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夏季來臨,熱帶、亞熱帶海洋上臺風處于高發(fā)時期,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在天氣預報的氣象云圖中,我們通常可以看到一個較小的“眼區(qū)”,俗稱“臺風眼”,平均直徑約為40千米。風眼周圍環(huán)繞著強烈的雷暴,中心卻是無風無雨的平靜狀態(tài)。
風暴的中心為什么最平靜?從物理學層面解釋,是因為臺風中心空氣旋轉,產(chǎn)生的離心力和向中心吹入的風力互相平衡,使“臺風眼”部位的空氣呈靜止狀態(tài)。不過,地球表面的大氣既然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會不會在某個時刻,所有的風都往一個方向吹,讓氣象云圖上不存在臺風眼呢?從直覺來看,似乎會有這種可能,但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需要引入拓撲學的知識。拓撲學是現(xiàn)代數(shù)學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xù)改變形狀后維持不變的一些性質,所以在拓撲學里,不需要像平面幾何學里一樣考慮研究對象是大是小、是方是圓。如果兩個形狀能夠通過擠壓、拉伸而相互轉換,即使是日常中看似差別很大的兩樣東西,在拓撲學里也會認為它們是同類。比如,面包圈、面包片、帶柄咖啡杯該怎么分類?在現(xiàn)實世界里,面包圈當然和面包片是同一類,因為它們的制作材料相同。但在拓撲學里,面包圈有且只有一個貫通的洞,咖啡杯的手柄與杯身之間也形成唯一一個貫通的洞,所以它們才是同類,而沒有洞的面包片不能和面包圈劃為同類。
在拓撲學里,有很多有趣的定理,其中之一叫作“毛球定理”。這不難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得到粗略驗證:找一只表面蓋滿毛的椰子,試著把所有的毛梳順到同一方向。梳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給椰子梳分頭還是梳背頭,永遠會有一撮毛豎著,或者有一個發(fā)旋兒留著。
為了解釋這個現(xiàn)象,我們需要把椰子抽象化,進入數(shù)學的世界。在數(shù)學中,向量指滿足一系列法則的元素,它的集合構成向量空間?!霸跀?shù)學語言里,給椰子表面梳毛”意為定義一個連續(xù)函數(shù),讓球上每一點的函數(shù)值都是與球面在該點相切的向量。如果所有值都不為0,就能對應所有毛順向一個方向。但通過證明發(fā)現(xiàn),在球面上永遠會存在一個讓向量函數(shù)值為0的點,它對應的就是最后留下的“一撮毛”或者“發(fā)旋”。
因此,臺風眼的存在就是毛球定理的具象化。地球表面被大氣層覆蓋,并且大氣的垂直運動相對地球直徑來說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把地球表面水平運動的大氣類比為球表面的毛,那么通過毛球定理可以確定,地球表面永遠存在大氣的“發(fā)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