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鼻喉科臨床常見疾病,好發于兒童,其主要特征為中耳積液和聽力下降。因其臨床易反復發作,給患者造成較大困擾。本文通過整理國內外最新研究及文獻報道,概括其發病機制、干預措施,以期開拓新的治療思路,為SOM的治療和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64.21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4.27.029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一種好發于兒童的耳部疾病,又稱積液性中耳炎或滲出性中耳炎,其特點為出現非化膿性中耳積液,并伴有耳悶、耳鳴、耳痛等癥狀,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及反復性[1]。SOM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病原微生物侵襲、咽鼓管功能障礙、胃食管反流等因素有關,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礙或受限是形成積液的主要原因[2]。關于SOM的治療,西醫以藥物和手術治療為主,短期療效可觀,但伴有一定的并發癥及不良反應,如鼓膜穿孔難愈合、抗生素耐藥等。近年來,運用中醫藥治療SOM被廣泛重視,其秉持“審證求因”的治療理念針對性治療,在緩解SOM的臨床癥狀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和效果。本文就SOM的病因及臨床治療手段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和參考。
1 SOM的西醫病因
1.1 咽鼓管功能障礙
咽鼓管具有平衡中耳壓力、排出中耳分泌物等作用,當咽鼓管功能異常,鼓膜內外的壓力失衡,中耳腔內黏膜血管逐漸擴張、通透性增加,液體滲出,即發展成為SOM。常見引起咽鼓管堵塞或開放異常的原因如下。
1.1.1 腺樣體肥大 腺樣體是位于鼻咽頂部與后壁交界處、兩側咽隱窩之間的一種免疫器官,可進行體液免疫和部分細胞免疫,可有效抵御上呼吸道多種病原體,在兒童時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腺樣體的免疫功能逐漸減弱。兒童10歲以后,其腺樣體可逐漸萎縮并被脂肪組織所替代。當鼻咽部長期、反復受到病原體刺激,腺樣體可能發生病理性增大,壓迫、堵塞咽鼓管咽口,導致其通氣引流功能受限,繼而引起耳腔內壓力變化。此外,當病原體侵襲鼻咽部時,腺樣體作為淋巴組織可釋放多種炎性介質,使咽鼓管及中耳黏膜發生腫脹,進一步加重阻塞;且其內的致病菌可逆行至中耳腔內,引發感染。
1.1.2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質異常 Birken等[3]猜測咽鼓管黏膜層存在一種可有效降低其表面張力、類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成分。為證實這一觀點,研究者應用泡沫固定技術提取、分離病犬咽鼓管沖洗液,結果證實該觀點。Muniz等[4]研究表明人類的鼓室、咽鼓管內存在表面活性物質,其有利于咽鼓管開放;另有研究發現SOM患兒的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質較正常兒童明顯減少甚至消失[5]。
1.1.3 先天發育異常 咽鼓管的正常運作依賴于臨近相關組織的共同協作,如腭帆張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肌和彈性軟骨板等。部分兒童先天兩側腭突融合不完全或完全沒有融合,這種畸形導致附著于腭部的腭帆張肌、腭帆提肌等肌肉發育不良,從而使咽鼓管功能障礙,無法正常開合,逐漸發展為SOM。Davis等[6]在一項SOM與腭裂的相關性研究中發現,SOM好發于腭裂較寬的患兒,其在出生6個月內行鼓膜置管手術是非常有利的。
1.2 感染因素
SOM曾被認為是無菌性疾病。但近年來的大量研究推翻“無菌學說”,研究者從SOM患者的中耳積液中相繼分離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等多類致病菌[7-8]。Satoh等[9]研究發現12歲以下兒童患SOM的概率與是否攜帶肺炎鏈球菌相關,因此兒童注射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可減少SOM的發生。除上述常見的幾種細菌外,病毒被懷疑為該病的致病原因之一。赫莉等[10]選取150例SOM患兒進行研究,在患兒的中耳積液中檢測出多種病原體,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其中鼻病毒檢出率是其他病原體總和的5倍。
1.3 免疫因素
近年來,國內外很多研究發現中耳積液中有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等,說明SOM可能存在介導性免疫過程[11-12]。王定松等[13]研究發現血清IgE、IL-10、TNF-α在SOM患兒血液中呈高表達,其水平變化與患兒病情進展、轉歸情況關系密切,為免疫因素參與SOM的發病提供有力證據。
1.4 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SOM患者的中耳積液中可檢測到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14-15]。湯智平等[16]治療伴有胃食管反流的難治性中耳炎患者,加用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后,患者的聽力和咽鼓管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目前認為其機制可能是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成分反流進入咽鼓管和中耳腔,造成其上皮細胞損傷,降低黏膜下纖毛擺動及清除功能,致使咽鼓管功能不良,從而增加患SOM的概率。
