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學會放棄,比不屈不撓重要多了。
一個長周末結束,上班寒暄時常問的一句話:周末你干什么了?
“在家待著,啥也沒干,瞎混了幾天……”語氣中有那么一些慚愧和不安。好像那幾天假日都是被浪費了似的。
對于我們蕓蕓眾生而言,最幸福的時光莫過于把時間花費在美好的事情上,至于什么叫作美好的事情,對于有些人而言,是睡一個飽飽的懶覺,對另一些人而言,是無所事事地發呆,沒有壓力地瞎磨蹭……
為什么人對于虛度光陰會有這種愧疚感?
是因為從小被努力、努力再努力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給“催眠”了,稍有片刻松懈,就像犯了錯誤似的,即便沒有人責備,自己也要責備自己。內疚,是自己對自己的責備和不認可。努力,從一種道德的教化,逐漸內化成心理上的焦慮,變成了強迫癥。更有甚者,把這種強迫癥美化成“自律”。
熟悉“勵志雞湯”的我們,多半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實際上這是一個思維誤區,學業忌諱,創業就更忌諱了。
每個人的天賦不同,適合的成長方式也應不同。如何檢驗自己的天賦呢?在哪里“跌倒”就是種試劑。比如一位男生,身高腿長,在籃球場上疾步如飛,彈鋼琴卻五音不全。顯然,他跌倒的地方是樂器,如果遵守“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的原則,他應該花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在鋼琴練習上,可是,這樣做有意義嗎?當然沒有。逼一個五音不全的孩子學鋼琴是對天才的戕殺——打籃球的天賦沒有被放到操場上去,而是被扭曲、被壓抑在鋼琴的黑白鍵盤上。
記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資金清算,每天負責把銀行與其他海外同業之間的交易金額做個準確的劃撥指令,我是個天生的馬大哈,基因里缺乏“認真”這個元素,幾乎沒有一個月不出錯,后來改行去做研究,結果視角經常突破同行的常規思維。當時,要是不改行,而是守著“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的原則,花很多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認真指數,那么,我今天估計是個蹩腳的老會計。

能不能把一份職業做到出類拔萃,更多地取決于它是否適合你,它所需要的能力特征、性格特征和你的天賦是否吻合,而不是看你的努力程度。因此,從揚長避短的思維來看,無論在哪里跌倒,都要換一個地方爬起來。
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遇到挫折,有時候,學會放棄比不屈不撓重要多了!
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始終流行一種“道德雞湯”,叫作“戰勝自己”。從“頭懸梁,錐刺股”到“存天理,滅人欲”,這鍋燉了兩千多年的“雞湯”,到現在還時不時地被各種“老師”端出來做勵志教育的“食材”。
說到要不要去戰勝自己,首先得搞清楚你要戰勝的“自己”是什么。
這里的“自己”其實就是本能,就是你潛意識里的欲望和訴求。我曾經看到一位央企高管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書法作品,上書:雅量高致。而在現實生活中,凡是跟他打交道的人對他有一個共同評價,就是心胸狹隘、氣量極小。
為什么他自我勉勵的人生信條和實際的為人處世相去如此遙遠?那是因為通常支配人行為的不是想法而是本能。你的上意識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但沒有用。大多數時候,你是按照下意識的本能去行事的。
我如果是那位高管,會選擇去從事專業性、技術性的工作,而不選擇做管理。管理是跟人打交道的,氣量大小非常影響人際關系和工作效果,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大部分時間和自己相處,需要對工作的興趣、執著和認真,不需要氣量。
既然有些缺點本質上是改不掉的,那么,“不斷改正缺點”就是世俗灌輸給你的錯誤觀念。有些缺點深深埋藏于你的本能、你的潛意識中,改不掉,不如接納它。換一個專業、換一份工作或者換一個同伴,這些缺點或許對你的工作、生活就沒有太大的影響。
凡是在努力戰勝自己的人,多半內心都陷于沖突的泥潭。不認可自己卻又無可奈何,放棄對自我的“操縱”,尊重自己內心的愿望,或許是擺脫沖突的唯一出路。
簡而言之,“戰勝自己”不如尊重自己。
為什么做人要這么“努力”?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對真實自我的不夠接納。因此他的使命就變成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得別人的認同,這種認同,在現代社會,通常表現為“成功”這個概念。追求“成功”的人,身體里住的多半不是自己的靈魂,而是別人的要求,他們大多數時候都在扮演自己根本不是的那種人,顯示身上根本不存在的力量和智慧。
通過各種有意無意地“扮演”來迎合別人對他的要求。這就是努力強迫癥患者的心理動力。
疾病的英文叫作“disease”,把它拆開來,就是“dis-ease”,大部分疾病來自你的不自在。因為你的身體里住的不是自己的靈魂,換句話說:身心不能合一。
有些人是金絲楠木,可以雕刻成各種精美的作品;另一些人是朽木,當炭燒火取暖最好。此所謂不同之物各有所用。可生活中的我們總喜歡逼迫朽木受雕,結果朽木被雕琢得遍體鱗傷還不成器,雕琢者費盡氣力不成作品,雙方都是浪費。
這種浪費的根子來自社會只愿意在被雕刻成作品的木材上貼上成功的標簽,而不肯承認爐火中朽木的價值。
把成功這個目標從你的人生中趕出去,隨心所欲,活出自己的本性,那么,每一個日子都會多出一縷溫柔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