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膝關節腔內注射富血小板血漿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功能、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收治的83例需行注射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1例患者使用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觀察組42例患者使用膝關節腔內注射富血小板血漿治療,兩組患者均按
1次/周的頻率進行治療,共注射4次,治療1個月后隨訪觀察1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臨床療效,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隨訪1個月后膝關節功能,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炎癥因子水平。結果 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1個月后、隨訪1個月后兩組患者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指數(WOMAC)評分均逐漸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膝關節活動度(ROM)、Lysholm評分均逐漸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相較于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膝關節腔內注射富血小板血漿可更好地提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且有利于減輕炎癥反應。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 富血小板血漿 ; 玻璃酸鈉 ; 膝關節功能 ; 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9.003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9.01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關節軟骨退化、關節炎癥反應是其主要特征,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較嚴重影響。現階段,膝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是臨床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采用的治療方式,可以增加關節液的黏稠度和潤滑性,有助于緩解疼痛、腫脹等癥狀,改善關節功能,但不能改變關節軟骨退變,阻止疾病的發展[1]。隨著醫療技術的成熟,膝關節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漿已逐漸在臨床中得到應用,其是從患者自身血液中提取制備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且可以促進組織修復、減輕關節內的炎癥反應,具有更持久、徹底的治療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膝關節腔內注射富血小板血漿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療效,現報道
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收治的83例需行注射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1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齡32~74歲,平均(53.56±2.85)歲;Kellgren-Lawrence(K-L) [3]分級:Ⅱ級21例,Ⅲ級20例。觀察組4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齡33~74歲,平均(53.23±2.79)歲;K-L分級:Ⅱ級20例,Ⅲ級22例。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 [4]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⑵經X射線檢查顯示出明顯硬化性改變、關節間隙變窄、關節積液;⑶認知良好且能積極配合臨床試驗。排除標準:⑴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⑵注射部位局部伴有皮膚感染、潰瘍、破損等情況;⑶具有凝血障礙或者服用大量抗凝藥物、血小板過低;⑷關節內有游離體及脫位現象、關節不穩定、關節畸形腫脹及關節腔積液;⑸關節外傷。本研究經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膝關節影像學檢查)。術中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可選擇在注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以減輕注射時的疼痛。對照組患者給予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采取仰臥位,膝關節伸直或微屈,通過觸摸膝關節周圍的解剖標志,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最佳的注射部位;使用消毒劑對注射部位進行嚴格消毒,于膝關節的髕骨內下緣、髕韌帶外側約1 cm的凹陷處,以適當的角度和深度刺入膝關節腔,抽空腔內積液后,緩慢注入2.5 mL玻璃酸鈉注射液(Seikagaku Corporation Takahagi Plant,國藥準字HJ20140533,規格:2.5 mL/支),注射完成后拔出針頭,用無菌棉簽按壓注射部位片刻,防止出血和藥液外滲,觀察患者有無不適反應。觀察組患者給予膝關節腔內注射富血小板血漿,無菌環境下操作,選擇患者的肘部靜脈作為采血部位,在采血部位上方扎上止血帶,消毒后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0 mL,將采集到的血液注入含抗凝劑的血管中,然后將采血管放入離心機中進行第1次離心(1 500 r/min,10 min),用無菌注射器小心地吸取上層的血漿層,再次放入離心機中進行第2次離心(1 500 r/min,8 min),留取中間層即為所得到的富血小板血漿。富血小板血漿是采用20~24 ℃振蕩保存,當天注射。術前準備及注射部位同對照組,將預先制備好的5 mL富血小板血漿注入,完成后在注射部位覆蓋無菌敷料。
注射完成后告知患者術后短時間內避免劇烈活動,保持注射部位清潔,避免感染。兩組均按1次/周的頻率進行治療,共注射4次,治療1個月后隨訪觀察1個月。注射后一般建議休息1~2 d,第3天之后可逐漸恢復日常活動,進行一些適度的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治療1個月后患處疼痛感消失,骨擦感、酸脹不適等臨床癥狀消失為優;患處偶爾疼痛,骨擦感、酸脹不適等臨床癥狀減輕為良;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為差[4],總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00%。⑵膝關節功能。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隨訪1個月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指數(WOMAC) [5]評價患者膝關節功能,總分120分,分值與患者的膝關節受損程度成正比。使用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儀(廣州華西科創科技有限公司,型號:JYD-H)對患者膝關節活動度(ROM)進行評價,正常屈曲、伸展角度為0~130°。使用膝關節Lyshohn功能評分[6]評估患者對于癥狀的主觀感受,該評分表總分100分,分值與患者膝關節功能成正比。⑶炎癥因子。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5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等級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1個月后、隨訪1個月后兩組患者WOMAC評分均逐漸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ROM、Lyshohn評分均逐漸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