有研究者認為乳突氣化功能不良,也是造成SOM的因素之一。乳突腔作為中耳壓力的緩沖器,對維持中耳的正常功能發揮重要作用;當乳突氣房發育不良時,其調節中耳腔壓力的能力減弱,致使鼓室產生負壓,引起中耳滲液,發展為SOM[17]。
2 SOM的中醫病因
在祖國醫學中,SOM屬“耳脹”“耳閉”范疇[18]。《醫林繩墨》記載“耳閉者,乃屬少陽三焦之經氣之閉也……”。古代醫者認為耳閉多由風邪侵襲、氣血瘀阻、內生之邪侵犯耳竅所致,疾病初起表現為耳內脹悶、聽力下降,如有物阻隔,或伴有疼痛[19]。若久病未愈,邪氣長期滯于耳竅,耳竅痞塞不宣,發展為耳閉耳聾,則更遷延難愈。耳閉亦有“風聾”之稱,《諸病源候論》記載“風入于耳之脈,使經氣痞塞不宣,故為風聾”。現代醫家在古人的基礎上,細化SOM的研究,認為其耳脹的發生可分為虛、實兩大類,實證為外邪侵襲耳竅;或外感邪熱,內傳肝膽,循經上擾;或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內生濕熱,上蒸耳竅而為病;或外感或內生之邪毒滯留,日久不去,導致氣血瘀阻,耳竅經氣閉塞而發病。虛證為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濕濁不化,上困耳竅而生病,應該治以疏風宣肺、清瀉肝膽、健脾利濕、行氣活血、通利耳竅等[18,20]。
3 SOM的西醫治療
3.1 抗生素
以往因檢測手段的限制,SOM被認為是無菌性炎癥,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很多研究已從其積液中分離出多種細菌,這些發現為抗生素在SOM治療中的應用提供重要依據。Venekamp等[21]發現SOM患兒經2~3個月抗生素治療后,其治愈率顯著高于使用安慰劑及未治療的患兒,這表明抗生素治療SOM是有效的,但用藥時間不易過長,以免引發不良反應。醫生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用藥。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頭孢類、青霉素類及大環內酯類等,其在治療SOM中發揮重要作用[22]。
3.2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主要具有免疫抑制、抗炎和調節三大物質代謝等功能。SOM發病時會有炎性浸潤和滲出,使用糖皮質激素針對性治療,可有效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緩組織間質水腫,從而加速中耳積液的清除和疾病的恢復[23]。褚悅同等[24]研究發現,予以鹽酸氨溴索治療的觀察組和在其基礎上加用糖皮質激素的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80.0%和94.3%,研究組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
3.3 抗組胺藥物
SOM過程存在變態反應,組胺是參與其中的重要介質,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等反應,導致局部組織水腫和炎癥反應。抗組胺藥物可抑制組胺的釋放和作用,有助于排出中耳積液。研究發現相比單用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療SOM,地塞米松聯合氯雷他定治療SOM的臨床療效更明顯[25]。
3.4 黏液促排劑
中耳及咽鼓管黏膜下纖毛具有運輸功能,可有效排出中耳積液。黏液促排劑的多方面藥理作用不僅可加大黏膜下纖毛的作用強度,還可促進黏膜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加速中耳積液的清除。貟亞榮等[26]對110例SOM患兒進行的療效觀察結果顯示SOM患兒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給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可明顯改善患兒聽力,降低疾病復發率。
3.5 手術治療
3.5.1 鼓膜穿刺術 SOM的實際臨床診療過程中,鼓膜穿刺術不僅被應用于臨床診斷,還被當作一種治療手段,其操作簡便,對患者的損傷較小,可被絕大多數患者所接受。臨床操作中,醫生手持穿刺針,在鼓膜前下方或后下方象限刺入鼓膜,進入鼓室后固定針頭,連接負壓吸引裝置,抽取積液,根據積液的性質,制訂對應的治療方案[5]。鼓膜穿刺術還可作為一種給藥途徑,直接將藥物注射到耳腔內,但該手術方法在具體操作及穿刺時間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因鼓膜是一個相對脆弱的結構,手術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損傷;另外,鼓膜穿刺點容易閉合,導致鼓室通氣及積液引流不佳,可能需反復穿刺,增加醫治的時間和成本。針對鼓膜穿刺術的弊端,醫生應不斷提高技術、預備處理方案、充分與患者溝通,盡量降低手術的風險和局限性。
