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呂家村為代表的擁有“優秀傳統文化+紅色資源”特色的村落在打造和美鄉村中獨具優勢。目前,呂家村在發展中還存在古建筑群接納能力有限,文旅融合程度不足;紅色資源展現形式單一,宣傳力度有待提高;和美鄉村建設人才欠缺,專業運營團隊匱乏;產業發展模式不夠完善,多元需求難以滿足等困難。未來,呂家村應堅持黨建引領,傳承紅色基因;創新展現形式,強化宣傳推廣;堅持多措并舉,吸引多樣人才;拓展發展路子,實現區域聯動。
[關鍵詞] 傳統文化;紅色資源;和美鄉村
[作者單位] 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河北省井陘縣呂家村兼具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紅色資源,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資源”助力和美鄉村建設的代表性村落。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總結呂家村建設和美鄉村的成就和經驗,分析目前面臨的困難并提出優化路徑建議,以期為其他鄉村探索符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提供有益借鑒,對于河北省全面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呂家村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與成效
呂家村歷史悠久,元末已有人居住,清順治年間正式定名為呂家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全村先后有33人自愿參軍,是典型的紅色村落。呂家村古民居保存較為完整,村內民居以石為墻,依山而建,古建筑群以明清老院為主,共有76處,有特色風格的有12處,保存完整的有8家。呂家村地理位置處于井陘縣城西南35千米晉冀交界處,屬于太行山深山區,海拔920米。如今呂家村以綠色種植、養殖業為基礎產業,旅游業發展迅速成為重要經濟支柱,憑借古老且保存較好的明清古建筑群、紅色文化、獨特的石頭建筑景觀吸引游客,帶動民宿產業興起,經濟效益顯著提升,2023年游客量達3萬人次。
環境美——著眼長遠,大力改造村貌。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乃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關鍵要素,是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的重要基石。近年來,呂家村“兩委”班子著眼長遠,精心編制村內古建筑修繕規劃,有序開啟古民居修復、河道清理、防洪護村壩建設等十余個工程。同時,呂家村全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增添路燈、構建管網、改造居民廁所、完善村內公共服務設施、亮化古村落……于恢復中謀求發展,在重建里實現提升,使村容村貌顯著改善。
產業興——依托文旅資源,助力農家致富。呂家村結合當地實際,憑借古建筑群與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以石村街巷、石頭老宅為天然布景,建成游客中心、寫生基地、觀山餐廳、造物民宿等眾多經營性資產。當下,呂家村已將普通古民居成功改造成數套民宿院落,吸引眾多投資者前來經營。村民得以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村集體收入大幅增長。同時,“呂家劇境藝術村”的精心打造,將文旅融合的探索推向新高度,為呂家村的發展開辟新路徑。
精神和——守護優秀傳統文化,凝聚黨心民心。作為“石頭村”,呂家村的石屋、石墻、石碾等比比皆是,演繹著鄉村的淳樸生活。呂家村遵循“先保護后開發、修舊如舊、體現特色”的原則,強化對傳統古建筑的保護、利用與開發,讓村子在保留原有韻味的基礎上煥發出新活力,展現獨特魅力。例如,在發展民宿產業時,呂家村保留了最初的建筑與裝修風格,全力傳承其精神文化價值。為讓后人銘記紅色革命歷史,呂家村于村口設立烈士紀念碑。另外,村內墻壁上醒目的“抗戰必勝”四字,承載著呂家村的紅色記憶。古建筑群和紅色資源成為呂家村獨有的精神標識與情感寄托,有力增強了呂家村的凝聚力。
賦能和美鄉村建設的現實困難
古建筑群接納能力有限,文旅融合程度不足。呂家村的特色有古建筑群、革命舊址等。目前村內已改造21套民宿院落,自建2家餐飲點,但整體數量和規模有限;存在專業人員不足的困難,專業導游和服務人員的數量不足,難以滿足高峰期(5—10月)游客的需求;因村莊主要以石路為主,平面硬化路較少,可達村莊的出行選擇較少;缺乏有效的旅游管理體系,致使資源分配及游客流向的優化難以實現;文旅項目略顯單一,游客的參與程度與體驗感受有待增強;文旅產品較少;村民在文旅項目中的參與程度有限,未能充分發揮本地居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紅色資源展現b/GcbNbh4X6jbpYlCM16L8lIndzU4Kq6gbjYBIpzuf0=形式單一,宣傳力度有待提高。在展現形式方面,目前呂家村的紅色資源主要以傳統的靜態展示為主,缺乏互動性和體驗性的項目;在紅色資源的展現上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較少,使得游客的體驗感有所欠缺;圍繞紅色文化開展的特色主題活動較少,難以形成持續的影響力。在宣傳方面,宣傳渠道比較少,主要依靠當地政府網站或有限的線下宣傳活動,未能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等新興渠道進行推廣;宣傳內容較為簡單,難以激發廣大游客的興趣,與市場其他知名度較高的紅色旅游品牌相比還較為小眾。
