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類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行走于世,我們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人為了朋友關系費盡心力,卻還是得不到真誠的友誼;有人費盡心思去建立同事關系,卻仍被復雜的人情世故弄到筋疲力盡……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以其深邃的智慧揭露了人際關系的本質。莊子說: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惡之則散。讀懂這4句話,你就能輕松處好人際關系。
莊子云:愛之則親。
短短四個字道破了人類的情感需求。人和人的交往,如果彼此沒有付出真心,只會換來漸行漸遠的結局。付出一顆真心,才能收獲一片真情。
東漢末年,劉備在平原縣擔任國相,恰逢天災肆虐,百姓流離失所。他每日不辭辛勞,施舍財物,安撫那些因災荒而流離失所的民眾。某天,一個面黃肌瘦、衣衫破舊的人突然闖入府衙。劉備見狀,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將他請進屋內,并親自端來酒菜請他吃飽飯。可那人吃了沒幾口,竟然撲通一聲跪下。他聲淚俱下地說:“我本是一名刺客,受命前來行刺您。可您對我這么好,我實在不忍下手。”原來,劉備一直以仁義立身,深得下屬敬仰,更得百姓愛戴。
陳壽在《三國志》中,也曾感慨劉備深得民心:“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后來,當劉備從樊城撤退時,數萬百姓自發地跟隨其后,更有許多士族子弟追隨而來。其中包括像馬良、伊籍這樣的謀士,也有像霍峻這樣擁有自己武裝力量的名將。他們紛紛加入劉備的隊伍,自愿為他的事業助力。
《莊子》中寫:“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人,永遠是相互的。要得到別人的真心,首先自己要學會付出關愛和真誠。
莊子說,人際關系的第二點,是利之則至。

古代商圣范蠡,就特別會運用這個道理。他在齊國時,觀察到當地的馬匹品質上乘,而吳越地區卻缺少這樣的良馬。于是,他心生一計,決定購買馬匹并運往越國進行銷售。當時戰亂頻發、盜匪猖獗,長途運輸的風險極大,成本也難以預計。經了解,范蠡注意到勢力龐大的商人姜子盾。姜子盾是齊國的一位富商,他頻繁地販賣貨物到吳越地區,并且在沿途都已經用錢打點,確保運輸的安全。然而,如何結識姜子盾呢?
范蠡想了一個妙計,寫告示張貼于城內:本人有馬隊一支,因開張大吉,可提供三個月免費運貨。果然不出所料,告示一出,姜子盾就主動找上門來。三個月后,合作順利開展。姜子盾忍不住好奇地問范蠡:“你靠什么養活馬隊?”
范蠡這才笑著道出實情,自己每次在北方購買良馬填充到馬隊中,到南方后賣掉一部分,如此來回賺取利潤。
姜子盾聽后對范蠡的才智無比佩服,與他保持了終生的合作關系。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論古今,社會始終是以利益為導向的。你和任何人的關系,其實都取決于你手上的籌碼有多少。這個籌碼,可以是錢財,也可以是人脈,更可以是名利。只要你能為別人提供他想要的東西,那么交情自然可以建立。當你擁有的利益越多,自然能吸引更多的人,成就更有價值的關系。
莊子說,人際關系的第三點,在于譽之則勸。
這是什么道理呢?意思是:得到贊譽的人,更容易聽進去勸導,因而更加勤勉努力。
《莊子·人間世》里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魯國有個有名的賢人叫顏闔,他被請去當太子的老師。
顏闔聽說太子性格暴戾,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教導,于是就去向智者蘧伯玉求教:“太子驕傲自負,對自己的過錯毫無察覺。若我嚴格教導他,恐怕他不僅不聽,還可能一怒之下把我給殺了;但若我放任不管,那他將來登上王位,就會給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我該如何是好呢?”
蘧伯玉聽完回答:“你要做的,首先是在言行上表揚他,讓他愿意聽tsbE73mgH8BuBTMUN/rjL5YDtctzE2CgttKmqqturMY=你說話。外在作順從親近之態,實際作調和和引導之意。如此,他就能徹底改變。”
顏闔回去后,時常對著太子多加稱贊,并說他未來一定是賢能的君王。果不其然,太子在顏闔的引導下,逐漸改掉了暴戾的毛病,最終成為一位明君。
曾國藩曾說:“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人喜則語言易入,怒則語言難入。”如果你想要規勸一個人,那么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說教,而是先學會褒揚對方。因為人們通常喜歡得到肯定和贊揚,而不是斥責和貶低。直截了當地指明他的過錯,容易招致對方的反感。相反,能把逆耳的忠言說得婉轉一些,對方心情愉悅,自然也就聽得進去你的意見。
關于人際關系的第四點,莊子曾給出過這樣一個答案:惡之則散。
意思是說:強加給別人討厭的東西,對方就會因為嫌惡你而選擇離開。
莊子筆下有一則“魯侯養鳥”的故事:有鳥自海上來,棲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此鳥是“神鳥”,令人將它捉回王宮好生招待。神鳥被供養在魯國宗廟,每天都有樂師奉命為它奏樂,又有仆從喂它山珍海味。鳥兒被樂聲震得惶恐不安、不敢進食,沒幾日便死了。
自己的好惡,不等于別人的好惡。強加給鳥不喜歡的東西,它會死亡而離開你。
人也是如此。當你要求別人按照你的想法行事,只會換來一拍兩散的結局。學會尊重他人的生活,才能讓關系久處不煩。
莊子有一個多年的好友,叫惠子。惠子是魏國的大官,最喜歡錦衣玉食、追名逐利的生活。但是莊子認為,做官就是給人生套上了無形的枷鎖,靈魂永遠不得自在。在惠子看來,莊子窮到穿不起褲子,還整天幻想逍遙,是典型的虛無主義。
盡管兩人的人生觀截然不同,他們卻從未干涉彼此的選擇。相反,他們惺惺相惜,成為難得的知己好友。
惠子曾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一味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是一種殘忍,也是一種無形的霸凌。
不管是什么關系,都要學會尊重。明白彼此的差異,體諒對方的不同,包容他人的感受。發自內心地尊重,然后理解、接納,才能使關系堅韌而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