1個月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因較為復雜,主要特征為關節摩擦音、膝關節軟骨退變、關節腫脹,隨著病情發展,患者關節活動范圍逐漸受限,其會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導致行走、上下樓梯等日常活動變得困難,且較為嚴重者會導致關節變形,引起步態異常。臨床上常使用膝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來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其可在短期內緩解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但不能阻止疾病發展。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更加全面的治療方案以提高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
膝關節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漿是一種新興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富含高濃度血小板的血漿來達到治療效果。富血小板血漿富含的生長因子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可促進血管生成,能夠為受損組織提供更多的營養和氧氣,加速修復過程從而提升療效、改善膝關節功能;同時,富血小板血漿凝聚后可形成的纖維蛋白網絡支架,有利于成骨細胞吸附,提高關節內內源性生長因子水平,也為骨組織再生提供了有利條件[7]。WOMAC是用于評估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癥狀和功能的常用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往往會出現關節活動受限,ROM通常反映了患者的關節活動度,ROM越小活動度受限越明顯,病情可能越嚴重;Lysholm評分主要用于評估膝關節韌帶損傷的情況,得分越低表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對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的影響越大[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優良率及ROM、Lyshohn評分均高于對照組,WOMAC評分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膝關節腔內注射富血小板血漿可更好地提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有效改善膝關節功能。
炎癥因子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與病情進展中發揮重要作用,TNF-α可以導致軟骨破壞和退變,高水平的TNF-α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通常呈正相關;IL-1β能夠刺激滑膜細胞產生更多的炎癥因子和蛋白酶,加速軟骨的降解和破壞,IL-1β的升高往往意味著患者炎癥反應較為活躍;IL-6可以促進炎癥細胞的聚集和活化,其水平升高與患者的疼痛、腫脹等癥狀及關節結構的損傷有關[9]。富血小板血漿中的生長因子和細胞成分可以調節免疫系統的平衡,清除局部病原體和局部壞死組織,具有增強抗感染的能力,從而間接抑制IL-6釋放;且富血小板血漿中的成分能夠干預核因子-κB通路的信號傳導,降低炎癥基因的轉錄和表達,減少炎癥因子的合成與釋放,進而減輕炎癥損傷,利于病情好轉[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膝關節腔內注射富血小板血漿有利于減輕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炎癥反應。
綜上,相較于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膝關節腔內注射富血小板血漿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更加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且有利于減輕炎癥反應,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張禮濤. 抗骨質增生丸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液腔內注射治療老年退行性膝關節炎的臨床效果[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24, 17(19): 90-92.
柳曦, 錢林學, 胡向東, 等. 超聲引導下注射富血小板血漿治療中度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23, 22(5): 539-543.
朱勇, 朱永林, 王效柱. 不同HSS評分的K-L各期膝關節炎患者采用關節鏡下清理聯合康復治療的療效評價[J]. 醫學臨床研究, 2016, 33(3): 479-482.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關節外科學組. 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J]. 中華骨科雜志, 2018, 38(12): 705-715.
沈正東, 于慧敏, 王俊婷, 等. 改良版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量表在膝骨關節炎中的應用[J]. 中華醫學雜志, 2019, 99(7): 537-541.
羅丹, 朱輝, 王瓊芳, 等. 超聲檢查在癥狀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的應用價值及與Lysholm評分的相關性研究[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9, 16(23): 3454-3456, 3460.
杜薇, 崔洪鵬, 付本升, 等. 關節腔內及膝周痛點注射富血小板血漿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J]. 中國骨傷, 2020, 33(3): 209-213.
潘芹, 李小丹, 伍星. 富血小板血漿聯合關節鏡治療Ⅲ度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功能恢復時間的影響因素分析[J]. 廣州醫藥, 2024, 55(6): 663-669.
陳衛華, 莊衛生, 黃韶輝. 關節腔內PRP注射治療膝骨關節炎對患者炎癥及疼痛因子水平和預后的影響[J]. 海南醫學, 2024, 35(10): 1415-1419.
劉燕, 徐鵬, 藏劍, 等. 富血小板血漿聯合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效果[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23, 16(34):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