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血清炎癥因子、凝血指標與下肢骨折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的相關性,并分析血清炎癥因子、凝血指標對DVT的評估價值。方法 選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惠州市中醫醫院行手術治療的91例下肢骨折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術后1個月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C-反應蛋白(CRP)]、凝血指標[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纖維蛋白原(FIB)]水平,根據患者術后1年內下肢DVT發生情況分為無DVT組(82例)和DVT組(9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血清炎癥因子、凝血指標與下肢骨折患者術后DVT發生的相關性;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檢驗血清炎癥因子、凝血指標對下肢骨折術后發生DVT的預測價值。結果 本研究91例下肢骨折患者中,9例術后發生下肢DVT,術后下肢DVT發生率為9.89%(9/91);DVT組患者血清IL-6、IL-8、CRP水平均高于無DVT組(均P<0.05);DVT組患者血漿TT、PT均長于無DVT組,血漿FDP、FIB均高于無DVT組(均P<0.05);血清炎癥因子IL-6、IL-8、CRP及凝血指標TT、PT、FDP、FIB與下肢骨折術后發生下肢DVT均呈正相關(r=0.383、0.394、0.402、0.441、0.405、0.483、0.449,均P<0.05)。通過繪制ROC曲線圖,結果顯示,血清炎癥因子IL-6、IL-8、CRP及凝血指標TT、PT、FDP、FIB評估下肢骨折術后發生下肢DVT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71、0.862、0.889、0.927、0.892、0.967、0.934,均有一定診斷預測價值(均P<0.05)。結論 血清炎癥因子IL-6、IL-8、CRP及凝血指標TT、PT、FDP、FIB與下肢骨折患者術后下肢DVT的發生呈正相關,且上述指標對評估下肢骨折術后下肢DVT的發生均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
【關鍵詞】下肢骨折 ; 下肢深靜脈血栓 ; 炎癥因子 ; 凝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9.0100.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9.033
下肢骨折是常見的外科創傷,手術治療是其主要方式之一,然而,術后患者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近年來,有研究表明,炎癥因子在機體炎癥反應和血栓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比如C-反應蛋白(CRP)水平升高可刺激誘導炎癥遞質,損傷血管內皮,介導血小板凝聚,促進血栓形成;白細胞介素-6(IL-6)可誘導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等激活凝血過程,導致高凝狀態,進而促進血栓形成;白細胞介素-8(IL-8)可以形成促炎癥、促凝血環境,從而參與血栓的形成[1]。凝血指標則反映了機體的凝血功能,凝血酶時間(TT)和凝血酮原時間(PT)反映了凝血功能,兩者縮短表明凝血時間縮短,凝血功能亢進,反之則提示凝血功能障礙,凝血異常[2]。然而,目前關于血清炎癥因子、凝血指標與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發生下肢DVT之間的相關性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炎癥因子、凝血指標與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發生下肢DVT的關系,為預防和診治下肢DVT提供科學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惠州市中醫醫院91例行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根據患者術后1年內下肢DVT發生情況分為無DVT組(82例)和DVT組(9例),進行前瞻性研究。無DVT組中男患者46例,女患者36例;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分級[3]:Ⅱ級44例,Ⅲ級38級;年齡46~70歲,平均(56.49±6.24)歲;BMI為18.9~27.9 kg/m2,平均(22.01±0.94)kg/m2;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28例,股骨轉子間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19例,脛腓骨骨折18例。
DVT組中男患者5例,女患者4例;ASA分級:Ⅱ級
