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邊檢總站通化邊境管理支隊麻線邊境派出所教導員王鐵映,先后獲評第八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第二屆十大國門衛士提名獎、吉林省勞動模范、吉林省道德模范、吉林省十大法治人物等殊榮。2024年4月,受邀參加了共青團中央衛國戍邊青春故事宣講活動,并作為公安系統唯一代表出演團中央衛國戍邊微電影,榮立個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2024年8月,受聘吉林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衛國戍邊”項目青年思政導師。
打造“富邊樣板”,蹚出從“一人幫”到“全鄉扶”的振興新路
吉林省集安市下活龍村地偏人稀、交通不便,1272公頃的轄區面積,農耕土地僅有7公頃,人均年收入不足萬元,物質和精神文化極度匱乏。2019年,王鐵映聽說通化師院鄉村振興學院要在村里建立鄉里農創園,他敏銳地發覺這是一個助民致富的良機,于是主動找到負責人姜贏鑫提出想法,發展民宿經濟,讓村民參與旅游經營和手工制作,既能提升家庭收入,又為旅游產業提供人工服務,與鄉村振興愿景一致。王鐵映與村書記研究利用閑置民房改建民宿的可行性,逐戶論證,得到13戶支持。經與學院多次爭取,籌得300余萬元,建起民宿25間,戶年收入同比增長110%。2021年,下活龍村被授ve6YamJKjukhQljrgwt3C2PI95PWTRIioMWwVW+f2pY=予省鄉村振興實踐教育基地。
2022年,他與村領導班子合辦“小鐵夜校”,組織養殖大戶、致富能手、農科人員傳授種植養殖知識,還建立了法律咨詢室,邀請公益律師線上、線下為村民免費提供法律援助,填補鄉村振興法務服務的空白。曾經邊境線上的“草根村”一躍變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村”,18名外出務工的青年陸續返鄉創業開辦3個家庭餐館,邊境村煥發新活力。
擦亮“固邊名片”,擎起從“一人守”到“全線防”的平安招牌
2020年6月,在王鐵映的提議下,一支由村干部、民兵、企業主共15人組成的全省首家“義警工作站”掛牌成立。為增強歸屬感、榮譽感,他為義警配發服裝標識,并自主進行設計。身著制服、戴上標識的義警工作熱情持續高漲,邊境踏查、治安巡防、信息采集、線索提供、普法宣傳、糾紛調解……民警、義警、輔警和護邊員隊伍,筑起群防群控“天然屏障”。“義警工作站”模式被省委改革辦以簡報形式刊發,在通化地區大力推廣。下活龍村“平安邊境村”試點建設被列入黨委政府規劃,并作為集安市獲評首批全國平安邊境模范縣市(鄉鎮)實地考評工作項目。
如今,集安市每個邊境村都有“義警工作站”,他們擔起“信息員”“情報員”“調解員”等職責,與廣大駐村民警一道沿鴨綠江畔,用腳步丈量邊境,在東北邊陲筑起“鋼鐵長堤”。
樹立“興邊標桿”,繪就從“一人暖”到“全家福”的壯美畫卷
2023年9月,王鐵映結合實際情況,建立了“麻線幫幫團”公益組織,聯合駐村工作隊,充分整合義警、律師、心理咨詢師和農電、民政、司法、企業等各行業志愿者,向群眾提供公益服務。同時,搭建“麻團鋪子”,以積分(麻團)兌換機制給予志愿者相應的物質獎勵。“麻線幫幫團”的成立,吸引了更多有志之士從事公益活動,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供更多途徑。
2024 年 7 月 ,集安市罕見大暴雨突破歷史極值,麻線鄉紅星村三組出現汛情,當地河床迅速與路面平齊,多處農田被水淹沒,且部分民房進水嚴重。得此情況,王鐵映迅速帶領民警第一時間在紅星村的主要道路拉起警戒線,并派出警力營救被困群眾5人,同時聯合“麻線幫幫團”成員逐戶排查轉移被困群眾50余人。這些年,王鐵映還先后建立了“鄉村愛心幫扶金”“弱勢群體檔案”等項目,協調促成義務體檢、送醫送藥等暖心服務,個人累計捐款3萬余元,被轄區群眾親切地稱為百姓“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