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未來縣域經濟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營商環境的大比拼,良好的營商環境是衡量一個地區核心競爭力和潛在發展能力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地方的軟實力和金招牌,關系到企業的興衰存亡、各生產要素的聚散、發展動能的轉化升級。靈臺縣要通過優化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要素環境和產業環境五條路徑,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關鍵詞] 營商環境;靈臺縣;簡政放權;依法行政
[基金項目] 本文為平涼市第八批市級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研究課題“平涼市推進營商環境優化的關鍵路徑研究——以靈臺縣為例”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PLSKKT2023005)
[作者單位] 中共靈臺縣委黨校
近年來,甘肅省靈臺縣委、縣政府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命門之穴”和“頭等大事”,深化政府職能轉變,集聚發展優勢,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著力打造優質“軟環境”,鑄就發展“硬實力”,全縣經濟運行在克難奮進中呈現出大盤穩固、動能集聚、結構改善的良好態勢。同時也存在一些鄉鎮和部門職能作用失位缺位,對優化營商環境重視不夠等問題,導致政務服務質效不高、依法行政意識不強、主動服務意識不夠、要素保障能力弱。對此,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深入研究政策、落實政策上持續發力,在綜合施策、重點突破上持續發力,在建章立制、規范管理上持續發力,為靈臺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深化簡政放權,持續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要抓實抓細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全力建設“程序更簡、時間更短、效率更高、服務更優”的政務環境。一要推進行政審批效能再提速。全面落實項目工作“4+2”管理機制(四項機制:項目謀劃儲備、前期工作、推進落實、要素保障,兩個辦法:招商引資項目評價辦法、重大項目前期費管理辦法),推行重大項目“三個一”包抓制度和“五張清單”管理,企業投資備案類項目24小時“即來即辦、秒批秒辦”,工程建設、簡易低風險項目全流程審批分別壓減至60個、15個工作日。二要推進數字政府賦能再提質。持續深化“一窗受理、綜合服務”,推行政務服務事項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線上辦事實現“進一網、能通辦、不用跑”、線下實現“到一窗、幫代辦、跑一次”。進一步規范政務服務場所各項要素,理清政務服務事項標準清單,做到縣域內統一標準。三要全面提升政務服務品質。要扎實推進市縣鄉村政務(便民)服務中心(站點)規范化建設,深化“一窗受理、綜合服務”,優化政務大廳“一站式”功能,推行“大綜窗”改革,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和“隴商通”服務專席,建成縣政務服務大廳24小時自助區,配置政務服務一體化智能機。對涉企收費事項實行清單管理,同時,清理整頓變相許可。
秉持包容開放,持續營造活力加速凸顯的市場環境。一要持續加大監管力度。縣市場監管等部門要把重點領域嚴格監管和包容審慎監管統一起來,推行企業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建立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礎,以重點監管、信用監管為補充的監管體系,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注重包容審慎監管,建立市場主體信用檔案,推行公平競爭審查,推進“兩輕一免”柔性執法。二要不斷增強惠企服務。聚焦市場準入,執行“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落實全程電子登記、自主申報、“一窗通辦”等改革措施,開展市場主體培育“五轉”工程和企業上市掛牌突破行動,企業開辦全流程壓減至3小時。推動稅服智辦,推行稅務“智能微廳”和涉稅事項“云上會客廳”,增值稅留抵退稅平均審核時間壓減至1個工作日。推進采購招標,全力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全省一張網”建設,完成與省級大數據底座、網上服務大廳、在線監管平臺聯通,實現與市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對接。三要強化安全保障。把創造安全穩定環境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深入開展主動創穩行動,及時排查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維護良好的治安秩序,保障企業安全生產經營。
聚焦依法行政,持續健全公平正義透明的法治環境。一要堅持依法行政。各鄉鎮、各部門要切實增強法治意識、程序意識、規則意識,健全完善依法決策、守信踐諾、源頭治理、自我糾錯的長效機制,依法依規、按程序開展行政決策、行政許可、行政執法、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既不能隨意設置門檻壁壘,也不能督促企業“先上車后補票”。二要健全信用體系。加快建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做好信用信息歸集上報;加大“甘肅信易貸”平臺推廣力度。完善政務誠信評價制度,建立信用違約救濟機制和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對簽訂的合同和協議要堅決執行。法院要開通“涉企綠色通道”,對涉企案件快立快審快執,提高執行合同法定審限內結案率、涉執行信訪案件辦結率。三要保護企業權益。行業監管部門和公安、司法等單位要建立多元化解機制,暢通中小投資者權益救濟渠道,提高訴前調解成功率、民商事案件一審服判息訴率。要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慎用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積極抓好涉企遺留問題化解。
著力破解瓶頸制約,持續推進質效齊升的要素環境。一要切實加強資源統籌,服務企業開辦“加速跑”。聚焦用地保障難題,提前著手做好土地組卷報批、征收等工作,積極探索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等方式,盤活利用“五未”土地,依法清退閑置低效用地,騰出更多空間保障新企業、新項目。住建、水務、供電等部門要全面推行市政報裝“一站式”服務,加力簡化電、水、氣等市政要素接入報裝。二要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服務企業“硬實力”。圍繞生產、生活、生態需要,促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調整優化建設模式,推動S28靈華高速二期及東延線全線拉開建設。力促G70福銀高速分設線確定接線方案、納入國省投資計劃,S19涇川至靈臺高速、G244什字至靈臺段改線等項目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全面建成雷新公路新集水庫淹沒區改線工程,實施獨店至什字段公路維修改建工程,持續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不斷完善水資源配置和供水保障體系,新集水庫建成大壩主體,完成淹沒區移民搬遷,鄧家川水庫蓄水投用,形成中心城區“一用多備、多源互濟”的供水保障格局。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著力破解企業“融資難”。嚴格落實政銀企常態化對接“五項機制”,積極搭建銀企合作服務平臺,為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各金融機構要深入實施金融“四大工程”,全面落實減費降息、中小微企業專項貸款、無還本續貸等政策,“量身定制”個性化、差異化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更充足、更精準的金融支持。
聚力推動鏈式開發,精準施策持續優化產業環境。一要推動延鏈補鏈。聚焦六條重點產業鏈,整體考慮,統籌謀劃,“一鏈一策”“一企一策”,研究破解產業鏈建設的瓶頸制約難題,為產業鏈延伸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針對企業發展中的產業鏈脫節問題,主動牽線搭橋,協調銜接,疏“堵”補“斷”,支持幫助鏈上企業打通供應鏈、上下游,創設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二要強化基礎配套。以三大園區建設為統攬,圍繞交通、水利、城建等重點領域,加緊謀劃一批新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動S28二期、郭長鐵路等重大項目,持續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深入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和美鄉村建設,加快完善上學、就醫、住房等公共服務,不斷提升城鄉發展承載能力。三要加強科技創新。聚焦重點產業鏈建設和企業創新技術需求,支持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項目,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培育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提升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的能力。健全完善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和獎補激勵措施,確保各類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