5例,Ⅲ級4級;年齡46~65歲,平均(56.61±6.59)歲;BMI為18.9~27.9 kg/m2,平均(21.93±0.81)kg/m2;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3例,股骨轉子間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2例,脛腓骨骨折2例。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4]中下肢骨折的診斷標準,經X線、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下肢骨折;⑵初次骨折;⑶符合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⑴病理性骨折;⑵術前存在血栓;⑶合并意識障礙、精神疾病;⑷合并心、肺功能不全。本研究經惠州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⑴血清炎癥因子檢驗:術后1個月,采集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采集后于4 ℃低溫環境中存放,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IL-6、IL-8、CRP水平。⑵凝血指標檢驗:術后1個月,采集患者3 mL靜脈血,采集后于4 ℃低溫環境中存放于抗凝管中,3 5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漿,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美國儀器實驗室公司,型號:ACL-200)檢測血漿TT、PT、FDP、FIB。⑶患者術后隨訪觀察1年,使用超聲診斷儀(飛利浦醫療系統荷蘭有限公司,型號:EPIQ7)檢查下肢動靜脈,觀察DVT超聲特征,包括靜脈擴張、靜脈壁回聲增強、血栓回聲、靜脈充盈缺損、血流受阻等,參考《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三版)》 [5]評估下肢DVT發生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⑴統計下肢骨折患者術后下肢DVT發生情況。⑵比較兩組患者血清IL-6、IL-8、CRP水平。⑶比較兩組患者血漿TT、PT、FDP、FIB水平;⑷分析炎癥因子、凝血指標與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發生下肢DVT的相關性;⑸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檢驗血清炎癥因子、凝血指標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發生下肢DVT的預測價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首先采用S-W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繪制ROC曲線分析相關指標對術后下肢DVT的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下肢骨折術后DVT發生情況 本研究91例下肢骨折患者中,9例術后發生下肢DVT,術后下肢DVT發生率為9.89%(9/91)。
2.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檢驗結果比較 DVT組患者血清IL-6、IL-8、CRP水平均高于無DVT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檢驗結果比較 DVT組患者血漿TT、PT長于無DVT組,血漿FDP、FIB均高于無DVT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4 血清炎癥因子、凝血指標檢驗結果與下肢骨折術后下肢DVT的相關性分析 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炎癥因子IL-6、IL-8、CRP及凝血指標TT、PT、FDP、FIB與下肢骨折術后下肢DVT的發生均呈正相關,效應值均有統計學意義(r=0.383、0.394、0.402、0.441、0.405、0.483、0.449,均P<0.05)。
2.5 血清炎癥因子和凝血指標評估下肢骨折術后下肢DVT發生的預測價值 將下肢骨折術后DVT發生情況(DVT=1,無DVT=0)作為狀態變量,將血清炎癥因子及凝血指標檢驗結果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曲線圖,見圖1,結果顯示,血清炎癥因子IL-6、IL-8、CRP及凝血指標TT、PT、FDP、FIB評估下肢骨折術后DVT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71、0.862、0.889、0.927、0.892、0.967、0.934,均有一定預測價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 討論
下肢DVT在早期沒有特異性癥狀,但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能出現下肢腫脹、疼痛、靜脈曲張等癥狀,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栓子脫落極易引發肺栓塞,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對骨折患者術后是否發生DVT做出及時準確的診斷,對于預防和處理下肢DVT至關重要。有相關報道表明,中國骨科DVT發生率為1.8%~2.9% [6]。本研究91例下肢骨折患者中,9例術后發生下肢DVT,術后下肢DVT發生率為9.89%(9/91),發生率高于臨床報道,可能與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齡(56.49±6.24)歲,患者年齡較大,發生率偏高有關。下肢靜脈造影是臨床診斷下肢DVT的金標準,但具有創傷性,且患者容易出現對比劑過敏,在臨床上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有效發現下肢DVT,但無法預測血栓形成風險,對血栓治療療效監測不敏感,且仍存在假陰性結果[7]。
術后炎癥反應是導致DVT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CRP屬于臨床常見的炎癥標志物,可以刺激誘導機體單核細胞分泌組織因子、炎癥遞質、損傷血管內皮,介導血小板凝聚,引起人體內皮細胞合成凝血因子,啟動凝血瀑布樣反應,影響了血液的凝固功能,加速局部血栓形成,從而影響DVT的發生[8]。IL-6是一種促炎癥性細胞因子,主要通過激活內皮細胞誘導高凝狀態,從而增加血栓性疾病發生的風險[9]。IL-8則負責吸引中性粒細胞等炎癥細胞進入受損組織,為DVT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10]。本研究結果顯示,DVT組患者血清IL-6、IL-8、CRP均高無DVT組,這表明下肢骨折術后患者體內炎癥反應越嚴重,下肢DVT的風險越高。
