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鄉村旅游既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又可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有關鄉村旅游的現有研究已涵蓋產業融合、文化旅游融合、傳統村落、特色小鎮、和美鄉村建設等諸多領域。歸納當前鄉村旅游的研究主題,分析鄉村旅游的特征與類型,以期為鄉村旅游的產業融合和發展路徑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振興;文獻綜述;展望
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展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在當前全域旅游研究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探尋以鄉村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的共性,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視角和參考。
一、研究概況
在CNKI的數據庫中輸入“鄉村振興”“旅游”關鍵詞,搜索文獻時間截至2024年3月15日。搜索北京大學核心期刊中的相關研究論文,總計有2 702篇;學位論文總計3 620篇,其中碩士論文3491篇、博士論文129篇;會議論文527篇;報紙文章662篇。鄉村旅游研究的主題分布為:鄉村旅游,鄉村振興,全域旅游,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文旅融合,融合發展,紅色旅游,農村人居環境,鄉村旅游發展,旅游業,振興路,生態旅游,綠水青山,全面推進,旅游公路,休閑農業,美麗鄉村建設,疫情防控,鄉村旅游品牌,有效銜接,旅游扶貧,新路徑,廁所革命等。分析發現,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旅游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其研究內容也愈加豐富和多元。
二、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研究概述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
夏倩認為鄉村旅游是將鄉村的自然風光、人文底蘊、農耕生活、風土人情等與旅游相結合的一種活動。朱曉榮,劉洪利認為鄉村旅游是指以農村自然、人文景觀和鄉土文化為主要資源,以休閑、度假、觀光和體驗為主的旅游方式。而且鄉村旅游的概念也不僅僅局限在鄉村,它涵蓋了鄉村風貌區、新農村建設區、城鄉接合部古村落等。Vikneswaran Nair等認為鄉村游是一種旅游活動,在給鄉村地區帶來經濟增長、環境改善等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為游客提供鄉村文化、自然風光等鄉村特有體驗。李立華提出,鄉村旅游主要定位于鄉村地區,作為吸引游客的主要資源,要充分利用鄉村地區特有的生態特色和民俗文化。本研究認為鄉村旅游是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休閑、度假、觀光和體驗為主的讓人身心愉悅的旅游活動。
(二)鄉村旅游的特征和類型
劉敬允認為鄉村旅游的特點是可持續發展和產業融合,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金衛東認為,鄉村旅游資源豐富,覆蓋面廣,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還在初步發掘,文化積淀厚重,未來市場可觀。孫園園的研究顯示,東北三省的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空間分布不均,總的來說是西多東少,南密北疏,西南多于東北。這種差異受到經濟環境、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的影響。
關于鄉村旅游的類型,趙珊提出,鄉村旅游大致可歸納為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多彩的農事活動、給人休憩舒適的感受、具有濃郁的紅色文化及神圣的宗教信仰等多種不同形式。而陳珊珊和王成超則提出,鄉村旅游可進一步細分為包括自然風光優美、果樹種植細致、莊稼優質、景點優美、園林精致等多種形式。駱高遠將世界各地的鄉村旅游分為休閑觀光型、務農活動型、體驗型和綜合型四種。洪學婷指出,鄉村旅游的形式多種多樣,在地域上可歸納為與城鎮接壤的鄉村,以及與城鎮相距較遠的鄉村,根據距離的遠近進行劃分。
(三)鄉村旅游的作用
姜濤認為鄉村旅游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而發展的經濟也將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與壯大。張鋒鋒以浙江溫州蒼南縣為主要研究對象,不僅從蒼南縣鄉村旅游發展中的政策扶持、規劃引導、發展環境、品牌營銷等方面分析了政府的作用,還就蒼南縣在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探討,同時也借鑒了國內外地方政府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的經驗,對蒼南縣鄉村旅游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兀婷認為在數字鄉村背景下,隨著鄉村旅游需求的不斷擴大,鄉村旅游將會發展帶動高質量的制造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將會使更多的游客走進鄉村,帶動鄉村發展。唐健雄指出,鄉村旅游能有效減輕農民的生活壓力,有效解決農民就業問題。
(四)鄉村旅游的產業融合問題
劉娜的研究顯示,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正在日趨成熟,人們越來越重視鄉村田園的自然風光,而新型的發展模式也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潮流。為此,有學者對江蘇的鄉村旅游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尋找到一種能夠實現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這也正是江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思路。杜仲瑩的研究以昆明為例,認為要激活市場經營主體參與鄉村旅游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的積極性,需要著力解決文旅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土地要素、資金籌集、人才保障等瓶頸問題,切實為企業解除后顧之憂,推動昆明“鄉村旅游+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夏正超認為,產業整合能夠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學者建議,通過整合農業資源、資源環保、文化活力等多種形式,打造出更加完善的鄉村旅游服務,以此來推動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林業資源優勢,推進森林觀光等旅游產品開發,擴大鄉村旅游生態功能,使其品質得到較大提升。
(五)部分地區鄉村旅游的現狀
徐群峰以泰安市岱岳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為例, 發現當地政府對岱岳區鄉村旅游項目建設高度關注并積極推動,齊心協力扶貧增收,促使鄉村旅游總體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楊勝以貴州鄉村旅游為例,調查發現貴州省鄉村存在基礎設施薄弱、鄉村旅游景點同質化程度高、鄉村旅游服務質量有待提升等一系列問題。王萍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鄉村旅游為例,認為盡管寧夏鄉村旅游發展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管理機制不健全、專業人才缺乏、生態環境脆弱等棘手問題。為準確了解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現狀,唐紅星設計了問卷量表,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研,發現鄉村旅游目前存在同質化嚴重、基礎設施不健全、旅游營銷宣傳人才短缺等問題。
(六)鄉村旅游的發展路徑及對策研究
