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建筑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其快速發展帶來的資源能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現提出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研究。首先,進行綠色建材的選擇,通過保溫裝飾一體化板與水泥基類瓷磚粘結劑的選擇,有效提升建筑的保溫隔熱性能。其次,進行建筑布局與朝向的設計,實現最佳的日照接收效果。最后,完成建筑遮陽一體化設計,進一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實例分析結果表明,綠色建筑節能技術在實際施工應用中,能夠有效降低能耗,還能顯著提高居住舒適度。這些成果為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未來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建筑設計;建筑環保;綠色建筑;施工設計;建筑節能
1 前言
在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斷增長,建筑行業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領域,其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近年來,發達國家在綠色建筑技術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并構建了較為完備的評價體系、認證方法及政策措施,旨在推廣綠色低碳建筑技術,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些發達國家的經驗為我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參考。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投入使用的建筑物中,高能耗建筑所占比例超過90%,這一現象不僅加重了國民經濟的負擔,也對環境造成了顯著壓力[1]。因此,發展節能建筑與綠色建筑,并提升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已成為我國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針對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研究,其核心目的在于借助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力量,推動建筑行業實現節能減排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通過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Tj1uiV2AATtsmy8X9+5kY1C39BzUh9cI6N9r/SWt5E=耗,提高建筑能效,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環保的居住和工作環境。
2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設計
2.1綠色建材的選擇
首先,在綠色建筑節能工程的施工過程中,保溫裝飾一體化板作為一種標志性的綠色建材,有效替代了傳統的真石漆飾面與薄抹灰保溫系統,其通過貼附于建筑主體外側,顯著降低了室內熱量的散失。依據綠色建筑與節能施工的規范,對于非幕墻構造的建筑區域,可優選厚度為10 mm的巖棉板作為核心保溫材料,并輔以真石漆仿石涂料進行外墻美化,此方案基本符合施工標準。然而,實際操作中需留意的是,巖棉板因自身重量較大,在長期經受自然環境侵蝕后易發生脫落問題,且其表面結構松散,難以形成均勻的平整層,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的施工質量和視覺效果[2]。為克服此難題,可靈活調整施工方案,引入保溫裝飾一體化板,并在其內部支撐層采用復合水泥發泡保溫板,該材料憑借低于0.035的導熱系數,不僅確保了卓越的保溫效能,還兼具出色的防火安全性。
同時,為確保材料安裝的穩固性,防止脫落現象,創新采用龍骨卡扣與錨固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固定,這種雙重固定策略極大地增強了保溫裝飾一體化板的整體穩固性,為建筑節能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
其次,在裝修過程中,采用水泥基類瓷磚粘結劑進行施工,廣泛適用于公共區域及室內空間的墻面鋪設。具體而言,公共區域墻面常采用900 mm×900 mm的標準尺寸瓷磚,而室內墻面則能靈活應對最大邊長至2000 mm的大規格瓷磚鋪貼需求。水泥基類瓷磚粘結劑具有獨特的配方,核心成分包括高強度水泥、精選石英砂、高性能可再分散乳膠粉以及多種環保助劑,具體特性詳見表1。
該材料展現出卓越的粘結強度,不僅輕松勝任大面積瓷磚的穩固粘貼,更實現了施工過程中的零切割需求,從而有效遏制了施工粉塵的產生,促進了有機物的自然平衡,且整個施工過程中無刺激性氣味釋放。此方案在保障施工質量卓越的同時[3],積極響應環保號召,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了綠色施工與高效作業的雙重目標。
2.2建筑布局與朝向的設計
優化日照環境的核心在于科學合理的建筑布局規劃。以住宅建筑為例,相鄰建筑間因外觀設計差異及方位不同,易形成陰影區域。因此,精確評估并優化住宅布局,成為提升整體日照質量的關鍵[4]。這一過程要求細致考量每棟建筑的相對位置,以實現最佳的日照接收效果。針對我國北方地區易受冷空氣侵襲的特點,在規劃階段需將這一環境因素納入重要考量。為有效抵御西北方向的冷風侵襲,設計時應盡量避免建筑朝此方向布局,轉而采取策略以最大限度隔絕冷空氣,構筑防風屏障,保障居住環境的舒適度。
建筑形態是節能設計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其受多重因素影響,如自然景觀的融合、設計創意的發揮、施工技術的運用以及建筑功能的具體需求等。從高度、寬度到長度,每一個維度的變化都深刻影響著建筑的體型,進而對節能效果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在遵循節能原則進行建筑設計時,合理確定建筑間距是至關重要的。這一決策需綜合考量日照標準、通風需求等多重因素,通過精細計算建筑間距,確保每棟建筑既能獲得充足的自然光,又能維持良好的通風條件,從而實現節能與舒適的雙重目標[5]。
此外,建筑朝向的選擇是節能設計中的一門藝術,旨在實現夏天防曬與冬天采光的完美平衡。理想的建筑朝向應確保夏季能有效減少陽光直射,降低室內溫度,而冬季則能充分吸納陽光,提升室內溫暖度,從而在四季變換中展現出建筑設計的智慧與人文關懷。