3.5.2 鼓膜切開置管術 當SOM患者的中耳積液比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完全抽出或抽凈時,可考慮鼓膜切開置管術,該手術是在鼓膜上鑿一個形狀大小類似通氣置管口的切口,將通氣置管放置于切口處,留置6~8周,通過置管不僅可引流鼓室內的積液、改變中耳腔負壓狀態,還可向鼓室內注射相關治療藥物,有助于恢復咽鼓管功能并治愈疾病[27]。鼓膜置管術雖然在治療SOM方面有顯著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潛在并發癥,如切口感染、通氣置管堵塞及鼓膜穿孔等。為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應嚴格無菌操作、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等。
3.5.3 咽鼓管球囊擴張術 咽鼓管是連接咽腔和中耳鼓室的管道,其主要功能是通氣、引流及防護。同時咽鼓管的正常開合也是確保黏膜下纖毛正常運作、鼻咽部位的聲音和回流正常的重要因素。當機械性或非機械性原因導致咽鼓管梗阻時,輕則鼓膜內陷,重則中耳黏膜發生水腫,液體滲出,形成積液。為改善病癥,咽鼓管球囊擴張術逐漸被廣泛應用,其原理是在鼻內鏡引導下,經鼻腔將球囊導管放到咽鼓管內,然后使用壓力泵對球囊進行加壓以擴張咽鼓管,從而治療疾病[28]。張欽武等[29]回顧性分析發現,中耳置管聯合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SOM的臨床療效顯著。
3.5.4 腺樣體切除術 腺樣體肥大被認為是兒童好發SOM的主要因素。增生性肥大的腺樣體,堵塞、壓迫咽鼓管咽口,導致咽鼓管功能受限,逐漸發展成SOM。臨床中多采用手術方法治療該疾病,傳統的鼻內鏡下切吸鉆腺樣體切除術,雖能切除腺樣體,但存在一定弊端,如術中容易大量出血、切割的程度不好控制、術后并發癥較多等。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鼻內鏡下等溫等離子腺樣體切除術逐漸成為主流,該手術有清晰的手術視野,可精確控制切割的深度和范圍,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且該技術可封閉血管,減少術中出血,降低手術風險,有利于術后恢復[30]。
3.5.5 其他手術 治療SOM還有鼓膜造孔、電子鼻咽喉鏡或鼻內鏡下咽鼓管注藥、乳突手術及鼓室探查等手術方案。研究發現CO2激光鼓膜造孔術僅能短時間通氣,對病因復雜的SOM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不及鼓膜置管術,且復發率較高,建議根據臨床具體情況合理選擇治療方案[31]。張玉娟[32]發現借助電子鼻咽喉鏡向咽鼓管內注射地塞米松治療SOM臨床效果顯著,可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操作安全可行,治療后并發癥較少。劉利敏等[33]認為對采用各種治療手段均無效的SOM患者,應考慮其已出現的各種不可逆損傷,如膽脂瘤形成等,在這種情況下,乳突切除術可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
4 SOM的中醫治療
4.1 內治法
中醫治療SOM多采用“辯證論治”的理念。目前其常見的證型有風邪外襲、脾虛濕盛、氣滯血瘀證等。張玉麗等[34]認為SOM臨床以風邪外襲證最為常見,治療應以疏風散邪、宣肺通竅為主,故將98例風邪外襲證型的急性SOM患兒隨機分為兩組進行醫治,結果顯示在以常規西藥干預的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蒼耳子散加味治療,其臨床療效更顯著。朱冬平等[35]主張“脾虛不能布散水液,停聚為痰,堵塞于耳竅,故生耳脹”這一理論,其研究發現桉檸蒎腸溶軟膠囊聯合化痰通竅湯(茯苓、桂枝、澤瀉、白術、陳皮各15g,桔梗、石菖蒲、枳實、姜半夏、炙甘草各10g)較僅單用桉檸蒎腸溶膠囊治療SOM更有效,可明顯調節患者的水通道蛋白、內皮素-1的表達,減輕炎癥反應,提高聽力指標。馬勝民等[36]認為氣血瘀滯和脈絡阻閉是導致SOM病情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研究者使用開閉飲治療氣血瘀滯型SOM患者效果顯著,該組方主要由通氣散和二陳湯化裁而成,包括茯苓、薏苡仁各15g,半夏、杏仁各12g,柴胡、香附、川芎、陳皮、菖蒲、路路通、桃仁、紅花各10g,該組方不僅可改善患者的聽力,還可提高其免疫力。
4.2 外治法
針灸是中醫外治的一種特殊療法,治療SOM也取得一定成效。張亞男等[37]探究針刺翼(蝶)腭神經節治療SOM的臨床療效發現,常規西藥(糠酸莫米松鼻噴劑+桉檸蒎腸溶膠囊)聯合針刺翼(蝶)腭神經節治療SOM患者,其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僅給予西藥治療的患者。還有研究者應用針灸特定穴位治療耳脹患者,因該方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開竅益聰等功效,結果顯示利用該方法輔助治療SOM可有效促進中耳積液吸收,改善咽鼓管功能,有助于患者聽力的恢復[38]。孫麗等[39]以腹針為主要治療措施,輔以體針、艾灸等方法,結合中醫辨臟腑、辨經絡、辯證論治等理念,多種針灸療法綜合運用治療慢性SOM患者,臨床療效顯著。
5 小結與展望
