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格爾城堡(又譯為愛蓋爾城堡)坐落于匈牙利赫維什州的山谷,其附近有馬特勞和比克兩座高山,匈牙利第一與第三高的山峰就分別位于這兩座山上。在11世紀最初的10年里,匈牙利王國首位國王圣伊什特萬宣布在此建立主教區。當地主教除了宗教上,還有軍事上的職責。在歷任埃格爾主教的主持下,這里建起了包括城堡在內的一系列建筑。
1552年的埃格爾城堡保衛戰,成為匈牙利民族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相關的紀念活動與文藝創作在幾百年間從未中斷過。即使是詩人裴多菲也曾直言自己的心無法抗拒其魅力,他一定要去一趟埃格爾。作家伽爾東尼·蓋扎于20世紀初出版的以此為題材的歷史小說《愛蓋爾之星》成為匈牙利文學的經典之作,是匈牙利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
自圣伊什特萬于11世紀初加冕為國王,并宣布將國家獻給圣母瑪利亞后,匈牙利歷任國王基本都自視為信仰的捍衛者。在當時,匈牙利是所有歐洲天主教國家里地處最東端的一個,時刻都得承受可能的威脅,來自東方和南方的大部分進攻都會經過匈牙利。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匈牙利國內修建或者擴建起了系統的防御工事,名為“邊防城堡”,用以抵御奧斯曼人,而埃格爾城堡就屬此類。
16世紀時,匈牙利王國在事實上被分割為3個部分,中部和南部被奧斯曼帝國占領,北部和西部被哈布斯堡家族占領,東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被紹波堯伊家族占領。這個局面是奧斯曼帝國的數次進攻使得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戰死,沒有合法子嗣可以繼承王位等原因導致的。
到了16世紀50年代,特蘭西瓦尼亞方面和哈布斯堡家族意圖和解,希望擊退奧斯曼人并將匈牙利王國重新統一起來。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派遣7000名雇傭軍前去接管特蘭西瓦尼亞。于是,匈牙利的東部地區短暫地和北部、西部地區共同尊哈布斯堡家族為王室。奧斯曼蘇丹自然不愿看到這種局面的發生,試圖用武力切斷特蘭西瓦尼亞與哈布斯堡家族治下領土之間的聯系,而擋在這條路上的有兩座重要城堡:位于三方勢力交界處的索爾諾克與埃格爾。前者不僅是通往埃格爾的門戶,而且對于控制蒂薩河(多瑙河的重要支流)相當重要。而一旦占領后者,還能以此為基點,進攻北部費爾維迪克地區防御較弱且富饒的礦業城鎮。
兵臨城下
1552年,奧斯曼蘇丹蘇萊曼一世派遣一支軍隊從伊斯坦布爾出發,由卡拉·艾哈邁德總指揮官率領。另一支規模較小的軍隊則從布達出發,由哈迪米·阿里率領。兩軍在8月24日會師索爾諾克,僅用一周半的時間就攻下了索爾諾克城堡。因此,哈迪米·阿里向其他指揮官建議道:“現在,就讓我們去埃格爾吧,迅速征服了那里之后,我們就可以把帝國的邊界一直延伸到喀爾巴阡山脈了?!?/p>
奧斯曼軍隊在進軍之前,總指揮官寫了一封信令人送到埃格爾,內容大致為守軍只要即刻投降,就可以保有過去所擁有的自由和財產,如果不這么做,不僅得面臨大軍壓境,而且還會失去一切。收信人是由埃格爾主教任命的城堡總指揮官多博·伊什特萬。
多博在同年6月通過間諜提前得知了奧斯曼軍的動向和規模。他知道,僅憑400名常備守軍是一定守不住城堡的,必須請求援助。當時的埃格爾城堡分為內堡和外堡,工事高度平均為9米至15米,實在無法與索爾諾克等一系列已經被攻陷的大型城堡相提并論。若是沒有援軍,城堡肯定會失守。
可希望過于渺小。首先,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正忙于第二次施馬爾卡爾登戰爭(神圣羅馬帝國部分諸侯組成的施馬爾卡爾登同盟與查理五世發生的戰爭),無暇幫助自己的弟弟斐迪南國王在匈牙利的戰事。其次,盡管哈布斯堡王室曾多次試圖向埃格爾提供援助,但大多數援軍都因為組織工作不力、后勤保障不足未能抵達,有些部隊甚至直接停留在半路上不來。