李美霖等認為,為適應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和消費者需求,提升旅游業的競爭力,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應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路徑。鄧芳認為要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保護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融合發展鄉村紅色文化;提出要發展鄉村旅游夜經濟、打造鄉村文旅產品、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鄉村旅游人才等。郭艷認為,完善鄉村旅游規劃,應大力提供政策支持;大力引進科技旅游項目,還應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創新鄉村旅游產品,也要發揮現代科技的作用。唐紅星認為,鄉村旅游可以通過數字經濟賦能,以此來促進鄉村振興;政府可以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和服務,并與當地的優勢相結合,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從而實現鄉村旅游經營宣傳模式的轉變。華劍英等調研顯示,政府要大力投入資金,逐步美化鄉村文化環境,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形象,推動金華鄉村旅游的發展。王柳杰以洛陽市鄉村旅游現狀為研究對象,提出了要加強監管力度,提升景點管理的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旅游;利用新媒體,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和培養引進人才,加強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張夢婷以江西省鄉村旅游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現有問題并提出要注重鄉村旅游產品創新、挖掘本土特色,開發鄉村旅游智慧服務平臺、加強信息化建設,重視鄉村旅游人才培養與引進、夯實人才基礎等措施。梁海龍等以張蘭鎮為研究對象,提出張蘭鎮鄉村旅游應以政府、開發商和當地居民為主體,政府應該保持時刻關注、加強引導,并給予大力支持;開發商引入人才和資金,充分利用好資源;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建設,共同發展。袁麗霞以嶺南地區槎塘村為例,提出要以政策保護和產業創新來促進特色文化村的發展。杜宇以河南為例,對河南鄉村旅游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剖析,并就完善鄉村旅游智慧化平臺建設、打造品牌特色、豐富旅游產品、培育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三、總結展望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學界從多角度、多層次展開了相應的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分析,發現在鄉村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鄉村旅游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促進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空間區域流動,推動城鄉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推動鄉村地區產業聯動發展。當然,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發展層次不高、形態單一、產品同質化嚴重、員工素質有待提高等。農業強則百業興,農民富則國家盛。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本之策就是要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為此,今后相關部門要在科技引領、產業拓展和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過各種措施,持續挖掘鄉村發展潛能,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農村的生活質量,從而更好地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夏倩.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路徑探析[J].西部旅游,2023(24):1-3.
[2]朱曉榮,劉洪利.數字化賦能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21):80-83.
[3]VikneswaranNair,NatalieKing.Redefining Rural Tourism in Malaysia:A Conceptual Perspective Asia Pacific[J].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5,20(3):314-337.
[4]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125-128.
[5]劉敬允,趙娟.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的鄉村旅游內涵與特征[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42(1):78-80.
[6]金衛東.梳理鄉村特征,助推鄉村振興[J].教學考試,2023(54):27-31.
[7]孫園園,王穎.東北三省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與技術,2023,43(15):141-145.
[8]趙珊.平昌縣鄉村旅游親子景觀優化策略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23.
[9]陳珊珊,王成超.福建省縣域鄉村地域多功能評價及發展類型劃分[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21,33(4):28-35.
[10]駱高遠.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類型[J].鄉村振興,2021(1):92-95.
[11]洪學婷.流動性視角下鄉村旅游地鄉村性的演化特征及影響機理[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
[12]姜濤.鄉村旅游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山西農經,2024(2):76-78.
[13]張鋒鋒.溫州蒼南縣鄉村旅游升級發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14]兀婷.數字化背景下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機遇、挑戰與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2022(2):133-135.
[15]唐健雄.鄉村旅游的民生效應探討[J].旅游學刊,2010(9):6-7.
[16]劉娜,許沁喬.產業融合視角下江蘇省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商論,2017(33):144-146.
[17]杜仲瑩.促進昆明“文旅+康養”產業融合發展[N].昆明日報,2024-01-21(003).
[18]夏正超,項小偉.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的模式與創新:文獻綜述與展望[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2):5-11
[19]徐群峰.泰安市岱岳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山西農經,2024(3):35-39.
[20]楊勝.貴州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廣東蠶業,2024,58(1):154-156.
[21]王萍.寧夏鄉村旅游現狀與發展[J].智慧農業導刊,2024,4(2):97-100.
[22]唐紅星,李萌,趙紫如.數字經濟背景下的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西部旅游,2023(24):10-12+16.
[23]李美霖,孟凡釗.廣西北部區域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協調發展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23,51(8):248-254.
[24]鄧芳,譚小莉.鄉村旅游與鄉村文化融合的功能與路徑[J].中南農業科技,2024,45(2):207-210.
[25]郭艷.體驗視角下科技助推鄉村旅游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4(2):143-144.
[26]王紅麗.弘揚非遺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翟家坡村依托民間社火發展鄉村旅游之路徑探索[J].天南,2024(1):59-61.
[27]華劍英,楊文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金華鄉村旅游發展困境與突破對策[J].農業與技術,2022,42(12):166-169.
[28]王柳杰.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策略研究:以洛陽市為例[J].河南農業,2024(1):35-36.
[29]張夢婷,方婕.江西省鄉村旅游發展問題及對策探究[J].廣東蠶業,2023,57(12):148-150.
[30]梁海龍,劉琦,田佳麗,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對策研究:以張蘭鎮為例[J].山西農經,2023(23):142-144.
[31]袁麗霞.文旅融合助推嶺南鄉村文化振興與發展:以肇慶市槎塘村為例[J].廣東蠶業,2024,58(1):125-128.
[32]杜雨.河南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究[J].廣東蠶業,2024,58(1):148-150.
[責任編輯:樊 霞]
作者簡介:馮琳慧(2000—),女,浙江紹興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鄉村旅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