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裁縫學徒到東大門服裝商再到跨國紡織社社長,今年是韓國人崔寶永在廣州中大商圈經商的第22年。
韓國明寶紡織創立于1990年,其中國總部位于廣州中大門。“最開始在中大商圈開檔口的時候,還沒有‘市場’,周圍還都是農田。”在廣州做面料生意22年,韓商崔寶永甚至比當地人更了解中大商圈。
這個地方有什么魔力,把韓國人留在了這里?
“我的衣服到底賣到哪里去了?”
崔寶永自年輕時就給裁縫師傅做學徒工,學習打版和裁剪。吃苦耐勞的他,20歲時在首爾東大門市場獨自經營服裝批發生意。到80年代,他擁有了自己的服裝廠,設計生產的服裝一天幾萬件都不夠賣,年銷售額最高能達到幾億韓元。
一次,崔寶永去中國臺灣探訪客戶,發現整條街的服裝都是從他那里批走的。“當時有一個合作十年的中國香港客戶,批發量最大。我很好奇,那么多衣服都賣去哪里了?”1985年,他去香港拜訪客戶,發現大街上根本看不到他的衣服,原來衣服全都賣到中國內地去了。
80年代中國與韓國尚未建交,他輾轉從中國香港來到內地考察,還是沒有看到有人穿他的衣服,他一下子醒悟過來——賣了那么多衣服過來,街上都沒有看到,說明這里的市場龐大得驚人。
1992年,中韓建交。中國快速發展,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崔寶永早就看到了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在韓國同行仍以歐洲和美洲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環境下,他第一次踏上了中國。
他先在與韓國距離最近的大連和威海開服裝廠,也兼營面料生產。供不應求的訂單又勾起崔寶永的強烈好奇。“這么多衣服又從山東賣到哪去了?中國這么大,終點到底在哪里?”了解后他發現,原來廣州才是最大的“地盤”。
90年代初,中國服裝品牌崛起。既然衣服最終都流向廣州,為什么不直接把面料賣到廣州?2001年,崔寶永果斷撤掉了山東的服裝廠,南下銷售韓國時尚面料。自此,明寶紡織正式進入廣州。
中大韓商第一人,
自掏腰包辦跨國面料展
在中大商圈還未成型之前,明寶紡織就是最早一批落戶的元老級企業,主打韓國印花面料和醋酸面料。
“想要打開中國市場,必須推出中國市場需要的產品,用時尚潮流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眼球。”2006年,明寶紡織聯合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在中大商圈舉辦了第一屆韓國時尚面料展。一辦就是18屆。
在沒有政府資源支援的背景下,崔寶永自掏腰包,邀請幾百家韓國著名面料生產企業和設計師來廣州參展。為了更高效地讓客戶得到實際效果,之后的每一年崔寶永都對展會進行創新,比如加入趨勢靜態展,由韓國面料趨勢研究院的專家現場講解;又加入時尚走秀,以動態形式演繹流行面料,帶動了面料交易和設計交流,獲得很大的反響。
當時,韓國東大門在中國已經非常出名,但韓國時尚界對中國市場的規模和潛力并不了解。“展會能讓他們了解中國龐大的市場,”崔寶永說,“希望把韓國的時尚商業模式帶到中國,能為中韓紡織人的交流合作做出綿薄之力,起到墊腳石的作用。”
在崔寶永的邀請和推介下,韓國服裝人到廣州實地考察,看到了廣州千年商都的優勢和中國市場龐大的商機,也就有了后來UUS、APM等東大門知名服裝專業市場紛紛進駐的風潮,這些市場在廣州以韓國模式進行經營,帶來原汁原味的韓國服裝潮流,進一步打開中韓兩國時尚產業合作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商海茫茫,堅定與堅守
國際局勢變化、宏觀經濟變化等因素,時刻牽動在華外商的心。SARS和新冠時期,很多韓國企業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那時,萌生退意的崔寶永去找相識十多年的老朋友、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卜曉強。他回憶道,卜曉強給予了他“留下來”的堅定信心。當時,廣州中大門由紅棉集團控股,并全面進行優化升級,但在疫情等外部因素影響下,社會生產一度停擺,市場升級進度放緩。
“作為‘外國人’,我一開始理解起來有點困難,中大門的體量很大,新的發展模式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卜會長向我詳細地分析未來中國經濟和廣東行業發展的趨勢,和中大門升級優化的思路和優勢,并且給了我最堅定的信心和強大的支持,幫助明寶走出難關。”
對中國經濟和廣東紡織服裝產業的長期看好,對中大門創新模式的認可,以及對卜曉強的信任,明寶紡織堅定地留在了中大門、留在了中大商圈,用本地化戰略來穩定企業運營,不僅最終走出困境,依托煥然一新的中大門時尚港產業數智化平臺,迎來了新的發展篇章。
新平臺、新模式涌現,
中國市場充滿期待
自進入中國,明寶紡織一直扎根廣州、扎根中大紡織商圈。作為最早進入中大門的韓國商戶,明寶紡織也一路見證著中大門的升級煥新之路。
全新定位的中大門精準捕捉行業趨勢變化,經過不斷的打磨和優化,摸索出一套順應全球經濟發展主流、符合時尚產業發展規律、引領國際時尚行業發展趨勢的創新模式,被國家工信部、廣東省、市政府等列為重點示范平臺、重點項目。為紡織服裝企業提供展貿、設計版坊、原創品牌、潮流發布、數智化等一站式服務,構建中大門時尚港產業數智化平臺;打造紡織服裝4.0產業綜合體。
崔寶永認為,韓中時尚產業合作基礎扎實,未來,雙方應通過優勢互補來提高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比如兩國設計師們共同開發,尋找革新設計和纖維技術;增加相互進入各自市場的政策支援、降低品牌準入門檻方法;打通兩國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渠道等。
“今天開拓中國市場的主要機會仍然在于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快速變化的趨勢。”崔寶永說。“我認為,在中大門等龍頭企業的引領下,今后中大商圈的發展非常光明。政府的持續支援和基礎設施的擴充,教育機構孵化的專業人力等將支持中大商圈的成長,全球市場的接近性也會提高,帶動更多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期待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中大商圈今后一定會實現持續穩步發展。明寶也會堅定不移地在中大門繼續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