血栓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凝血系統的激活和抑制。FIB是一種參與血液凝塊形成的重要蛋白質,主要由肝臟合成,它在體內通過多種途徑轉化為纖維蛋白,進而促使血小板聚集并參與血栓形成的過程,FIB的水平升高往往提示血液處于高凝狀態,DVT的風險增加[11]。FDP是纖維蛋白原降解后生成的產物,在纖溶亢進時纖維蛋白或纖維蛋白原分解后形成,在DVT發生后,患者體內出現過多的FDP,可能意味著體內纖維蛋白的降解速度加快,存在大量的纖維蛋白溶解,從而導致血液凝塊不穩定、易于脫落并造成栓子形成[12]。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徑的檢測指標,TT則檢測FIB轉變成纖維蛋白的時間,是凝血功能檢查的重要指標,但血栓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凝血系統的激活和抑制,在血栓大量形成的過程中,成栓物質也在被不斷地消耗,此時機體內的抗凝及纖溶機制被相繼激活,致使血液的高凝狀態被抑制,防止過度血栓形成,進而導致TT和PT延長[13]。本研究中,DVT組患者血漿TT、PT長于無DVT組,血漿FDP、FIB均高于無DVT組,這表明下肢骨折術后患者體內凝血指標水平越高,下肢DVT的風險越高。
本研究通過Spearman相關性分析發現,血清炎癥因子IL-6、IL-8、CRP及凝血指標TT、PT、FDP、FIB與下肢骨折術后DVT發生均呈正相關,且這些指標診斷DVT的AUC分別為0.871、0.862、0.889、0.927、0.892、0.967、0.934,均顯示出較高的診斷價值。凝血指標對DVT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更高,而炎癥指標主要反映全身炎癥。因此,在術后管理中,及時監測這些指標的變化,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如積極進行康復訓練、使用抗凝藥物等,有助于降低下肢DVT的風險,提高患者的康復率和生存質量。
綜上,血清炎癥因子IL-6、IL-8、CRP及凝血指標TT、
PT、FDP、FIB與下肢骨折術后下肢DVT的發生均呈正相關,且上述指標對評估下肢骨折術后下肢DVT的發生均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展望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通過這些炎癥因子和凝血指標的動態監測,制定個性化的預防策略和治療方案,以減少下肢骨折術后DVT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趙海建. 血清生化炎癥因子對老年骨科創傷患者術后感染及血栓發生的臨床預測價值[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3, 43(20): 5007-5009.
沈宏姣, 高婭, 郭玉偉. 骨折及靜脈血栓對凝血四項和FDP及D-二聚體水平影響[J]. 社區醫學雜志, 2020, 18(6): 421-424.
王曉偉,孫天勝, 張建政, 等.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預后的預測作用[J]. 中華創傷雜志, 2020, 36(1): 51-
57.
中華醫學會. 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29-30.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 第三版 )[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7, 32(9): 807-812.
國家衛生健康委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委員會骨科專家組,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加速康復專業委員會, 中國康復技術轉化及促進會骨科加速康復專業委員會. 骨科大手術加速康復圍手術期靜脈血栓栓塞癥防治專家共識[J]. 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 2022, 15(10): 754-762.
李明輝, 薛丹鳳, 張任遠, 等. 血管超聲對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測價值及與凝血 - 纖溶標志物的關系[J]. 上海醫藥, 2021, 42(20): 30-33, 41.
鄭桂蓮, 耿曉慧, 張莎莎, 等. 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炎性蛋白水平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測價值分析[J]. 安徽醫藥, 2022, 26(6): 1128-1132.
王燦. 下肢骨折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因素及IL-6、D-D、TM預測價值分析[J]. 醫學檢驗與臨床, 2022, 33(7): 24-28.
李建華, 張峰偉, 李寧俠, 等. 血清炎癥因子和凝血功能檢測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0, 5(6): 115-117.
閆凱, 劉紅梅. 超聲聯合凝血檢測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價值[J]. 血栓與止血學, 2021, 27(1): 116-117.
方磊. 凝血指標和D-二聚體及FDP水平檢測對骨折病人的臨床意義[J].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20, 45(2): 249-251.
賈托, 賀世集, 祁學強. 創傷骨科患者圍術期凝血指標及纖溶活性指標的檢測意義[J].血栓與止血學, 2020, 26(5): 83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