SOM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復雜的病因及遷延的病程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困擾,西醫和中醫治療SOM各有其獨特的見解和方法。西醫認為SOM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因素和免疫因素等。中醫認為SOM的發病與外邪侵襲、脾虛濕盛、痰濁阻滯、氣滯血瘀等因素有關。西醫治療注重局部靶向處理,通常采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黏液促排劑等藥物及手術方式進行治療,雖能快速、有效改善病癥,但長期或不當使用可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相比于西醫,中醫更注重整體調節和辨證施治,提倡“因人而異”的治病理念,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體質和病因,選擇對應的方藥或聯合應用針灸等特色療法。其不僅可醫治本病,還可全面調理患者身體,提高其免疫力,且療效持久。然而每個醫家、學派有其獨特的治療思路,很難形成統一的療效標準、缺乏大樣本量的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進而限制中醫在臨床診療中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因此,探尋一種新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中西醫結合治療可能是一種新的醫療模式,將兩者的優勢相結合,可為患者提供更全面、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療效。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HIDAKA H, ITO M, IKEDA R,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 in children in Japan-2022 update[J]. Auris Nasus Larynx, 2023, 50(5): 655–699.
[2] OTTESON T. Otitis media and tympanostomy tubes[J].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22, 69(2): 203–219.
[3] BIRKEN E A, BROOKLER K H. Surface tension lowering substance of the eustachian tube in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n experiment with dogs[J]. Laryngoscope, 1973, 83(2): 255–258.
[4] MUNIZ G B, SHOPE T R, BHATNAGAR S, et al. Intranasal surfactant for acute otitis media: A randomized trial[J]. Pediatrics, 2021, 148(6): e2021051703.
[5] 董春光, 李利, 劉忠倫, 等.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質檢測[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6, 24(1): 93–94.
[6] DAVIS W, COHEN M A, MATTHEWS M S. Change in initial tympanostomy tube placement timing yields decreased burden of care without increase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2020, 57(12): 1417–1421.
[7] JOHANSSON KOSTENNIEMI U, PALM J, SILFVERDAL S A. Reductions in otitis and oth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following childhood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J]. Acta Paediatr, 2018, 107(9): 1601–1609.
[8] 李大鵬, 黃輝, 何苗, 等. 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診治進展[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17, 15(1): 105–109.
[9] SATOH C, TOIZUMI M, NGUYEN HAT,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Vietnam[J]. Vaccine, 2021, 39(19): 2613–2619.
[10] 赫莉, 宋英鸞, 耿江橋, 等.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病毒和支原體及衣原體檢測結果分析[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20, 27(12): 683–686.
[11] 馮勇軍, 王明婧, 呂夢穎, 等. 分泌性中耳炎患兒外周血淋巴細胞及血清細胞因子的表達及激素干預效果[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8, 22(3): 51–55.
[12] 何善形, 張明智, 虞華.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積液中腫瘤壞死因子-α、一氧化氮、基質金屬蛋白酶-2、白細胞介素-10水平與療效關系研究[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9, 29(12): 1488–1490.
