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心病是指心血管疾病伴發(fā)精神心理障礙,冠心病合并焦慮即為狹義上的雙心病。在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社會群體壓力增加等多種原因的作用下,臨床中冠心病合并焦慮患者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對于冠心病合并焦慮的治療,現代醫(yī)學往往是分而論治,但由于疾病的發(fā)展程度和患者免疫力的差異,實際治療中部分患者并不能取得理想療效,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病情未能得到顯著改善。張紅珍教授認為,這兩種疾病都是少陽樞機不利導致,且與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或抵抗力下降人群也存在一定關系。故在臨床中以少陽角度對癥治療冠心病合并焦慮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療效。現介紹張紅珍教授以“少陽為樞”治療冠心病合并焦慮的經驗體會,以期為冠心病合并焦慮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冠心病 ; 焦慮 ; 雙心病 ; 少陽 ; 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9.0017.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9.006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細胞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從中醫(yī)學來看,冠心病屬“胸痹”“心痹”“厥病”“真心痛”范疇,因此中醫(yī)治療主要以活血化瘀和消痹止痛為思路。焦慮癥以焦慮情緒體驗為特征,從中醫(yī)角度來看,焦慮癥可歸于抑郁病癥,在情志過激及氣血失調的情況下引起腦神不利。隨著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加,個體情緒失調或失控,進而增加焦慮的患病風險。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導致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如高鹽、高膽固醇飲食等,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不斷升高。《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為126.91/10萬,農村為135.88/10萬[1]。冠心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其病程漫長并伴隨多種并發(fā)癥;這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這些負面情緒同時又會對冠心病的發(fā)展和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冠心病合并焦慮作為典型的雙心疾病,如今在臨床中越來越多見。
1 冠心病合并焦慮的發(fā)病機制
根據現代醫(yī)學的研究,冠心病合并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學說、內皮功能損傷與炎癥因子學說、血小板活性學說、脂肪因子學說、行為方式學說nEYD4xMm7Oli6+uJhG4TvA==等[2]。焦慮患者的交感神經呈過度激活狀態(tài),增加竇房結、房室結及心肌細胞的興奮性,加重心臟負荷;同時焦慮情緒會促進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等血清炎癥因子釋放,加重冠脈血管狹窄程度。冠心病患者往往因擔憂病情發(fā)展影響情緒,進而導致焦慮;而焦慮帶來的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熬夜等又加重了冠心病的
進程[3]。
2 從“少陽為樞”論冠心病合并焦慮
