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講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萬物肅殺的隆冬時節,人們停止勞作在家躲避寒冷。古時的御寒方式有限,漫漫長日,人們如何度過呢?
圍爐煮酒、踏雪尋梅,都是古人想出的冬日消遣的賞心樂事。到了明代,繪制“九九消寒圖”流行起來?!耙痪哦挪怀鍪?,三九四九冰上走。”《數九歌》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而“九九消寒圖”便是沿用了民間“數九”記日的方法。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痹诙吝@天,人們畫一枝素梅,枝上畫八十一片花瓣,代表八十一天。每過一天,人們就用顏色涂染一片花瓣,待八十一片花瓣涂完,紅梅滿枝,冬去春來。這便是“九九盡,春已歸”。出了九,正值來年春分,東風送暖,大地回春,人們要開始新一年的農忙了。
據傳,“九九消寒圖”是南宋文天祥所創。文天祥抗元失敗被俘,他獨處獄中,心中郁憤。為了度過漫漫嚴冬,也為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的意志,于冬至這天在墻上畫了一株凌霜盛開的蠟梅。梅有九朵,每朵又九瓣,他用紅筆每天涂抹一瓣,以計算時日。誰知花未染完,便血灑刑場。梅花風雅有傲骨,正如文天祥的英雄氣概一般,“只留清氣滿乾坤”。
除了畫梅花,“九九消寒圖”還有文字式、圓圈式等。文字版是選取筆畫為九的九個字,像練習書法的描紅一樣,每天填涂一筆,九字涂完正好八十一天,“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九九消寒圖” 是一種充滿傳統生活智慧和雅趣的時令記日游戲。古人把冬日拆解成一筆一畫,不急不緩,每一次落筆,仿佛就有一分寒意被驅散。正因有了這親手涂染的朝盼,哪怕走在寒冷里,心中也感受到了“春風花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