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篇小文《別石塔》,文章很短,卻意味深長。“石塔來別居士,居士云:‘經過草草,恨不一見石塔。’塔起立云:‘遮個是磚浮圖耶?’居士云:‘有縫。’塔云:‘無縫何以容世間螻蟻?’坡首肯之。”
石塔前來向東坡居士告別,居士說:“我所經過的別的地方都很平常,只是沒有看到過一座石塔。”石塔站立后嚴肅地說:“難道沒有見到過一座磚塔嗎?”居士回答:“那些與石塔不同,磚塔是有縫隙的。”石塔回答:“沒有縫隙怎么能包容世上像螻蟻一樣的小生命呢?”東坡居士立即點頭表示贊同。
完美只是一種愿望,而不完美卻是人生常態。沒有縫隙的石塔,不能讓那些螻蟻在其中生存,看似完美,實則有缺憾。磚塔固然有縫,卻能給那些微不足道的螻蟻生存的空間,看似不完美,卻是一種完美,世間的人與事大多如此。
我的妻子是客家人,她家每間老屋的屋頂上總留有一塊半米見方的空隙,不用青瓦,而用透明的玻璃覆蓋。岳父說,留有空隙是為了透射陽光,增加屋內的亮度。這一傳統民俗在當代也具有環保節能的現實意義。我想,夜晚的小屋,星光、月光俱透,枕著溫馨的光影入眠,肯定擁有一段浪漫與詩意的夢。是啊!人生不必活得嚴絲合縫,有點縫隙才能張弛有度,才能讓光透過,從而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