和美鄉村建設人才欠缺,專業運營團隊匱乏。呂家村現有126戶393人,其中常住56戶86人,人口流失較為嚴重。常住人口中年輕人較少,常駐專業人才不足。一方面,鄉村往往難以吸引具備現代農業技術、鄉村旅游開發等專業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缺乏專業的運營團隊來規劃和執行鄉村發展的各項舉措,導致項目推進緩慢,成效不顯著。人才短缺和專業運營團隊的匱乏直接影響了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工作進展,導致村莊在市場營銷、品牌打造等方面動力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和持續發展機制。這不僅限制了村莊的經濟效益提升,也影響了村落文化的傳播力和對外吸引力。
產業發展模式不夠完善,多元需求難以滿足。呂家村收入主要依賴傳統農業和旅游服務業,現有一三產業之間缺乏有效聯結,未能形成完整產業鏈,還有待于進一步升級。如村子里雖有水果采摘園,但僅停留于傳統的買賣模式,還未達到觀光園的標準,缺乏與觀光農業相關的建筑、加工、運輸及特色服務。同時,呂家村缺乏發展支點,對于“旅游+”或“+旅游”等聯動模式認識不足,未能有效整合一二三產業資源形成產業閉環,難以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影響游客消費和二次參觀。總體來說,呂家村在旅游業、民宿產業等方面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如能促進各產業融合發展可帶來更加持續的發展效益。
賦能和美鄉村建設的優化路徑
堅持黨建引領,傳承紅色基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高質量的黨建引領是建設和美鄉村的根本保障。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只有不斷強化黨的自身建設,才能確保和美鄉村建設穩健推進。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努力做到“一個支部一種特色、一個黨員一面旗幟”。定期邀請理論宣講團到村里開展理論宣講與微黨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隊、進戶、深入人心,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增進村民保護與利用本地資源的自覺意識,激發賡續紅色血脈的自豪感。
發揮黨支部組織協調作用,開拓鄉村發展的新路子。村“兩委”牽頭,吃透和美鄉村建設的各項政策,積極探索“黨支部+”新模式。一方面與本地或省內企業、高校及其他部門開展中長期合作,形成長效發展模式,解決發展難題;另一方面主動尋求縣級及以上的先進資源,將城市的先進觀念、先進科技、先進規劃、先進人才引進來,統籌協調各方優勢資源,推動和美鄉村發展。
創新展現形式,強化宣傳推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要創新展現形式,做大做強當地文化品牌。需關注游客的個性化需求,注重游客參與,緊跟數字化潮流,借助現代信息手段創新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讓游客深切感受當地文化的內涵與美感,給予游客別樣的體驗。可以推出“優秀傳統文化+個性定制”“紅色文化+個性定制”等服務。例如借助本村的古建筑群開展古裝拍攝,借助紅色資源開展沉浸式劇本殺,增強游客的體驗感。既能讓游客放松身心,又能使游客接受教育,帶走一份美好的回憶。
同時,要拓寬傳播渠道,強化資源宣傳與推廣。其一,穩固傳統宣傳陣地,依托縣里建立并運營好專屬網站,定期更新網站信息板塊,及時向上級文旅部門投遞優質稿件等;其二,抓住現代宣傳浪潮,體現在借助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小紅書、美團、新浪微博等互聯網渠道吸引游客。此外,還要積極探尋附加宣傳渠道,依據本地區的資源承辦各類會議、賽事、黨團活動,提升知名度,推動當地文化的繁榮發展。
堅持多措并舉,吸引多樣人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在此背景下,一是打造特色產業,這是人才返鄉的根本所在。結合實際情況,發展適合本地區的特色產業。產業興旺為人才提供就業崗位,提升鄉村綜合實力,為鄉村“塑形”“鑄魂”筑牢堅實基礎。二是營造良好環境,這是人才返鄉的重要因素。在為返鄉人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礎上,著力解決人才住房、就醫、子女教育等系列問題。同時,營造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社會氛圍,滿足人才的心理需求,使人才從“我可以留”轉變為“我想要留”。三是搭建多方平臺,這是人才返鄉的重要橋梁。一方面構建信息平臺,為人才提供可靠信息;另一方面搭建培訓平臺,為人才提供發展機遇。四是形成有效機制,這是人才返鄉的關鍵要素。提高返鄉人才薪資待遇,開通人才綠卡,給予優惠補貼,提供晉升機會等。通過穩定的體制機制,讓人才返鄉安心、工作放心。
拓展發展路子,實現區域聯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基于此,要立足整體,統籌全局。解決文旅融合不充分、留不住游客的問題不能局限于本地區,要放眼縣域、市域乃至省域,推動資源聯動發展,以實現更優目標。
一方面打造鎮域精品線,注重本地區內部的整合聯動。以資源豐富的村落為核心,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與周邊村莊開展合作互補,發揮各自資源優勢,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體驗,帶動多地居民增收,形成聯動致富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打造縣域精品線,著眼于大范圍內的資源整合聯動。如此,既能發揮特定區域的傳統資源與紅色資源優勢,又能加深游客對河北文化的了解,打好河北文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