冠心病屬于中醫(yī)范疇中的“胸痹”“心痹”“厥病”“真心痛”等;焦慮在中醫(yī)古籍中并無具體描述,但與臟躁病、郁證等病有相似的癥狀。《素問·陰陽離合論》有言:“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少陽在三陽中處于半表半里,調節(jié)太陽與陽明開合,是出入的樞紐和陽氣轉輸的關鍵[4]。“少陽為樞”維持著人體內部的平衡,協助人體內各個臟腑的正常功能,聯通內外,溝通陰陽。“樞”是人體重要的功能,它控制著人體的氣血流轉及津液代謝,并且通過它的樞紐功能與其他經絡臟腑相互連接,調節(jié)人體內外環(huán)境,促進人體的正常運轉[5]。
根據《靈樞·經脈》的記載,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手少陽三焦經起于qfA1U62Da8pwUGCjvWDpPw==小指次指之端,經過膻中,散絡于心包,經過膈,遍及三焦;足少陽膽經則沿胸里經過膽,散之于肝,貫穿于心。而經絡又與臟腑相呼應,這又如《靈樞·經脈》中所言:“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心脅痛。”因此當少陽經受到邪氣侵襲時,病邪也會通過經絡循行而使其相應的臟腑也受到病邪侵襲[6]。
2.1 “少陽為樞”與胸痹 《靈樞·經別》中的:“足少陽之正,……上貫心”,又曰:“手少陽之別,……注胸中,合心主。”這表明膽、三焦、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靈樞·經脈》中“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心脅痛”;這表明當膽經遭遇外來疾患時,外邪會通過經絡之間的聯系,引起心的病癥;當膽的決斷功能受限而減弱時,心主神明的功能也會隨之而發(fā)生變化。人體中氣血的正常運行依賴于膽氣的疏泄正常;心主血脈,膽的疏泄又可以推動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心膽在調控神志、氣血運行上息息相關。三焦的功能是調節(jié)氣機和決瀆行水,三焦的功能受到影響時,人體的氣血津液也會受到影響進而造成氣滯血瘀,痰濁痹阻,心脈不通而引發(fā)胸痹。三焦與心包互為表里的兩個經絡,心又與心包絡相連接,當心經受邪,可以通過經絡傳變到三焦,加重胸痹[7]。
少陽受邪,氣機無法正常運轉,氣血津液不能正常遍布周身,氣血津液停聚成痰飲、瘀血等病邪;少陽功能失樞,水道閉塞,血聚成瘀,水聚化痰;由于少陽功能失常,無法消化集聚的痰飲,痰久化熱;進而氣滯痰阻,痰熱互結,瘀血停滯,痹阻心脈而發(fā)為胸痹。導致少陽不樞的病機與肝膽有關,肝主疏泄,膽主決斷,肝膽互為表里,當人體被情志所傷時,情志傷肝,肝損木郁,木郁膽滯,進而氣機郁滯導致少陽樞機不利而發(fā)生胸痹[8]。少陽不樞形成的氣滯、痰熱、瘀血等病邪導致胸痹的發(fā)生;因此從“少陽為樞”為基礎,和解少陽之樞論治胸痹,少陽得疏,胸痹得治。
2.2 “少陽為樞”與郁證 郁證的病機是思憂太過及情志不及,造成氣機的運行不暢而發(fā)病。氣郁是郁證發(fā)病的關鍵;臟腑氣機郁滯,周身運行不暢引起情緒低落、焦慮、心情抑郁、善太息、悲傷欲哭等各種神志病癥。情志所傷,肝膽氣郁,痰濕內生;肝膽受病邪侵襲,通過經絡傳變至脾胃,脾胃運化失常,滋生痰濁,上擾清竅引發(fā)焦慮抑郁[9]。郁證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氣郁、痰、火,氣郁、痰、火相互作用,氣郁痰阻,痰氣互結化火,擾亂神竅,出現情志失常,就會出現心煩易怒、情緒失常、失眠多夢等諸多癥狀。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曰:“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言:“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膽互為表里,膽的主決斷功能與肝氣的調節(jié)密切相關;肝膽相合,陰平陽秘,神志乃安。膽氣不利,肝主疏泄也會出現異常,就會出現心下澹澹、急躁易怒、善驚易恐、多夢易醒等神志改變。張志聰注《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曰:“膽主甲子,歸五運六氣之首,膽氣升,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故取決于膽也。”說明膽主決斷不僅僅是簡單的決斷神志,還與其他十一臟腑的正常運行息息相關。膽主決斷功能失常,會影響三焦氣化,三焦氣化失常,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脾胃虛弱,氣血失調,陰陽失衡;膽汁貯藏于膽內,如果膽汁不能正常排泄,則造成水液停聚,聚而成痰,痰日久化火,進而致使氣機停滯引發(fā)抑郁[10-11]。膽氣沖和,氣機調暢,志意融會;當膽失沖和,人體氣機失調,可以引起一系列氣機逆亂、神志等精神異常的表現。膽和心在人體神志上緊密相關,心膽相通,心主神明與膽主決斷相互配合,所以少陽得樞,心膽相安,情志
