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巴瑞替尼聯合傳統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其對骨侵蝕的保護作用,為提升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收治的RA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例,傳統DMARDs)和研究組(50例,巴瑞替尼+傳統DMARDs)。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治療前后關節恢復情況、血清核因子受體活化因子(RANK)、血清骨保護素(OPG)水平及血清RNAKL/OPG比值,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關節腫脹數、關節觸痛數較治療前均減少,且研究組均少于對照組,晨僵時間均縮短,且研究組短于對照組;血清OPG水平均升高,研究組高于對照組,血清RNAKL水平、RNAKL/OPG比值均降低,研究組較對照組更低(均P<0.05)。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傳統DMARDs的基礎上聯合巴瑞替尼可有效提高RA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其關節功能的恢復,在降低RA患者體內炎癥水平方面的顯著優勢,還能通過調節骨代謝相關因子,起到骨侵蝕保護作用,具有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關鍵詞】類風濕性關節炎 ; 巴瑞替尼 ;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 ; 骨侵蝕
【中圖分類號】R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9.004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9.014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病癥,其核心特征為關節滑膜炎癥,長期累積可致關節軟骨與骨質的破壞,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構成顯著影響。骨侵蝕是RA最具破壞性的并發癥之一,由于炎癥介質的持續作用,導致骨質吸收增加和骨形成減少,引起骨結構的破壞和關節功能的喪失[1]。傳統的治療方法,如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和糖皮質激素,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患癥狀,卻難以遏制疾病的進程,尤其是骨侵蝕的進展。隨著對RA發病機制研究的深入,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等生物制劑逐漸嶄露頭角,成為RA治療的核心策略[2]。然而不同DMARDs在療效與安全性上存在差異,且單一藥物治療對部分患者效果并不理想[3-4]。巴瑞替尼是一種選擇性Janus激酶(JAK)抑制劑,通過抑制多種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信號通路,減少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減輕關節炎癥。骨侵蝕的發生主要是由破骨細胞的活化引起,巴瑞替尼能抑制破骨細胞的分化和活化,促進成骨細胞的活性,增加骨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逆轉骨質破壞,從而減輕骨侵uuomkvKUbSMhu63DUtXwPg==蝕。研究表明,巴瑞替尼在改善RA患者的關節癥狀、減少疾病活動度方面具有顯著效果[5]。鑒于此,本研究選取RA患者100例旨在分析巴瑞替尼聯合傳統DMARDs在RA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其對骨侵蝕的保護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收治的RA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0例)和研究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30~75歲,平均(59.35±7.25)歲;病程6個月~2年,平均(1.39±0.19)年;BMI 19.36~27.11 kg/m2,平均(24.05±1.54)kg/m2。研究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齡31~78歲,平均(59.21±7.11)歲;病程6個月~2年,平均(1.35±0.22)年;BMI 18.96~27.03 kg/m2,平均(23.98±
1.72)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10年)》 [6]中關于RA的診斷標準;⑵在入組研究前未接受任何治療;⑶病情處于早期活動期。排除標準:⑴對本研究用藥過敏;⑵合并肝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礙;⑶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本研究經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DMARDs治療:甲氨蝶呤片(上海上藥信宜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44,規格:2.5 mg/片),口服,7.5~15 mg/次,1次/周;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信宜天平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57,規格:0.25 g/片),口服,1~2 g/次,1次/d;硫酸羥氯喹片(上海上藥中西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63,規格:0.1 g/片),口服,0.2~0.4 g/次,1次/d,持續治療3個月。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巴瑞替尼片(Lilly del Caribe Inc,注冊證號HJ20190039,規格:2 mg/片),口服,2 mg/次,1次/d,持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評估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的臨床療效,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能力有顯著改善為顯效;癥狀有所緩解且生活能力有所提升為有效;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或加重為無效[6]。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⑵關節恢復情況。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關節觸痛數、腫脹數和晨僵時間進行統計記錄。⑶血清學檢查。于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分別采集兩組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處理10 min后提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法吸附法測定血清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RANKL)及血清骨保護素(OPG)水平,并計算RANKL/OPG比值。首先需要配置標準品和稀釋血清樣品,將捕獲抗體或抗原包被在微孔板上,加入樣品和標準品孵育,再加入酶結合物進行進一步孵育,隨后加入底物溶液產生顏色反應,最后在酶標儀(湖南中瑞互信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CS-Sunrise T)上讀取吸光度值,根據標準曲線計算樣品中RANKL、OPG水平的濃度。