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三萬人,教職員工加上家屬據說也有三萬人。校園自成小天地,不出校門就能滿足衣食住行的需求,似乎也順理成章。莫說食堂、超市、提款機這種基本設施,連銀行都有好幾家,全是排名在前的大銀行,只是設在校園的全是五臟俱全的小分行。
銀行雖設,對我們這些學生來說,光顧的次數相對有限。日日報到的是食堂。
食堂消費一律用校園卡,點餐,刷卡,走人,前后區區數十秒。人再多,排隊時間遠低于預期。移動奇緩的長龍通常是麻辣香鍋食客,師傅把來客選定的各色食材加上花椒、辣椒等特色作料炒成一團,搞得面紅耳赤之后起鍋,再塞進另一口超大的鍋。那口鍋的直徑少說也有一尺半,活像要喂飽一家人。平常儉省的室友只要男友來了,兩人就手拉手去大啖一番。她回味無窮的敘述飽含色香味,引得我也食指大動,可嘗鮮的結果是敗興而歸:根本咽不下那既辣且咸的重口味,只好通通打包回宿舍,熱水反復沖涮之后才終于對了味兒。
此后對麻辣香鍋只敢遠觀,再也不敢近玩。一心投靠它的近親麻辣燙,而且是改良型的——事先拜托師傅只放一半鹽,那些光看就抽筋的各色調味料全省了,只澆上兩勺薄麻醬。名為麻辣燙,卻是不麻也不辣的變種。熱乎乎的變種麻辣燙是寒冬莫大的享受,飽足的遠遠不止腸胃。
說到食堂,北大究竟有多少食堂?較具規模的約略有十家,有學一、學五、勺園、家園、農園、藝園、燕南園、暢春園等。北大校園多的是傳統園林,食堂也就跟著叫“園”。名為“園”,其實少有平房建筑,少則兩層,高則四樓。食堂里再行分割出許多小單位,真想獵奇,一天三餐在不同食堂,或者就是同一食堂的不同單位覓食,至少可以維持半個月口味不重復。前任室友在美國做了一年交換生回國,等不及返家探親,厚重的行李箱往床底下一塞,就匆忙到食堂打牙祭去了。
食堂是她鄉愁的寄托,得進過食堂,安慰腸胃,這才算是把思鄉病安撫得穩穩妥妥。
占去半條街的康博思,旗下有專賣面條的一家,賣水餃、蒸餃、餛飩等中式面點的又一家;還有西餐與快餐,又分作兩家。康博思的面條是很多人喜歡的那種“便宜又大碗”,小碗的只要四塊錢,大碗的也不過五塊錢。像我這種不讓須眉的女性,一碗小的就足夠填飽肚子了。一般男生叫個大碗,吃個碗底朝天,撐到下一頓應該不成問題。
我最中意的是康博思的刀削txpZAkwWT0RVNuHpe8mbAQ==面,面挺有嚼勁兒,非常對味兒;只是上面的“鹵”有點古怪。這個怪當然是對我說的,當地人可覺得天經地義呀。一整顆黃豆加上五花肉丁、酸菜、木耳鹵得濃稠。墨黑的鹵味道的確不壞,只是我常邊吃邊想,如果不到這地方來,本人的大腦是絕對沒辦法把這些食材兜在一塊的。

不光食材充滿創意,連帶作料也是。一碗面到手,有的學生走到調味臺前,抄起醋瓶就往碗里灌。那醋遠非溫和的工研醋可比,明明吃醋的是鄰桌,奇濃的酸味越過一桌又一桌撲鼻而來,很不客氣地侵入我眼前那一碗。康博思的餛飩,僅嘗過一次,從此將其打入冷宮。看上去就是怪模怪樣的,厚厚的“水餃”皮里填了粉身碎骨的餡,分不清名姓,泡在大碗湯汁里載浮載沉。當然,我也沒有理由嫌棄,好大一碗只要三塊錢。只是我習慣家鄉的那種臉皮很薄的餛飩,怎么看都覺得康博思的是冒牌貨,而且山寨得活像暴發戶。
話說有一天在圖書館游逛過久,被架上的好書迷了心眼,馱了一背包的書出館,這才發現飯桶終究是飯桶,形而上的快樂抵擋不住形而下的饑餓。餓得發慌的眼睛一看,天哪!也不過下午四點,食堂一般得等到下午五點才開。
幸好康博思餃子館開著。
終究不是正餐時間,即使先前嫌棄的山寨餛飩也無,只有餃子。
那就餃子。
我叫了二兩,足足十二個餃子。一邊往嘴里送,一邊好奇地瞪著盤子看。這里的水餃真怪,裝盤了還繼續泡水,果然是“水”餃。告示寫的是“豬肉三鮮”餡,我吃在嘴里,不識滋味,真不知吃的是什么,而且十二個水餃下肚后仍然覺得空空如也。一離開食堂,立刻跑到附近的主食廚房買玉米填補。
有一回剛吃飽回宿舍,在走廊遇見住在對門的師姐(當然是輩分,論她的年紀,可以當我的女兒啦),一聽我去康博思吃面,而且不是偶爾為之,毫不掩飾一臉鄙夷:“那里的面是機器做的!”她心目中的理想面條是家園食堂現場制作的手工拉面,吃起來滋味大不同。我聽得張口結舌,說道真不知有這地方。后來循著指示找去,果然看見師傅張開兩手甩弄長長的面團,真是誘人!點了一碗酸菜牛肉面,急急嘗了一口。
哦!實在……不怎么樣!
典型的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莊子哲學教人“無待”,實是良有以也。反過來說,如果不曾設定太多條條框框,意外邂逅的驚喜可能是出奇地大。
學子的胃口通常特別好,一是年輕,腸胃消化快速;二是因為讀書有時苦悶,只好借著吃食宣泄一番。除了食堂、小白屋,還有超市、迷你小店,當然,各色小攤即便在校園還是存在的。冰糖葫蘆穿著絢麗的紅衣裳,一只腳插進稻稈迎風四顧,我走過的時候總喜歡瞥一眼,心里浮起兒時廟會才能見到的熱鬧景象。各色賣藝人,冰糖葫蘆、糖人、糖蔥、捏面人、棉花糖……那時節多半買不起,只能眼巴巴看著。然而光是旁觀也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幸福。
有些幸福的感覺最好保留在記憶深處,不必期待在現實中重溫,那么每一次想起都會是最美好的滋味。
這樣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