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腹腔鏡手術患者運用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SGB)干預的效果,為臨床手術中提高麻醉質量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選取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在深圳市坪山區人民醫院擇期擬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鏡手術的120例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實施常規全身麻醉)和研究組(60例,在全身麻醉誘導前實行超聲引導下SGB)。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阻滯前(T0)、麻醉誘導前(T1)、置入喉罩或氣管導管時(T2)、氣腹后5 min(T3)、氣腹后30 min(T4)、解除氣腹后5 min(T5)、喉罩或氣管導管拔除時(T6)、出手術室時(T7)、術后24 h(T8)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圍術期臨床相關指標與術后24 h恢復質量量表(QoR-40)評分,以及圍術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與T0時比,兩組患者T1~T8時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逐漸降低趨勢,T2~T6時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更短,QoR-40評分更高;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者住院時間、T1、T7、T8時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全身麻醉誘導前實施超聲引導下SGB開展腹腔鏡手術,可維持患者圍術期的血流動力學穩定,促進術后恢復,且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腹腔鏡手術 ; 全身麻醉 ; 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 ; 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9.0020.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9.007
腹腔鏡手術屬于臨床中比較常用的微創術式,其對于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但術中需要建立人工氣腹,而氣腹操作可能會引起一定的手術刺激,從而對患者血流動力學造成波動影響,并且會引起一定的應激反應,因此手術中選擇適當的麻醉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意義[1]。由于腹腔鏡手術中,人工氣腹建立、手術操作本身均可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的創傷影響,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腹部脹氣、腸蠕動能力減弱等不良情況,還可能導致患者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失調[2]。星狀神經節阻滯(SGB)是近幾年在臨床腹腔鏡手術中被廣泛運用的麻醉方式,該技術在術中的運用可對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功能起到抑制作用,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從而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狀態,有利于恢復機體動態平衡[3]。有研究指出,腹腔鏡手術中采用超聲引導下SGB干預,對于患者圍術期的應激反應改善有積極作用,可保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狀態,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應用超聲引導下SGB對需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手術患者的麻醉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在深圳市坪山區人民醫院擇期擬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鏡手術的患者12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和研究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齡22~66歲,平均(43.15±6.47)歲;BMI 19~27.5 kg/m2,平均(23.97±3.08) kg/m2。研究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22~63歲,平均(42.85±6.87)歲;BMI 18.8~27.7 kg/m2,平均(23.82±3.45) 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 [5]分級為
Ⅰ級~Ⅱ級,符合全身麻醉指征;⑵患者自主意識清晰,認知功能正常;⑶對腹腔鏡手術可耐受。排除標準:⑴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⑵存在免疫功能障礙;⑶存在SGB禁忌證(如出血傾向,長期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藥物等);⑷既往有腹部手術史。本研究經深圳市坪山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麻醉方法 指導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于術前8 h開始禁食、禁飲,患者入手術室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指標(如血氧飽和度、平均動脈壓等)變化,并監測患者腦電雙頻譜指數。吸氧,開放靜脈通路,并進行補液、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麻醉誘導:依次給予患者靜脈注射0.05 mg/kg體質量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027,規格:1 mL∶5 mg),0.2~0.4 ug/kg體質量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規格:1 mL∶50 μg),1.5~2.0 mg/kg體質量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14,規格:50 mL∶0.5 g),0.6 mg/kg體質量羅庫溴銨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109,規格:5 mL∶
50 mg)實施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后連接麻醉機(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93080968,型號:WATO EX-3A)實現機械通氣,并對患者實施保護性肺通氣策略,氧流量:1.5 L/min,呼吸頻率:12~15次/分,吸入氧濃度保持60%,潮氣量6~8 mL/kg體質量,呼氣末正壓3 cmH2O(1 cmH2O=0.098 kPa),維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35~45 mmHg,氣道壓<25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維持:靜脈泵注丙泊酚乳狀注射液4~6 mg/(kg·min)、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97,規格:1 mg/支)0.05~2 ug/(kg·min)和羅庫溴銨注射液0.15~0.3 mg/(kg·h),注意維持患者的腦電雙頻譜指數范圍在40~50,于手術結束前5~10 min停止使用麻醉藥物。
