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離國慶節還有三天,而在都江堰市石羊鎮的田野上早已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人們用一場別開生面的豐收節,講述日新月異的鄉村振興故事,展現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獻上對新中國75周年華誕的深情祝福。
在活動現場,有一群特殊的參與者——他們是活躍于田間地頭,吟哦著日升月落的農民詩人,他們“鋤頭種糧筆種詩”,用豐收的五谷和滾燙的詩行禮贊祖國。
石羊鎮七里社區曾經是都江堰最遙遠、最偏僻、最落后的村莊,自從有了詩歌的澆灌與滋潤,它成了名副其實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棲居地。
以往的七里社區,雞犬桑麻、風光如畫,但是因為缺少“靈魂”的挖掘,也曾被冷落。2003年,當地文化人邱崗、程光林、周興強、劉宗德等發起成立了柳風農民詩社。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有會員上百人,外圍學詩、寫詩者500多人,稻田邊、竹林下、茶園內……到處都是詩歌的沃土。到現在,社員創作了詩歌3萬多首,發表4000余首,編印成書數十種,中央、省、市級媒體報道了詩社或集中刊發了社員作品……就這樣,一群“忙時各自勤耕種,閑來相聚共吟哦”的農民詩人,讓沉寂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昂揚朝氣。
誰能想到,以前名不見經傳的七里社區竟然在詩中找到了鄉村振興的嶄新出路,它不僅擁有詩情畫意的鄉村風情,更有詩意濃郁的美好生活。七里社區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石羊鎮也相繼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成都市首批非遺特色小鎮”“川西林盤文化之鄉”“中國田園詩歌之鄉”等稱號。尤其是近年來,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分會場、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分會場等均落戶于此,成就了一段詩歌與鄉村振興的佳話……
在柳風農民詩社社長邱崗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七里詩鄉的黃家院子,只見掩映在川西林盤里的道路整潔、屋舍儼然,“春淺半篙榮錦華,碧柔堆翠梳絳柳”“鄰婦荷鋤種瓜豆,畫眉枝上翻羽衣”……沾滿泥土芬芳的農民詩歌以竹簡、瓦片、木刻等形式在房前屋后巧妙呈現,與小橋流水、茂林修竹輝映成趣……
七里社區以詩歌為魂,以灌渠為軸,聯田園、聯林盤、聯景區、聯社區、聯產業,形成多功能疊加的高品質生活場景和消費新場景,讓村民們的生活融入了甜蜜的詩意。
今年29歲的李冬瓊是七里社區2組的村民,8年前大學畢業后奔走在找工作的路上,對未來感到茫然。后來發現家鄉變美了,游客增多了,干脆在家里開起了田園風情的民宿“亦竹小院”,還把鄉村詩歌也植入其間,深受客人喜歡。說起往事,李冬瓊滿心歡喜,“民宿于2019年開張,15個房間常常爆滿,當年就收入50多萬元,一家人開心得合不攏嘴。今年國慶,游客早早就訂了房……”
說著話,我們來到七里社區3組村民楊奇旭家中,只見院落整潔、窗明幾亮,門口掛著“詩人之家”的小牌,精心設計的書房里陳列著他的詩集《七里壩之戀》。
楊奇旭是地道的農民,也是四川省作協會員,當地小有名氣的鄉村詩人,傅天琳、大解、林雪、李龍炳等著名詩人還參加過他的作品討論會。“以前聽見別人說‘把日子過成詩’,總覺得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愿望,不敢相信,現在我們的生活美好得真像一首詩,肉眼可見、伸手可及。”說著,楊奇旭為我們朗誦了他創作的詩歌《七里壩田間的炊煙》:在陽光和暖的日子/我們接過春天的請柬/放下手上的瑣事/換上淺藍的春衫//約來了翩翩的燕子/約來了兒時的伙伴/把記憶的腳步/踏上割豬草時走過的田坎……//七里壩田間的炊煙/是我們生生不息的夢幻/這祖先經營的土地/才是寄放鄉愁的港灣。
不遠處,幾個孩子正在唱著流傳于石羊的薅秧歌,稚嫩的童聲抑揚頓挫,那些帶著秋風、泥土和稻谷芬芳的句子,被孩子們的聲音托起來,在炊煙上停一停,又飛向了遠方。
(作者系四川省詩歌學會副會長、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