⑷不良反應。記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害、腹瀉、瘙癢的情況。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等于各項不良反應發生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關節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關節腫脹數、關節觸痛數較治療前均減少,研究組較對照組更少,晨僵時間均縮短,研究組較對照組更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清學水平比較 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血清RNAKL水平、RNAKL/OPG比值較治療前均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更低,血清OPG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組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RA不僅導致關節疼痛和腫脹,還可能引起關節畸形、功能喪失,甚至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能力產生負面影響[7]。近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和藥物研發的進步,針對RA的治療手段日益豐富。其中DMARDs作為RA治療的基本用藥,在臨床實踐中仍占據重要地位。與此同時,巴瑞替尼作為一種新興的口服JAK抑制劑,因其獨特的藥理機制和顯著的臨床效果,引起廣泛矚目。然而,單獨使用某種藥物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當前RA治療領域的研究焦點已轉向探索巴瑞替尼與DMARDs的聯合應用策略,以期實現更佳的臨床療效并降低不良反應的風險。巴瑞替尼能夠阻斷與RA發病緊密相關的多種促炎細胞因子的信號傳導通路,特別是IL-6、IL-17及粒細胞 - 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通過抑制這些細胞因子的活性,在減少滑膜炎癥和關節破壞方面展現出顯著效果[8]。在RA中,骨侵蝕是導致關節功能喪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炎癥介質的持續作rPBB3ZVVE7QlKYBKLawJ2Ytp9BJn7h1CBuRPS4WaIBE=用,導致骨質吸收增加和骨形成減少,最終引起骨結構的破壞和關節功能的喪失。巴瑞替尼具有調節RANKL、OPG水平表達的作用,進而抑制破骨細胞的生成與活性,有效降低骨侵蝕風險[9]。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研究組患者關節腫脹數、關節觸痛數均少于對照組,晨僵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這提示在傳統DMARDs的基礎上聯合巴瑞替尼可有效提高RA患者的治療效果,通過抑制JAK-STAT信號通路,降低促炎細胞因子的生成,進而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分析認為,巴瑞替尼在降低炎癥細胞因子水平的同時,還通對RA的病理過程產生影響,調節免疫細胞的活性,減少其對關節組織的攻擊,從而有效減緩疾病的進展[10]。
RANKL是破骨細胞生成和活化的關鍵調控因子,可促進破骨細胞的分化和活性,從而加速骨吸收;而OPG通過與RANKL結合,抑制破骨細胞的形成和功能,起到保護骨質的作用[11]。本研究中,治療3個月后研究組患者血清RNAKL水平、RNAKL/OPG比值均低于對照組,血清OPG水平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巴瑞替尼在降低RA患者體內炎癥水平方面的顯著優勢,在抑制骨侵蝕方面的良好療效,不僅能有效控制RA的癥狀,還能通過調節骨代謝相關因子,起到骨侵蝕保護作用。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巴瑞替尼聯合傳統DMARDs治療RA有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綜上,巴瑞替尼聯合傳統DMARDs治療RA患者具有顯著的優勢,不僅能夠有效控制RA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還能通過調節骨代謝相關因子,保護骨骼免受侵蝕。同時,該治療方案具有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觀察時間較短,未對長期用藥的不良反應進行深入研究,對于不同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的RA患者的治療效果可能存在差異,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魏巍, 張偉, 吳國志, 等. 血清25-(OH)D水平及VDR基因多態性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骨侵蝕的關系探討[J].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20, 26(7): 992-995, 1000.
熊效墨, 王璐穎, 田磊. 傳統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療效不佳或不耐受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藥物經濟學研究的系統評價[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9, 19(11): 8.
周春仁, 周洋來, 李穎, 等. 托法替布與艾拉莫德聯合甲氨蝶呤治療活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果[J]. 藥品評價, 2024, 21(3): 297-300.
龐琳烜,朱平,李治琴,等.托法替布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22, 37(11): 2574-2577.
陳建明, 雷美紅, 張蘭霞. 巴瑞替尼聯合艾拉莫德治療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J]. 中國臨床研究, 2023, 36(11): 1678-1682.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 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10, 14(4): 265-270.
鄒雪, 張麗卿. Janus激酶抑制劑及其在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的作用研究進展[J]. 山東醫藥, 2022, 62(31): 107-110.
劉明, 胡迷迷, 付錦暉, 等. 肌骨超聲監測下巴瑞替尼對類風濕關節炎滑膜炎癥改善程度的臨床療效觀察[J]. 現代醫用影像學, 2023, 32(7): 1337-1340.
李娟, 蔣揚青, 王敏, 等. 巴瑞替尼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23, 38(9): 2305-2309.
黃紅, 謝文慧, 張卓莉. Janus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安全性研究進展[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21, 25(6): 407-411.
周志鋒, 郭會卿, 曹玉舉, 等. 中醫藥通過OPG/RANKL/RANK系統干預類風濕關節炎骨破壞的研究進展[J]. 中醫學報, 2023, 38(1): 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