正常。
綜上,少陽樞機不利則會導致氣機疏泄失調,津液代謝異常,相火妄動不安。少陽失樞,氣機無法疏泄以致氣機郁滯,氣滯于心,閉塞血脈,發(fā)為胸痹;氣機郁滯致使肝膽疏泄功能失常是導致郁證的主要病因。少陽失樞,津液無法正常代謝,水濕內生無法正常代謝因而聚為痰飲,痰壅脈道、阻血行、瘀心脈,發(fā)為胸痹;另外,痰擾心神,影響清竅,則表現為郁證。少陽失樞,相火妄動,上擾君心,導致君火不明,相火不位,血脈閉塞不通,發(fā)為胸痹;或相火妄動擾心,心主神志,心者,神明出焉,神明不安,情志抑郁,則會出現焦慮煩躁、易怒不安等情志方面異常,且易引起肝氣郁結。
3 驗案舉隅
患者張某某,男性,57歲,患冠心病、焦慮多年。2023年11月30日初診。既往有血壓偏高、血糖偏高病史,存在甲狀腺結節(jié)病史、肺結節(jié)病史、冠心病病史,平素規(guī)律口服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焦慮病史,口服黛力新;現間斷胸憋,伴心悸、頭暈,情緒易激動煩躁,易怒,情緒波動后胃脘部不適,自覺焦灼,睡眠差,入睡困難,自覺焦灼難受,口干、口苦,精神一般,情緒差,飲食尚可,慢性病容,不能吃涼,大便1次/d,量少,飲食稍微不慎則大便不成形,小便正常。舌淡苔白厚膩,舌下靜脈曲張,脈滑。西醫(yī)診斷:冠心病、甲狀腺結節(jié)、焦慮狀態(tài)。中醫(yī)診斷:胸痹心痛、郁證。處方:牡蠣30 g,紅景天20 g,天花粉、茯苓、丹參各15 g,柴胡、竹茹、陳皮、黨參、清半夏各12 g,枳實10 g,干姜、黃芩、砂仁、木香、炒白術、生姜、大棗各9 g,炙甘草6 g。6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3年12月7日二診,患者主要癥狀均有減輕,心情不好時胸憋,緊張后心悸,睡眠較前好轉,但入睡仍困難,仍口干口苦,晨起嘴里有味,大便1次/d,舌淡苔白厚膩,舌下靜脈曲張,脈滑,但較治療前好轉。處方:龍骨、牡蠣、夏枯草各30 g,石菖蒲、巴戟天各20 g,浙貝母18 g,茯苓15 g,柴胡、黨參、竹茹、郁金、遠志、白豆蔻各12 g,黃芩、清半夏、生姜、枳實、陳皮、炒白術、干姜、生姜、大棗各9 g,炙甘草6 g。6劑,水煎服,早晚分服。后電話隨訪患者,患者情緒較好,胸憋、心悸、頭暈減少,口干口苦減輕,睡眠好轉,囑其繼續(xù)服藥以鞏固療效。
按語:張紅珍教授認為此患者病屬“胸痹心痛”和“郁證”范疇。在現代醫(yī)學中,中醫(yī)藥對心病治療的應用逐漸被廣泛認同。小柴胡湯見于《傷寒論》第96條,古今眾多醫(yī)家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內傷雜病方面頗有療效;“少陽為樞”,相火“樞轉不靈”,則氣機從少腹上沖心,且往來不復,司陽氣啟運,對其診療思維應以調暢情志為主,輔以聯系臟腑、達表入里、溝通陰陽,諸藥合用,和解少陽。小柴胡湯癥主治胸中煩且不嘔,又主治胸肋苦滿、心煩喜嘔,因而柴胡方劑的運用,以梳理氣機,行氣散結,氣機通利,則元真通暢。
患者冠心病病史,焦慮病史,情志內傷日久,損傷少陽,少陽失樞,無法調節(jié)太陽與陽明,以致邪郁上擾,而見頭暈、口干口苦、煩躁、情緒激動等;少陽樞機不利,太陽陽明開合失常,營衛(wèi)運行失常,則見胸憋心悸、胃脘不適、入睡困難等。方中柴胡、黃芩、天花粉解郁疏肝止渴生津,炒白術、茯苓、黨參、大棗益氣健脾,干姜、牡蠣溫陽安神,清半夏、生姜、竹茹降逆和胃,枳實、陳皮、砂仁、木香理氣化痰,紅景天、丹參活血化瘀通痹,炙甘草調和諸藥。二診癥狀較前好轉,心情時有不好,眠差,故前方去天花粉、木香、砂仁、紅景天、丹參;加石菖蒲、遠志、龍骨、牡蠣安神定志、郁金活血解郁,夏枯草、白豆蔻、浙貝母清熱化濕,巴戟天補腎助陽,半夏、生姜益氣和胃。本方諸藥使少陽樞機功能恢復,使陰陽合和,則氣血暢而胸痹止,患者情緒舒暢,睡眠好轉,身體和解,諸癥皆有好轉,取得較好療效。
4 小結
冠心病會影響患者的情緒,發(fā)生焦慮、抑郁,而這種負性情緒可能促使疾病進展,影響治療效果。張紅珍教授從少陽失樞角度,運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恢復少陽樞機功能,使陽氣能夠正常行于表里內外,疾病得以減輕。同時藥理學研究表明,小柴胡湯還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藥理作用,減少了對血管內皮的損傷。小柴胡湯中柴胡可以抗炎降脂、促進神經營養(yǎng)因子表達的作用[12];黃芩可以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13];甘草可以抗心律失常、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腦部5-羥色胺水平[14];人參可以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缺血、保護中樞神經[15];生姜、大棗、半夏都具有降脂、改善循環(huán)、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16]。