[13] 王定松, 馬善春, 雷小平, 等. 血清IgE、IL-10、TNF-α水平在分泌性中耳炎患兒早期診斷和病情評估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23, 27(2): 131–134.
[14] 徐冰, 王采集, 陳敏, 等. 單側SOM患者中耳積液中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檢測結果分析[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22, 30(4): 363–365.
[15] LECHIEN J R, HANS S, SIMON F,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and media o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J]. Otol Neurotol, 2021, 42(7): e801–e814.
[16] 湯智平, 吳志明, 李文波, 等. 咽喉反流干預對治療反流相關的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J]. 廣東醫學, 2022, 43(4): 482–486.
[17] K?L?? N, Y?RüK ?, K?L?? S C.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approach for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and dysfunctional eustachian tube[J]. Angle Orthod, 2021, 91(6): 772–777.
[18] 楊文華. 中醫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進展[J]. 內蒙古中醫藥, 2022, 41(3): 161–163.
[19] 翟云浩. 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治療研究[J]. 內蒙古中醫藥, 2017, 36(18): 7.
[20] 熊大經, 劉蓬. 中醫耳鼻咽喉科學[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
[21] VENEKAMP R P, BURTON M J, VAN DONGEN T M, et al. Antibiotics for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6): CD009163.
[22] PAKSOY M, ALTIN G, EKEN M, et al. Effectiveness of intratympanic dexamethasone in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resistant to conventional therapy[J]. India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3, 65(3): 461–467.
[23] 王桂芳, 郝園園, 王庭良, 等. 分泌性中耳炎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效果評價[J].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2017, 25(2): 88–90, 98.
[24] 褚悅同, 白莉萍, 張陽, 等. 糖皮質激素與鹽酸氨溴索聯合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 2019, 17(29): 79–80.
[25] 周霓, 李玲波, 林琳. 地氯雷他定聯合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觀察[J]. 當代醫學, 2016, 22(16): 125–126.
[26] 貟亞榮, 史曉東. 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對分泌性中耳炎患兒預后的影響[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21, 21(24): 90–91.
[27] VIDAL V, BORDURE P, MONDAIN M. Management of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 Société fran?aise d’ORL et de chirurgie cervico-facial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Eur Ann Otorhinolaryngol Head Neck Dis, 2018, 135(4): 269–273.
[28] 熊素芳, 王美榮, 江恒, 等. 咽鼓管球囊擴張聯合鼓膜置管術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觀察[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9, 27(3): 326–328.
[29] 張欽武, 高敏倩, 楊海弟. 中耳置管聯合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分析[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23, 30(6): 393–394.
[30] 周亞林. 鼻內鏡下等溫等離子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并腺樣體肥大患兒的臨床效果[J]. 中外醫學研究, 2023, 21(6): 10–13.
[31] 曾薇, 陳美珍, 傅敏儀, 等. 二氧化碳激光鼓膜造孔術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中的療效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 2021, 11(8): 221–224.
[32] 張玉娟. 電子鼻咽喉鏡輔助經咽鼓管內注射地塞米松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J]. 臨床醫學, 2022, 42(3): 53–55.
[33] 劉利敏, 高震, 賈賢浩, 等. 頑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及相關后遺癥的手術治療效果分析[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20, 18(3): 438–442.
[34] 張玉麗, 蔚金建, 康犁陽. 蒼耳子散加味輔助治療兒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風邪外襲證49例臨床觀察[J]. 中醫兒科雜志, 2024, 20(2): 67–70.
[35] 朱冬平, 陳士貴, 郭軍. 化痰通竅湯聯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對患者水通道蛋白及聽力的影響[J]. 四川中醫, 2021, 39(11): 193–196.
[36] 馬勝民, 王兆平, 嚴華, 等. 開閉飲治療氣血瘀滯型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研究[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1, 18(18): 2643–2647.
[37] 張亞男, 吳航, 王增玲, 等. 針刺翼(蝶)腭神經節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觀察[J]. 吉林中醫藥, 2022, 42(4): 479–483.
[38] 秦靜, 劉蓓. 特定穴針灸干預對中耳炎聽力障礙患者的預后影響[J]. 遼寧中醫雜志, 2018, 45(7): 1476–1479.
[39] 孫麗, 李靜, 李康, 等. 李靜運用腹針為主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經驗[J]. 中醫藥導報, 2023, 29(1): 216–218.
(收稿日期:2024–06–08)
(修回日期: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