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年度聽歌時長為8915分鐘,聽歌總量為275首……”我望著網易云App 2023年度報告,嘴角不由得上揚,腦海中逐漸浮現起我在音樂的陪伴下度過的學習時光。
我一直有個習慣:做事情的時候喜歡聽音樂,尤其是寫作業的時候,具體聽什么音樂則由我當時的心情、外面的天氣以及周遭的氛圍等多種因素決定。這個習慣是從初中開始養成的,因為那時我擁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機,實現了“聽歌自由”。當然,我也有自己的聽歌原則:需要格外開動腦筋的時候(比如寫數學題的時候)絕對不聽,每天父母給我送水果的固定時間絕對不聽。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聽焦邁奇的《赧然的賊》。最開始,我對這首歌產生興趣的原因是覺得歌的名字有點怪。但當我聽了一遍之后,我瞬間愛上了這首歌,歌手的嗓音很溫柔,歌曲的旋律婉轉又悠揚,就連歌詞也充滿巧思:“偷走詩人的情詩/詩里躺滿你的名字/偷走詩里的句號/把句號典當成了戒指……”
每次聽《赧然的賊》的時候,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寫作業的筆,輕輕地跟著歌哼唱兩句,好像真的被這首歌偷走了心一樣。為了能更專注地完成作業,我把歌換成了純音樂Summer,它出自電影《菊次郎的夏天》,全曲由大提琴獨奏開場,隨后是鋼琴演奏,旋律簡單明快。這首曲子到目前為止我一共聽了1028次,雖然名字叫“夏天”,但它已陪伴我度過了許多個春秋冬夏。
一直以來,出于我的謹慎以及我對聽音樂時間的合理規劃,“寫作業聽歌”這件可大可小的事就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含混了過去,我也沾沾自喜了很久。
那天,我完成了所有的書面作業,只剩下一個復習英語單詞的任務,就想先聽歌放松一下。沒想到剛戴上耳機,悲劇便發生了,我躲過了父母每日的送水果,卻沒躲過母親心血來潮給我送牛奶。
我和母親大眼瞪小眼,在和她對視的一分鐘里,我的腦中閃過一道名菜——“竹筍炒肉”。
“哎呀,這次進來得太著急,忘記敲門了。”母親放下牛奶,神色看上去有些懊惱,也有些許不自然。
面對母親奇怪的反應,我的腦子一下子沒轉過彎來,只是向母親極力爭取繼續聽歌的機會:“我的作業已經寫完了,聽歌不會影響我的學習,期中考試我也有信心考好。”
母親愣了愣,說:“嗯,你都上高中了,我相信你這點自控能力還是有的。”她帶著點懷念,接著說:“現在有手機可真方便,我們那時候想聽歌都得排隊買磁帶,后來才有了隨身聽。不知道你們現在都愛聽什么歌,當年我把《千千闕歌》《蝴蝶飛呀》翻來覆去地聽。”
父親在房間外聽到了我們的對話,剛結束洗漱,唇邊還疑似沾著牙膏沫就迫不及待地加入話題:“我那時候最愛聽鄭智化的《水手》,特別勵志,特別有男子氣概。‘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說著說著,父親竟然唱了起來。
母親實在聽不下去了,她一邊推著父親往房門外走,一邊對我說:“聽歌時間你能合理安排就行,聽的時候聲音別開太大,偶爾外放也可以。期中考試結束后,我給你買個音效更好的頭戴式耳機吧。”
我望著母親離開時輕輕掩上的房門,不知怎的想起了很久以前讀過的汪國真的一首小詩《感謝》:“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
從前我聽歌,只能淺顯且單純地聽到旋律與歌詞;后來,我聽到音符里有一片柔軟、兩段青春和整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