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地形地貌屬于山區到平原的過渡地帶,河流縱橫、湖泊眾多,是人類棲息的最佳地域之一。毛李鎮荊家城遺址(大溪文化)、五里鋪鎮馬家垸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后港鎮城河城址(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等遺存表明,公元前45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而這些原始部落和城池中的先民以種植水稻和狩獵為生。
1987年10月,在荊沙鐵路建設工程中,考古發掘的沙洋縣十里鋪鎮大型楚墓“包山大冢”和1994年搶救性發掘的郭家崗“戰國女尸”墓葬,都在隨葬品中發現了稻谷。由此可見,水稻是“魚米之鄉”沙洋人民世世代代的傳統食物。
沙洋民歌是歷代農民在田間生產勞作時所唱的歌,主要用以調劑精神、緩解疲勞、提高生產效率。比如春季栽秧歌,栽秧歌是田歌中的一種,主要用于栽秧季節(農歷四月間),具體來說它就是水田歌,如“花鬧葉”就是栽秧歌中的主要唱腔之一,歌曲優美動聽、催人奮進,由一人領、眾人和,一問一答或一唱一解。
又如夏季打麥歌和車水歌,打麥歌是5月中旬收小麥時唱的歌。踏車、車水是邊打鼓邊唱的歌,用以消除疲勞、提高工效。秋季扯草歌最為盛行,扯草歌主要是在秧苗返青后,用扯草耙子在田里邊扯草邊唱歌的曲目,其曲調高昂、悠揚婉轉,分為大揚歌和小揚歌。小揚歌主要是邊扯草邊唱歌,以猜樹謎、猜地名為主,一人問一人答或一人問眾人答;大揚歌一般是四人左右,一人領叫,二人和叫,以嘔聲為主。一聲(叫聲)二聲(接聲)三聲(大音)四聲(長聲),有高有低,一般是上午喊,體現東道主家的恢弘陣勢。晚上還可以在東道主屋里席間邊吃邊喊,用一些恭賀的話語來慶賀一番,喊一曲大家喝一杯酒,十杯酒喝完,宴席結束。
冬季打硪歌也稱打硪號子,主要是打硪夯土時唱的,一般是打堰堤、修水渠或打田埂時喊的一種調子,由一人領、大家和。叫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勁均勻、起落一致。這里分扁硪(四方形,一尺二見方,厚五寸,一般由六人操作)和石磙硪(由石磙豎起來,扎成硪,一般由十二人抬上抬下),號子在荊門一帶有十余種,主要有“快號子”“慢號子”“一字硪”“雙號子”等,其節奏性強,歌詞廣泛,有唱古書、古戲的,也有見景生情隨意編唱的。
(來源:荊門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