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五位一體”視域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現了“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經濟價值,“強化綠色執政為民理念,推動執政方式深刻變革”的政治價值,“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現代生態價值觀念”的文化價值,“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建設人類美好生活世界”的社會價值,以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態價值。深刻理解與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值,對于更好地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五位一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時代價值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生態文明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就生態環境領域而言,表現在生態產品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基礎上,系統提出了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科學嚴謹的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回答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歷史課題與時代任務,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建設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經濟價值: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經濟價值主要是指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認識生態與經濟辯證關系的基礎上,始終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要求著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關系的必然選擇;其培育和發展的關鍵不僅在于處理和平衡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也在于在尋找新動能和處理老問題上把握好方向、節奏和力度。如果在“生態+”產業發展過程中,能夠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那么“綠水青山”就能成功轉換為“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則是以生態環境為依托的,即“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生態環境是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自然資本。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資本價值,就是保護經濟發展潛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促進自然資本增值,增強經濟發展后勁。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個百分點,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相當于少用標準煤約14億噸。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 260 582.1億元,與2012年的538 580億元相比,上升了57.3個百分點。其中,我國規模以上工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產量、風力發電機組分別比上年增長30.3%、36.9%、28.7%,“新三樣”產品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
二、政治價值:強化綠色執政為民理念,推動執政方式深刻變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價值主要是指強化綠色執政為民理念,深化執政方式變革,提高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認同。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有超越各種利益主體之上的政治領導力,進行政策創新,破除利益藩籬,真正實現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相應地,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期盼也發生了變化,已經從過去的“盼溫飽”“求生存”轉變為“盼生態”“求生態”。人民群眾對藍天、碧水、凈土等優質生態產品的需要越來越熱切。當前,在生態環境領域展示出人民對生態環境的高需求和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滯后之間的不平衡。如果生態環境問題處置不當,容易引發社會風險和動蕩,甚至影響政治安全。各級黨委、政府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深化執政方式變革,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統籌度和協調性,為人民群眾提供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生態優質產品,以此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環境的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命感和責任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扎實掌握對自然、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再認識,以對規律的認識指導行動,在生態環境領域不斷打破思想束縛,推動綠色執政理念不斷深化。2017—2022年,全國強制和優先采購節能節水產品以及環保產品的規模分別占同類產品采購規模的平均比例約為89.1%、87.8%,均接近90%,在支持綠色發展方面成效顯著。2023年,全國累計完成36.88萬張排污許可證質量審核,25.66萬份執行報告內容規范性審核,2 266條重點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一河一策一圖”,指導3.15萬家限期整改企業完成歷史遺留問題整改,人們對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認同感不斷提高。
三、文化價值: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現代生態價值觀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文化價值,主要是指傳承與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生態文明思想,重塑現代生態文化。生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行為準則、一種價值觀念。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在5 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不僅孕育了豐富的文化生態,也沉淀了完整的生態智慧,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從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看,作為文化起源的長江、黃河孕育了無比璀璨輝煌的中華文明,也維系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不斷的歷史傳承。在為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不懈奮斗的偉大實踐中,新中國涌現出了許多先進事跡,形成了許多具有時代特征的時代精神,如牢記使命、艱苦奮斗、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八步沙精神,久久為功、利在長遠進行沙地造林的右玉精神,以及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焦裕祿精神等。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礎上,集眾家之大成、取思想之精髓、汲歷史之營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發展的實際相結合,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于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塑造現代生態價值觀。在用水方面,2016—2022年,全國用水量由6 040.2億立方米降至5 998.2億立方米,下降0.7個百分點;人均用水量由435.2立方米/人降至419立方米/人,下降3.72個百分點,有效促進了資源節約。在廣泛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2012—2022年,全國保護類志愿服務項目超過130萬個,累計超過55億人次義務植樹216.86億株(含折算),完成造林399.8萬公頃,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踐行者和推動者。
四、社會價值: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建設人類美好生活世界
社會價值就是社會責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社會價值,主要是指運用現代生態文明理念和技術等,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工業化模式進行生態化改造、綠色化發展,深化生產生活方式變革,使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退化脫鉤,推動人類美好生活世界建設。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為了發展一方而必須舍棄另一方的對立矛盾關系,可以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且在保護與發展中深化生產生活方式變革。
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之一,不僅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系,更新了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傳統認識,也帶來了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轉變,引領社會公眾主體觀念行為的綠色重塑,推動生態自然觀形成。生態自然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道觀念的現代轉化,是唯物辯證地、科學地看待自然界的世界觀?,F在的黃土高原以及河西走廊在古代都曾經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并且水lDafDPi99yvlZYOVPfm59lDujyDyNJwYar9jvQa6MWE=草豐茂,但是由于當時的人們沒有尊重自然規律,亂砍濫伐,毀林開荒,肆意破壞生態,使自然環境承受了不可逆轉的毀滅,也使經濟受到不可避免的損失。人類管理不善或者慘烈的戰爭,都會對自然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災難。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加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面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必須牢固樹立生態公平觀,重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攜手合作、共享共治,更好守護人類美好生活家園。當前,中國正在積極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預計建成時全球能源比重可提高到80%以上,全球CO2排放量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實現全球溫控在2℃以內的目標。中國堅持以實際行動為世界生態問題謀求解決之道,堅持綠色發展、享受低碳生產生活,是通往人類美好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五、生態價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生態價值就是環境價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態價值,就是將人統治自然的文化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在生態環境領域,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高質量生態產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恩格斯指出,“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轉變,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其中,“人類與自然的和解”是指從和諧共生的角度出發,人類與自然之間矛盾沖突的化解;“人類本身的和解”是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人與人之間矛盾的化解以及人與社會之間沖突的化解。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所以,人類社會須從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入手,去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進而實現人與人之間沖突的化解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調和。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具體到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人民對優美自然生態環境的向往就是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OeZhccAeHyCWFPS+frsz5zbsAYH/VWAYQYpalip88GE=各界共同發力,通過向環境污染宣戰,重點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全面加強環境污染防治,促進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自然生態美景重現。2016—2023年,全國城市環境空氣PM2.5平均濃度從4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下降28.6%,優良天數比例從83.1%上升至85.5%,上升2.4個百分點;全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為304萬平方千米,占陸地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EB/OL].(2024-05-31)[2024-07-2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05/31/c_1130154174.htm.
[2]習近平講故事(第二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1.
[3]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63,230.
[4]鄧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態意蘊[J].統計與決策,2023(11):38-46.
[5]孫建欣,李成勛.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探論:基于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全面剖析[J].理論導刊,2020(8):80-85.
[6]張乾元,趙陽.論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思想[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26-34.
[7]劉廣超.“林草興”之于“生態興”的基礎性作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39-47.
[8]人民日報評論部.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N].人民日報,2023-05-26(005).
[9]郇慶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意義[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3):15-25.
[10]程志高,朱雨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傳統文化基因和理論創新邏輯[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23(10):4-8.
[11]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53.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1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1.
[責任編輯:王 麗]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KJQN202404014)資助
作者簡介:孫建欣(1987—),女,河北石家莊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建設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