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鄉村旅游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推動鄉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途徑之一。要破解當前鄉村旅游業發展同質化嚴重、農文旅融合度不高和要素保障不足等問題,結合地方文化和農業生態特色,建立資金投入和人才保障相關機制,充分釋放農文旅融合發展內生動力,助推縣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 鄉村旅游;農文旅融合;縣域經濟
[作者單位] 四川鄉村發展集團公司
鄉村旅游是城鄉居民休閑度假、旅游消費的重要方式,是增加家門口就業機會、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之一。近年來,各地充分依托特色農業資源,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旅游新業態,同時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為縣域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如四川省大邑縣,2023年全縣鄉村旅游共接待820.10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40.6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6%。
當前,各地鄉村旅游業方興未艾,市場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如何推進鄉村旅游業深度融合,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是我們必須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缺乏系統性規劃,產品同質化嚴重。開發中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存在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風的現象,多以農家樂、民宿,以及觀光采摘或農耕體驗為主,內容單一,缺乏個性和特色,導致吸引力不強,游客體驗時間短、頻次低,無法形成群體優勢,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1gPlfCpEwP4g5DwBKrLp0bbibtGYRwuatnVO5a6KFg0=發展。
二是旅游資源挖掘不夠,融合不充分。部分鄉村旅游資源與當地產業特點和文化特色、生態底色融合度不夠。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古街美食、生態康養、農業生產等與鄉村旅游的融合度不高,各旅游線路特色不明顯。
三是配套設施未跟上,服務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部分鄉村旅游項目簡單粗放,周邊道路交通、環境治理以及停車場、充電樁、公共廁所等功能性設施仍顯不足。另一方面,相關從業者對鄉村文化內涵的理解不透徹,服務能力和水平受限。同時,旅游智慧服務系統不健全,多層次、智能化服務水平還有欠缺。
四是要素保障不夠,內生動力未充分釋放。鄉村旅游行業規范及標準欠缺,社會資本參與度低,產業上投入不足,專業人才不多,且經營者缺乏系統的營銷知識及有效傳播媒介,廣告宣傳投入少等因素,導致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未充分釋放。
鄉村農文旅融合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是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系統開發。一方面,依托本地農業、生態、人文資源特色,由縣級行政區統一規劃縣、鎮、村鄉村旅游發展區域、發展方向、發展特色,深度挖掘各縣、鎮、村在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產業布局等方面的特色優勢,找準功能定位,實施系統性開發,圍繞農旅結合、文旅融合做好系列產品設計,帶動產業業態良好發展,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文旅強縣、強鎮、強村。如,針對季節特點和節假日時點分布,可圍繞“春節到農家過大年”“早春到鄉村去踏青”“初夏到農村品美食”“仲秋到田間去采摘”等主題進行規劃打造。還可針對不同地域、文化、資源、特色,規劃打造美食旅游一條線、文化旅游一條線、親子旅游一條線、夕陽紅旅游一條線、綠色養心一條線等特色線路。另一方面,加大科技創新和數字化建設,提升鄉村旅游科技體驗,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利用虛擬現實和在線預訂平臺,提升鄉村旅游的可達性和便利性。加強道路交通、停車場、充電樁等功能性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構建功能完善且便捷暢通的交通網絡。實施公廁便民化及其提檔升級,開展農民集中居住區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收運無害化處置,提升村容村貌人文環境,提高鄉風文明素養,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
二是以文為基底,打造鄉村文旅融合項目。按照“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原則,結合當地自然稟賦、民族特色、歷史人文等,加大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利用和保護力度,堅持非遺文化的傳承弘揚,推動縣、鎮、村非遺傳承保護與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深度融合,鼓勵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積極發展縣域特色文化產業,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群。在鄉村旅游產品設計中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將文化體驗作為旅游的重要內容,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旅游品牌,推動當地傳統文化、農耕文化與民宿旅游、古村鎮旅游、觀光農業旅游的融合,增強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通過傳統節日、文化節、旅游節等活動吸引游客,推出“品嘗傳統美食,體驗鄉村風情,游覽古村院落,弘揚地方文化”等為主題的鄉村文旅示范村,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從而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競爭力。
三是生態打底,實施鄉村農旅融合。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原則,鼓勵各地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鄉村農旅融合新模式新業態,實現旅游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加快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加強生態品牌建設,提升生態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開發更多參與式和體驗式的生態旅游產品,如農事體驗、手工藝研學和生態教育。結合耕地保護,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休閑觀光、生態康養等新業態。創新土地利用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利用空閑農房資源,開辟農旅融合用地。結合各地農林生態資源,打造更具特色的“田園綜合體”,形成種植、養殖、休閑、觀光、研學、餐飲一條龍的循環農業產業鏈和鄉村文旅品牌,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影響較大的特色旅游名村,使鄉村旅游產業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綠色“新引擎”。
四是要素保障,釋放鄉村旅游內生動力。應針對景點品質、文創產品、餐飲住宿這些游客最為在意的領域,開展專項調研,建立鄉村農文旅行業規范和標準,讓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耍得開心。發揮縣、鎮、村三級旅游協會等組織作用,建立協調和溝通機制,設置三級農文旅聯絡員等角色,以解決鄉村旅游具體問題。要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鄉賢能人作用,創新招商引資和經營模式,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農文旅投資的相關活動,邀請投資者了解政府和村集體規劃,強化民營資本引進。積極探索“公司+村集體”“公司+農戶”等經濟組織形式,建立對鄉村旅游管理者、經營者和服務人員的培訓體系,加大旅游宣傳、講解、服務等方面專業人才培養,提升鄉村旅游服務水平。加快培養高層次、專業化的旅游人才,做到“選好人”即選好管理型人才、“引好人”即引入高端專業人才、“護好人”即保護好文化傳承人,打造鄉村文旅人才隊伍,切實培育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有公心,敢于探索創新的鄉村旅游人才,充分釋放農文旅融合發展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