2.3建筑遮陽一體化設計
基于上述所說的建筑布局與朝向的設計,本文設計在建筑物中安裝遮陽系統,由于眾多新落成的公共建筑在啟用階段,常面臨夏季室內光線過盛的問題,導致需頻繁使用窗簾遮擋并開啟照明以維持辦公,這一現象直接促使空調系統在高峰時段承受急劇增加的負荷壓力。同時,室內光環境的分布不均也成為另一顯著問題,影響了空間使用的舒適度和能效表現[6]。
在建筑設計中,實施遮陽造型與主體結構的無縫融合策略,特別是通過主立面的屋檐巧妙外展,自然形成一體化的遮陽系統,此設計不僅有效降低了夏季空調能耗,還顯著優化了室內光環境。本文聚焦于將遮陽元素作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直接融入土建設計中,具體考量包括:
(1)在不納入額外如光伏發電板等非直接土建成本因素的前提下,僅針對遮陽構件本身的成本進行上限估算,其總體造價增加可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2)從經濟投資回報的角度分析,基于過往技術經濟投資回收期的經驗數據,預計此次因遮陽設計而增加的初始投資,將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回報,回收期預估在2至5年之間。
(3)設計過程中,尤為重視外遮陽對多方面建筑性能的積極影響,包括但不限于顯著提升自然采光質量、有效緩解空調系統在高峰時段的負荷壓力,以及顯著改善夏季室內物理環境,提升居住或工作的舒適度,實現節能與舒適的雙重優化。
以夏季為例,是否安裝遮陽一體化構件的遮陽效果如圖1所示。
3測試與分析
3.1工程概況
本次工程為某甲級寫字樓項目,該施工項目的占地面積廣泛,總建筑面積達到51000 m2,巧妙融合了高層與多層建筑形態,構建成一個集辦公空間、休閑設施及商業配套于一身的多元化綜合建筑群。在該建筑的施工過程中,特別強調了對新型環保建筑材料及建筑節能施工技術的采納與應用,目的是執行綠色建造理念,力求達成環境友好型的施工目標,以促進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該建筑的基本概況如表2所示。
3.2施工結果與分析
基于上述工程概況,為驗證本文設計的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方法的有效性,該工程項目使用本文技術方法進行施工,并測試該工程的施工節能效果,證明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本次實驗以該辦公樓的遮陽一體化施工前后的全年空調使用能耗結果為測試結果,其對比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本文設計的綠色建筑節能技術在實際施工應用中,能夠有效降低能耗,還顯著提高了居住舒適度。這些成果為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未來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仍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建筑類型和使用需求等因素也會對實驗結果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在具體應用中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尋找減少建筑能耗的方法。通過采取措施,減少能源浪費,降低運營成本,減少碳排放,對環境產生更小的影響
4結論
在深入探討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研究過程中,發現這一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全球建筑行業的轉型與升級。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已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路徑。針對這一轉變,本研究通過采用綠色建材、優化建筑布局與朝向設計,以及實施建筑遮陽一體化設計等綜合措施,提升了建筑的保溫隔熱性能和能源利用效率,還有效降低了建筑的能耗水平。每一項措施的突破都在不斷提升居住品質,spd6QxRi46wJyFWW17e53T43P5SXlxoZNL0xgfV8u+A=并增強建筑的環境適應性。實例分析數據充分驗證了這些技術在實踐中的可行性與優越性,不僅促進了建筑能耗的大幅降低,還顯著提升了居住者的舒適度體驗。因此,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不僅是緩解當前資源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建筑行業向更加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發展的重要動力。未來,應進一步加大對該領域的研發投入與推廣應用力度,以spd6QxRi46wJyFWW17e53T43P5SXlxoZNL0xgfV8u+A=科技創新引領綠色建筑技術不斷進步,為實現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綠色轉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單磊磊.綠色建筑節能技術在房地產開發中的應用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18):106-108.
[2]李卉,楊榮強,劉然,等.綠色建筑成本管理與節約途徑的研究[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4(13):94-96.
[3]戈文通,尹曉,許藝凡.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工程的施工技術研究[J].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24,23(6):81-83.
[4]張蘇娟,張小龍,楊雨苗,等.我國綠色建筑的BIM技術應用研究綜述:從局部性應用到全生命周期發展[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24,41(3):72-79.
[5]劉興蘭.綠色建筑中可持續木材利用與保護的技術創新和政策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4(16):108-110.
[6]劉溪,陸曉東,潘哲倫.高品質綠色辦公建筑的親自然策略與技術措施探索——以上海市某商業辦公項目為例[J].建筑科技,2024,8(7):164-168.
[7]張馳,郭海鞍,孟杰,等.工業建筑綠色低碳化改造再利用設計方法研究——以夏熱冬冷地區為例[J].南方建筑,2024(7):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