平武縣成立了“萬名群眾進城鎮”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掛帥,抽調精干人員組成工作專班推進該項工作,各鄉鎮分別成立了工作推進辦公室負責具體實施。并明確相關部門、鄉鎮工作職責,建立“一對一”聯系機制,逐戶制定任務清單,及時跟蹤掌握搬遷群眾動態及困難,逐一化解問題,確保工作順利推進。
應搬盡搬,推動群眾搬遷撤離有速度。組織全縣鄉鎮、部門及群眾代表召開“萬名群眾進城鎮”動員大會,整合縣、鄉、村三級力量全覆蓋走村入戶,開展座談交流、政策宣講,全面了解掌握群眾搬遷存在的顧慮和問題,形成問題清單和臺賬,在后續政策制定中加以研究解決。在此基礎上,統籌省、市、縣相關資金,出臺“萬名群眾進城鎮”農戶避險搬遷安置補助政策,設立貸款分險基金,制定貸款分險基金和貼息管理辦法,實施搬遷群眾購房建房“2+2”貼息貸款補助政策。同時多措并舉解決房源和規范建房降低成本,累計梳理縣城待售商品房735套,閑置公產房159棟、農村閑置安全農房155棟、安居房91套,以低于市場價向搬遷群眾銷售,讓群眾搬得出、進得來、住得好。
用心用情,保障群眾安居樂業有溫度。平武縣出臺了農戶搬遷保障政策,確保搬遷群眾現有戶籍、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生產資料等權益“三不變”,打消群眾顧慮,全力保障“菜籃子”,利用縣城周邊閑置土地,實現搬遷群眾有地種、有菜摘。同時,通過大數據比對、入戶核查等方式,做好已搬遷群眾的信息核查,常態化開展看病就醫跟蹤式服務。并搭建搬遷群眾子女就學“綠色通道”,積極做好就學保障,設立就業幫扶服務平臺,開展適用型技能培訓,全力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創業。
健全機制,讓“新市民”幸福感拉滿
用心用情再引導,讓群眾打消顧慮。深入踐行一線工作法,走進群眾“心坎里”,打消群眾顧慮與負擔,打通群眾認識堵點,充分激發群眾搬遷熱情。同時,用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事實幫助群眾真正明白和理解“只有搬遷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用已搬遷群眾的安全對比未搬遷群眾的危險,從而轉變群眾思維,由“要我搬”變為“我要搬”。落實好“一對一”聯系機制,定期梳理搬遷后群眾生產、生活、就業、就學、就醫等情況,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個案化、精準化制定幫扶措施,及時解決搬遷群眾實際困難。
堅守責任擔當,讓“進城” 方案更加優化。各級干部認真落實平武縣“萬名群眾進城鎮”相關政策,強化責任擔當,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同時強化工作舉措、創新工作方法,尊重群眾意愿,傾聽群眾訴求,用心用情用力解決搬遷群眾實際困難,切實做到“群眾有反映、政府有回應”。在此基礎上,將城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老舊改造規劃等進行全方面梳理,因地制宜、分級分類實施,避免“一刀切、簡單化”,同時整合道路交通、水電氣網、綠化亮化、垃圾和污水處理、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一體推進建設。
細化保障措施,讓群眾搬出“新生活”。加大資金撥付力度,督促銀行加快貸款發放進度,加快推進搬遷驗收進度,靈活掌握驗收標準,規范建房降低成本,以“保姆式”服務確保村民能“物美價廉”“保質保量”完成新房建設。同時積極復墾土地,發展集體經濟,成立專業合作社,全力招商引資,增加土地利用率,變小農經營為集中、集約化經營,實現產業化發展,真正解決經濟基礎問題和原鄉生產資料的變更及增值問題。在此基礎上,提高進城群眾素質,增加生活技能,做好后續保障,進一步落實“菜籃子”政策,配以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娛樂設施和娛樂活動,讓“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等現實問題轉變成城里“上學好”“看病好”“就業好”。
促就業增收,增加群眾幸福感。加強包容性城市建設,大力推進進城鎮群眾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完善社區運行機制,推進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加強“新市民”的教育培訓,提升其綜合素質和能力,持續開展春風送崗現場招聘會、直播帶崗網絡招聘等專場活動,同時鼓勵進城鎮群眾積極創業,從根本上解決“新市民”的就業和經濟收入。同時,按照搬遷戶的實際農業需求,全面恢復洪災損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群眾的生產需求,可以考慮在原先的農村種植土地附近修建“安全應急小屋”,供村民在非汛期開展農業生產和生態產業。
生態資源賦能,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因地制宜堅持“中心帶動、稟賦相似、民族融合、規模適度”的總體規劃,不斷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積極探索“資源開發型、飛地抱團型、股份合作型、實體經濟型”的“一核四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深化城鄉融合,實現村民共富。依托縣域生態資源優勢,統籌城鄉發展新路徑,全力實施“生態+”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產業、林業產業集約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子。大力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整合閑置資源,帶動企業產業行業發展、轉型、升級,強化生態體驗、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生態產業體系建設,持續推進鄉村旅游開發和精品民宿走廊建設,把鄉村旅游同休閑養生、產業發展、特色文化、鄉村振興等統一起來,兼顧生態、生產、生活,統籌山水、物產、文化,融合三大產業,將產業規模做大、品質做優、品牌做響,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平武縣委黨校,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平武縣委黨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