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富裕是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統一。鄉村全面振興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民實現物質和精神富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還存在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價值觀念相對落后等問題,在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過程中面臨一定挑戰。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優化人才隊伍、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物質富裕;精神富裕;共同富裕
近年來,學界關于共同富裕精神層面的研究更側重于其基本內涵、理論特質、內生邏輯等方面,大多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在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基礎上,人民不斷選擇、追求、創造、共享精神資源以滿足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并在國家共同體的高質量發展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活動與精神富足狀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著力解決農民精神生活貧困問題,對于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在意蘊
(一)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物質保障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它關系國家總布局,也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產業興旺是解決一切農村問題的前提,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自古以來,人民都是在吃飽穿暖的基礎上考慮自己的精神需求,鄉村振興就是以農民生活富裕為目的,致力于實現農民“倉廩實”和“衣食足”的質樸愿望。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消除了絕對貧困。在此基礎上,要繼續通過振興鄉村產業和鄉村教育為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二)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的主體是農民,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也是農民,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價值引領。鄉村振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實現農民的生活富裕,但僅僅物質層面的富裕,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還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在物質和精神的共同發展中才能凝聚起磅礴偉力。“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農民問題是核心所在,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也是鄉村振興的參與者與主力軍,其精神生活的改善直接影響鄉村振興的實施效果。鄉村振興是縮小城鄉差距與貧富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共同富裕不僅指人民在物質層面的共同富裕,還指人民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亟須解決農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推動農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同向同行,進而推動鄉村振興獲得實質性的進展。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成效,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更進了一步。依托電商直播等平臺,鄉村產業發展不斷興旺,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農民開始追求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影響了農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農民精神生活受限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換言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作為精神生活的基石,其發展水平深刻影響著精神需求的層次與結構。生產活動不僅塑造了需求,需求亦在反作用中推動生產的進步。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唯有在生產力實現高質量飛躍的背景下,方能得以孕育與滿足。因此,農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追求,與物質生活質量的持續提升密不可分,其要求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以確保精神領域的繁榮與發展能夠穩步前行。盡管我國已圓滿實現脫貧攻堅的戰略目標,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然而,部分農村地區仍受制于地理環境等外部條件的制約,面臨收入來源不穩定的挑戰,農作物種植效率亦有待提升,使得農民仍然存在返貧的風險。
(二)農村人才流失較為嚴重,教育資源匱乏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迫于生計壓力離開土地走向城市,進一步加劇了城鄉在教育、醫療、居住環境、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的差距,但最根本的差距是在教育。一方面,本就非常緊缺的農村教育人才流失率較高,大量的農村教師通過考試調動到城鎮。農村地區不僅在培育高端人才方面面臨困難,也存在難以吸引外部專業人才入駐的問題。另一方面,個別農村出現空心化、老齡化現象,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工作難以得到專業人才的有效支撐,影響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農民精神生活貧乏
當前農村文化建設事業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缺乏文化優質產品供給,圖書館、文化站、老年活動室、青少年活動室等公共文化設施不完善,導致部分農民的娛樂消遣方式逐漸偏向于刷短視頻、飲酒打牌等,精神文化生活呈現單一化趨勢。另一方面,供給不夠精準。一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利用率不高,少數農家書屋特定情況下才會開放。還有農村大舞臺、村史館、活動中心這些設施,雖然建設力度很大,但建好后存在一定的閑置率,未取得應有的效果。
(四)價值觀念相對落后,農民主體性缺失
部分農民接受教育程度較低,再加上所處時代環境和自身經歷的影響,思想觀念相對狹隘且受限于傳統框架,難以與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求相契合,成為制約鄉村全面發展的內在因素之一。由于本身落后的價值觀念,使得農民在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沒有足夠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比如,部分農民認為鄉村振興以及鄉風文明建設是政府和國家的事情,與己無關,存在“等靠要”的錯誤思想。這些錯誤思想不但阻礙鄉村振興的實現,也阻礙了農民自身精神生活富裕的實現。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相關建議
(一)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夯實經濟基礎
實現農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先要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一是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城市先進技術和模式也會被引入農村,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的實現。二是優化村集體經濟發展,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加強村集體班子建設,是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選優配強班子,可以從拓展選人渠道、注重后備干部培養、加強教育培訓等方面著手,進一步提高村集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三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村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特色品牌,在市場上形成一定競爭力,促進現代科技與農業相結合,使農業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環節提高效率,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擴大農產品的銷量。還可以利用鄉村特有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發展旅游業,實現農文旅有機結合。
(二)優化人才隊伍,豐富農村教育資源
人才是動力之源,高素質的人才是創新驅動的重要動力。只有創新,才能有質的突破,不結合當地實際的照抄照搬,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一是切實解決農村教師的相關問題。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領域的投資力度,聚焦于農村教師群體的待遇優化與績效考核機制改革,提升相關補貼標準,切實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與穩定性。同時,持續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全面考量教師的年齡構成、學歷背景及教學經驗等多維度因素,以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村教師z5fjigZRCKvKnRKOa+mVBuFWWWv3fK2C2pcOtQgSnnI=隊伍。二是完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為了實現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均衡配置,在完善農村教育硬件設施的同時,也需注重軟件設施的建設與優化,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均等化。三是強化人才引進與獎勵機制。應設計優化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配套科學合理的激勵措施,以吸引并留住具備較高文化素養與領導能力的人才。
(三)提升農村公共文化供給能力,實現精準供給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層次發展。如果供給不夠精準,更新也比較緩慢,并不是群眾所想,那自然吸引力不足。唯有深入扎根于本地實際,緊密貼合農民的實際需求,方能顯著提升其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的獲得感與幸福感,確保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性與實效性,使更多農民從中受益,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一是優化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產品。要逐步改變自上而下、大包大攬式的供給模式,強化農民在供給決策中的主體地位,鼓勵農民參與決定文化服務的方式和文化產品種類。可以采用調查、采訪、詢問意見等方式深入基層了解當地農民所需要的文化產品或者文化設施,根據大多數農民的意見和需求采取相應措施落地見效。二是推動農民生產精神文化產品。農民生活在農村,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容,因此厚植鄉土文化、傳承農耕文明刻不容緩。可通過深挖文化傳統、民間傳說等,推動農村本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鍛造出更受當地人喜愛的文化產品。
(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和性質。在邁向新時代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征途中,應不斷鞏固農民的主體核心地位,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在農村地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動員和激勵廣大農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民心中生根發芽。二是注重農民主體地位。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基本原則,農村的發展要靠億萬農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農村社會的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三是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宣講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民了解鄉村振興戰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讓農民清楚自己在鄉村振興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真正參與其中,成為美麗鄉村的建設者、自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打造者。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推動農業農村邁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深遠意義不僅在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更在于為農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構筑起堅實的屏障。不論是鄉村的全面振興,還是全體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全體人民腳踏實地、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從鄉村經濟著手,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提升供給能力等舉措,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精神生活的新需要,不斷提高農民的精神文化水平,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獻策獻力,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項久雨,馬亞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內涵、層次結構與實現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2(6):11-16.
[2]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34.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責任編輯:朱松琳]
作者簡介:劉思佳(1999—),女,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