研究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實行超聲引導下SGB,患者取仰臥位,在超聲引導下在患者頸6、頸7之間進行穿刺,注意操作中避免穿刺血管受損,當穿刺針到達頸長肌表面后,回抽無血、無腦脊液、無氣后,注入生理鹽水與0.2%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178,規格:10 mL∶100 mg)5 mL混合液,阻滯星狀神經節。在完成所有操作后,拔出穿刺針,并在患者的穿刺傷口處貼上敷貼,觀察患者情況10 min,以患者發生霍納綜合征(同側眼裂變小,上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眼球內陷,面部少汗),提示SGB成功[6]。麻醉誘導與維持用藥及方法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⑴血流動力學。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阻滯前(T0)、麻醉誘導前(T1)、置入喉罩或氣管導管時(T2)、氣腹后5 min(T3)、氣腹后30 min(T4)、解除氣腹后5 min(T5)、喉罩或氣管導管拔除時(T6)、出手術室時(T7)、術后24 h(T8)的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以病人監護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93070154,型號:BeneVision N12)監測患者心率、血壓水平,并計算平均動脈壓,平均動脈壓=(收縮壓+2×舒張壓)/3。⑵臨床相關指標及40項恢復質量評分量表(QoR-40) [7]評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于術后24 h采用QoR-40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恢復質量,共5個維度,包括身體舒適度、情緒狀態、自理能力、心理支持、疼痛,40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為1~5分,總分值為40~2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恢復質量越好。⑶不良反應。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至出院前階段低血壓、高血壓、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的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等于各項不良反應發生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點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 與T0時比,兩組患者T1~T8時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逐漸降低趨勢,T2~T6時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T1、T7、T8時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及恢復質量比較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更短,QoR-40評分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腹腔鏡手術作為微創術式在臨床外科手術中被廣泛運用,但是手術中的氣腹操作仍然會對患者的機體循環造成影響,導致患者血流動力學波動,提高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術后恢復[8]。因腹腔鏡手術中的各種侵入性操作影響,可導致患者機體引起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容易導致患者機體微循環障礙,還可以導致相關神經、內分泌紊亂等,若是患者應激反應嚴重,可能會引起術后多種并發癥發生,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9]。對此,積極探索更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對于保障患者手術安全、充分滿足手術需求及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有積極作用意義。
SGB是一種將麻醉藥物注入人體星狀神經節附近,以此對星狀神經節支配的交感活動起到抑制作用的麻醉方法[10]。相比傳統全身麻醉阻滯,SGB方法主要對于人體頭部、頸部、心肺及上下肢體的交感神經起到麻醉阻滯作用,能夠更好地規避內環境失衡情況,同時可以減輕手術患者應激反應。SGB能夠通過抑制人體交感神經功能,調節心臟交感神經,降低人體心肌耗氧量,保護心肌,維持術中血流動力學的穩定狀態,有利于降低患者術后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11]。本研究結果中,與T0時比,兩組患者T1~T8時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逐漸降低趨勢,T2~T6時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兩組患者T1、T7、T8時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表明超聲引導下SGB可更好地穩定患者機體體征,保證手術麻醉效果的同時,降低麻醉對機體的影響。分析其原因為通過對星狀神經節進行阻滯可解除其過度緊張及功能亢進狀態,使頭、頸、上肢、心臟等血管擴張,明顯改善心、腦血流量,達到交感神經干阻斷作用后,可調節腦血管運動神經的功能、解除血管痙攣,血管阻力降低,血流速度向正常轉化,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狀態,增加腦血流速度改善神經功能,明顯增加腦部血流量,進而使血流動力學穩定性更佳[12]。
本研究結果中顯示,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更短,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更低,QoR-40評分更高,這提示SGB能夠更好地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狀態,從而有效降低術后不良風險,促進術后恢復。分析其原因為,在腹腔鏡手術患者中采用SGB,可對患者的血管阻力減輕,防止患者血壓大幅度提高,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積極改善患者術后腦組織神經功能,有利于改善預后,患者恢復更快,且安全性較高,并且超聲引導下SGB主要利用超聲技術精準定位星狀神經節,確定注射位置,避免對頸部重要的血管、神經及胸膜造成損傷,大幅度提高穿刺準確性,具有創傷較小,安全性較高的優勢,有利于促進患者手術后機體各個系統快速運轉。
綜上,全身麻醉誘導前采用超聲引導下SGB開展腹腔鏡手術,可維持患者圍術期的血流動力學穩定,促進術后恢復,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黃孝慈, 陳齊, 盛奎, 等. 超聲引導右側星狀神經節阻滯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內臟痛及惡心嘔吐的影響[J]. 天津醫藥, 2023, 51(2): 186-190.
李勇, 趙玲, 段錦玉. 全身麻醉對腹部手術患者凝血功能、應激反應及其他相關因子水平的影響[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8, 24(23): 2045-2049.
WEN S, CHEN L, WANG T H, el al. The efficacy of ultrasound-guided stellale ganglion block in allev iating postoperalive pain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ils applicealion prospecls [J]. Neurol Sci, 2021, 42(8): 3121-3133.
陳燕, 顏莉麗, 邱江江. 1%利多卡因星狀神經節阻滯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和免疫反應的影響[J].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21, 27(3): 110-113.
胡翠紋, 郭軒, 張琪, 等.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體質分級對老年手術患者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評價意義[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1, 23(5): 491-494.
胡格吉胡. 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J]. 中國全科醫學, 2017, 20(12): 136-137.
雷秋林, 吳毅歡, 龔贊輝. 右美托咪定對剖宮產術后恢復質量QoR-40的影響[J].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2017, 51(1): 58-60.
朱名穎, 王春玲, 陽敏, 等. 單孔無氣腹腔鏡手術與傳統腹腔鏡手術對婦科良性疾病患者血流動力學、凝血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J]. 廣西醫學, 2024, 46(3): 392-396.
朱正寧. 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與快速康復效果對比[J].浙江創傷外科, 2021, 26(6): 1174-1175.
周昶, 吳葒, 張永志, 等. 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對老年胃腸手術患者圍術期應激反應及術后胃腸道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1, 41(9): 1843-1846.
徐佳佳, 章壯云, 胡建, 等. 超聲引導下單側星狀神經節阻滯預防胸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后心律失常的效果[J]. 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 2022, 26(1): 56-60.
孟雙雙, 張鈺, 卞新榮.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對下肢骨折手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及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4, 9(3):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