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科技創新是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驅動力。山東省濱州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雄厚,具備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優勢條件。但仍然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弱、綠色低碳轉型壓力大、高端人才不足、創新體制機制建設不完善等問題。需通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生態化、加強專業人才引育、完善體制機制建設等措施推動科技創新,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關鍵詞] 科技創新;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
[作者單位] 中共濱州市委黨校(濱州行政學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F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物質基礎,科技創新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核心作用。因此,科創資源稟賦較好的地區,應充分調動各種科創基礎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搶抓創新發展新引擎,積極建設“產教融合型”和“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連續三年位列山東省首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研發企業占比連續兩年位列山東省首位。新時代,濱州市應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斷為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理論內涵與現實基礎
理論內涵?,F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F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要素包括現代工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形態和現代基礎設施、現代金融、高素質人才隊伍、海量數據資源等重要支撐??萍紕撔率峭苿蝇F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驅動力。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技術升級,通過研發和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科技創新推動落后產能淘汰,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向更高層次演進??萍歼M步促進產業滲透和融合,形成了新的業態和模式??萍紕撔掠兄谔嵘a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萍汲晒D化和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提升地區經濟實力??萍紕撔滦枰咚刭|的人才支撐,倒逼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發展??萍紕撔掠兄诮鉀Q產業發展中的環境問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現實基礎。山東省濱州市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備雄厚的基礎支撐,主要表現在科技創新底座扎實、傳統產業體系相對完整、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布局和發展。一是科創基礎逐步夯實。濱州市不斷加強鼓勵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建設,在山東省內成立首家實體化運行的市級科技創新委員會——山東省濱州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同時設立企業、高校、金融、黨政四個界別的專項創新委員會。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和協調,統籌全域科技創新資源布局??蒲型度敕€步提增長。2023年濱州市全社會研發投入規模超11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3.72%,連續三年保持全省第一。規上工業企業中研發企業占比65.8%,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一。國家級研發平臺實現零的突破。2023年濱州市獲批國家聯合實驗室、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兩個“國字號”平臺。二是傳統優勢產業為科技創新提供豐富場景。山東省濱州市擁有高端鋁業、精細化工、智能紡織、食品加工、畜牧水產等五大千億級傳統優勢產業集群。相對完善的產業集群為上中下游產業鏈創新提供了充足的空間,為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供了豐富場景。豐富的市場主體也為科研成果轉化、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推廣提供了實踐基礎。三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發展。2017年以來,濱州市積極培育和布局了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2023年以來又重點布局航空制造、無人機、銀發經濟、數字經濟等產業。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不斷推進,2023年濱州市成功入選全國數字城市百強市。
存在的問題
自主創新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增強。一是創新資源分布不均。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創新資源發展不平衡,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如高端鋁業和精細化工。新興產業盡管加速崛起,例如新材料和裝備制造,但與傳統產業相比,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仍然較為薄弱??萍紕撔沦Y源往往集中在少數企業和平臺上,其他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獲取這些資源的渠道有限,這限制了它們的創新能力和成長速度。二是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中小企業創新難度大,許多中小企業仍然面臨技術創新的瓶頸問題,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投入。三是平臺資源共享不足。盡管濱州市加強了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但在資源共享和利用效率上還有提升空間。
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壓力大。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濱州市在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方面面臨不小壓力。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傳統產業比重較大,如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這些產業也是高耗能和高排放較為集中的行業。二是轉型升級的需求迫切。為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需要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再造推動產業生態化,需要轉移或調整部分企業產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三是新興產業培育的壓力。新興產業的培育需要時間和資金投入,且存在市場風險和技術門檻。四是能源轉型的壓力。濱州市能源結構中,傳統能源中的煤炭和石油仍占有一定比例,亟須調整壓降。新能源項目如光伏發電、風電等需要大規模推廣,以替代傳統能源,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
高端專業人才缺乏。濱州市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中對高端專業人才的需求巨大,而現實情況是高端人才的供給不足。相比國內一線城市,濱州市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缺乏頂尖高等教育機構,吸納和承載高層次人才的能力有限。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缺口大,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領域,需要更多的職業技能人才支撐產業發展。城市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相比其他山東省內城市,濱州市的薪資收入和發展前景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明顯不足,導致高科技人才不愿來濱州就業或創業。
創新的體制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一是創新意識不足。市場主體創新動力不足,部分企業由于長期的市場穩定性和政策扶持,導致缺乏創新熱情和勇氣,限制了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和應用。二是政策與資金投入不協調。2023年濱州市財政預算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為2.45億元,相比于省內其他城市存在較大差距。而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卻連續三年名列全省第一。這種不協調造成了政策支持力度和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三是創新平臺功能不完善。雖然濱州市已建成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但這些平臺在資源聚集、技術供給、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完全凸顯。平臺的共享共用及孵化服務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四是科技創新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F有科技創新考核、評價、服務體系未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率和技術交易成交額難以作為重要考核指標。
對策建議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濱州市應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為新質生產力提供科技支持。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持續加強“產教融合型”和“實業創新型”現代化城市建設,不斷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首位,大力推行“揭榜掛帥”“專家組閣”等新型科研模式,持續加大自主科技創新資金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鼓勵支持更多的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個人等主體開展助推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活動。
加大綠色技術攻關,推動產業生態化。濱州市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兩山”理念,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及應用的資金支持,加強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豐富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產品,降低相關企業融資門檻,適當降低融資利率,減輕行業主體資金負擔。在地方財政允許的情況下,可發行刺激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專項債券,進一步解決技術創新資金的難題。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鼓勵更多的社會經濟主體參與到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中來,讓創新的活力迸發和涌流。進一步完善產業綠色供應鏈體系,增加綠色節能、降碳、脫碳、數字化治理等內容,推動市場主體開展綠色設計、綠色原材料采購、綠色運輸、綠色研發、廢棄物綠色回收等工作,實現產品周期全過程、全鏈條綠色化轉型。
加強專業人才引育,夯實智力支持。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濱州市應始終把高端專業人才培養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繼續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持續實施人才“三進三創”工程,引進培育科技領軍人才、本科以上大學生、職業技能人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聘用年薪制或協議工作機關事業單位專業人才等方式,加大高層次、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引進力度,全職引進在專業領域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和重大科研突破的個人及團隊,并給予專項經費支持。加大本土專業人才的培育力度,尤其針對在各產業創新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土專家”“田秀才”,通過專業理論培訓、高層次專家智庫指導、赴先進地區體悟實訓等方式,不斷提高其水平和層次。通過各種措施引導推動各類人才在濱州創新、創業、創造。
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強化制度保障。加強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政策制度。出臺管理辦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標準化、制度化建設,探索建立多層次、跨區域、跨部門、跨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制度。出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和工作制度,建立專家咨詢工作機制,形成系統性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制度體系。強化資金支持。加大財政預算投入,支撐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專項資金支持和政策性補貼。構建政府引導、企業投入、全社會參與的科技創新投融資機制。推動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各行業龍頭企業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重點技術創新平臺,政府對于新認定科創平臺,根據級別和科技含量給予資金獎勵。對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績效較好的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在常規財政獎勵基礎上再給予專項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