張教授認為胸痹合并郁證的基本病機為少陽樞機不利,故臨床治療中以小柴胡湯為基礎疏利少陽,同時嚴謹辨別患者主癥與兼證,隨證組方,以達機體陰陽氣血協調之功效。張紅珍教授基于“少陽為樞”的理論,使用傳統(tǒng)中醫(yī)藥,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張教授將繼續(xù)在雙心病的診治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為臨床診療冠心病合并焦慮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M]. 北京: 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 2023: 118.
王宏偉, 韓亞林, 林棋瀧, 等. 冠心病合并焦慮抑郁的研究進展[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23, 20(35): 177-181.
魏明明, 張鼎, 宋欣瑜, 等. 冠心病合并焦慮抑郁中西醫(yī)機制及治療新進展[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2, 24(4): 205-209.
徐艷芳, 丁瑞叢, 謝鑫玉, 等. 基于“少陽為樞”理論探討焦慮性失眠之論治[J]. 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23, 35(7): 1264-1268.
史金玉, 孫懌澤, 趙海濱. 從“少陽為樞”論治冠心病合并焦慮[J]. 中醫(yī)學報, 2022, 37(7): 1368-1372.
黃卓, 向蕾, 林東橋, 等. 余尚貞從厥陰、少陽論治精神類疾病經驗[J]. 中醫(yī)藥導報, 2021, 27(12): 165-169.
陳潔, 司夢鴿, 嚴冬. 基于“少陽為樞”論治動脈粥樣硬化[J]. 中醫(yī)藥信息, 2023, 40(10): 46-49, 53.
劉建和, 王偉松, 張杼惠, 等. 從少陽論治心病[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9, 39(12): 1431-1434.
李同同, 薛哲, 梁媛, 等. 基于“少陽為樞”探討抑郁癥從膽論治[J].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2022, 28(10): 1590-1592.
歐陽歡, 程發(fā)峰, 王雪茜, 等. 從少陽少陰主樞探討郁證證治[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3, 46(12): 1637-1640.
李亞芹, 瞿融. 從“膽主決斷”論治抑郁癥[J].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2018, 24(6): 745-747, 753.
王海強, 周千瑤, 李冰琪, 等. 柴胡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吉林中醫(yī)藥, 2024, 44(1): 96-100.
柏哲, 祝海毅, 何德英, 等. 黃芩有效成分治療冠心病的實驗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9, 28(5): 927-929, 937.
李冀, 李想, 曹明明, 等. 甘草藥理作用及藥對配伍比例研究進展[J].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19, 53(7): 83-87.
楊珊, 趙暖暖, 楊鑫, 等. 人參活性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醫(yī)藥導報, 2023, 29(1): 105-107, 116.
湯鑫淼, 崔悅, 朱鶴云, 等. 小柴胡湯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 2022, 43(3): 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