總共約1400名援軍在戰爭開始前及時到達,算上城堡內的常備軍和后勤人員,人數總共有2000上下。雖然奧斯曼軍隊的具體人數頗有爭議,有20萬、15萬、7萬等推論,但最少也達到了4萬人。也就是說,守軍得面對至少20倍于自己的敵人。而1552年9月9日,奧斯曼大軍到了。
埃格爾之圍
守軍與奧斯曼軍的首次交鋒發生于距埃格爾約11千米的毛克拉里。一支正在偵查的輕騎兵分隊遇上了奧斯曼軍的先頭部隊。輕騎兵中有2人被俘,其他人撤回城堡并向多博報告了奧斯曼軍的位置。多博與守軍共同發誓永不投降,寧可同歸于盡,也不將城堡拱手讓出,并派人再去向王室求援。
9月11日至15日,奧斯曼軍主力接連到達戰場,對城堡進行了首輪火炮攻擊,企圖摧毀給守軍提供視野的塔樓和城內的糧倉。16日至17日,奧斯曼軍包圍城堡,還拉來了100多門火炮,之后進行了大規模炮擊。守軍因為要節省炮彈,所以很少回擊。埃格爾城堡內的后勤人員在每晚都會修補受損的城墻。有一小隊守軍還于半夜襲擊了奧斯曼軍營地,在回城的路上順帶毀壞了幾門火炮。
9月28日至10月3日,奧斯曼軍的指揮官們判斷城墻已經被多輪炮擊削弱到足以發起總攻,隨即下令大軍進攻,與城墻上的守軍廝殺,還趁機占領了足以威脅內堡的碉堡。多博不得不讓火炮齊射,炸毀被占碉堡。
10月4日,城堡大教堂圣器室內儲存的火藥因未知原因突然爆炸,不僅摧毀了數座火藥廠,還對鄰近的城墻造成了巨大破壞,震撼整個城堡。軍民頓時驚慌失措,多博急忙前去安撫好眾人。奧斯曼軍認為爆炸事件對進攻極其有利,于是進行了為期8天的火炮猛攻及常規圍攻。奧斯曼軍幾乎用盡了當時所有的攻城手段,但都被守軍一一化解:奧斯曼軍爬上城墻,守軍就灑出熱油、熱水和融化了的瀝青;奧斯曼軍試圖用大量木材填滿壕溝,守軍就用燃燒的稻草捆和木桶來焚燒;奧斯曼軍把巨炮拉到護城溝邊,守軍就將裝滿易燃物的燃燒桶推過去。不過,城堡在這期間的情況令守軍越來越絕望,大部分城防工事被炸得不堪入目,一些軍民生病、過度勞累、受傷甚至死亡,期待許久的援軍依舊沒有到來。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守軍照樣沒有閱讀就燒毀了奧斯曼軍寄來的又一封勸降信,還在城墻上架起一口黑棺材作為回應,以此表示就算葬身于埃格爾城堡的廢墟下,也決不投降。
10月12日至17日,奧斯曼軍總指揮下令再次發起總攻。大軍隨著軍號聲和槍炮聲沖殺上來,但守軍擊退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這時候就連埃格爾的最后一批后備力量都沖上了城墻,同時代的一名編年史學家記載道:“婦女們也舉著石頭、熱水和瀝青沖向城墻,給敵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接連的戰斗使奧斯曼軍損失嚴重,軍心渙散,他們花了將近3天時間清理戰場,然后離開了。
將近40天的戰爭結束了。在付出了死傷超過500人的慘重代價后,埃格爾城堡保住了。這是自1456年貝爾格萊德大捷(奧斯曼帝國圍攻當時屬于匈牙利王國的貝爾格萊德,被匈牙利王國擊退)以來匈牙利人首次取得如此矚目的勝利,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多博被整個歐洲譽為“基督教的大力神”。
埃格爾城堡在后來經歷過反復的破壞和重建,還因為哈布斯堡家族擔心它在匈牙利人的獨立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被破壞,其程度比起1552年的圍城戰帶來的破壞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好在1862年,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伊波伊·阿諾爾德開始了對埃格爾城堡的修復與考古工作。2014年,埃格爾城堡被匈牙利政府認定為國家紀念碑。久經戰火洗禮的它如今依然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責編:李玉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