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修訂的高中與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頒布,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正式邁入核心素養時代。各地都在新課標的引領下進行課堂教學的變革,然而在高位素質教育思想與具體的教育實踐之間,缺少一個行為改變和激勵策略的連接橋梁。文章試圖通過“記憶聯想、運動體驗、技能轉化、素養提升”的路徑來探討核心素養落地于體育課堂的實施策略,旨在為體育課堂教學行為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聯想—體驗—轉化—提升;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10-0019-04
自2017年《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頒布,到2022年《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印發,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正式邁入核心素養時代,立足于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新課標對體育課程的整體要求是“保證基礎—重視多樣—關注融合—強調運用”[1],即面對全體學生,通過大單元整體性的教學設計,以技術教授為載體,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真實、復雜的運動體驗,幫助學生歷經運動能力和素養形成的過程。
一、新課標踐行難點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各級教研、培訓部門都開展了相應的專題解讀、培訓、觀摩活動,大部分體育教師對于核心素養的內容與要求有著一定的理解。但是,從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發展的具體實現路徑、滲透程度來觀察體育課堂,還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一是教師學科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過分強調學科外在的邏輯體系,注重課堂流程、內容進度的完成程度、表面上的整齊有序,忽略學生的經驗和個體發展需要。二是教學目標窄化,僅僅把學生動作技術的掌握程度作為教學目標,強調學生動作技術的標準化程度,把體育課上成了訓練課,忽視了技術學習與技能習得、健康意識培養之間的契合聯結。三LHPNv3HPXifaMNrTK0kGUQ==是教學過程設計的結構化程度不夠,具體表現在不能很好地將問題設計、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安排、情境練習的選擇和個體知識建構、能力發展的激發進行邏輯關聯,從而導致課堂的每個部分細碎孤立。
二、難點突破的應用路徑
(一)聯想:經驗與技術的相互轉化
在漢語詞典中,聯想的基本涵義是由于某人或某種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在萬事萬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在聯系中才能生長,才會產生新的知識[2],技術在聯系中才能拓展,才會不斷強化與運用。要通過幫助學生建立適宜的聯想,讓知識和技術生動起來,聯結起來。
1.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技術基礎
記憶的主要功能是喚起過去所有與當下相似的感知,使我們回憶起這些感知前后發生的事情,從而為我們作出最有用的決定提供建議。任何年齡階段的學生在進入體育課堂前,并非一張白紙、一塊白板,都帶著他們成長過程中對走、跑、跳、投、各類運動項目的記憶、認知和經驗。學生在認識或者學習新事物時也不是孤立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思路進行學習,這些思路的形成則是跟他們以往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技術基礎密切相關。因此,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技術基礎應該是體育教學活動的起點,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通過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聯想、調動、喚醒、改造已有的經驗,使之既輔助當下的教學,又使經驗進入新的結構并得到進一步提升。喚醒、激活可謂之聯想的過程,經驗融入后技術水平的提升可謂之結構化過程。
表1、表2兩個案例,無論是單個步伐的學習還是組合操化動作的學習,教師都不急于將動作進行教授,而是先幫助學生將學習的內容與個體經驗進行聯想與調動,聽動作名稱、看難易程度不同的5組示范動作,學生在聽到名稱或者建立起動作的基本印象后會“聯想”自己在生活經驗中與之相關的技術動作和基礎,并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通過一定的思維模式和練習方法將經驗和技術進行建構加工使之與新動作進行整合和結構化,這樣就將新動作的學習轉化為與學生個體有關聯的、能夠思考和操作的內容。這樣經過內化之后的輸出和學習將會更有針對性和效率,也更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在健美操、啦啦操等操化項目的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不是學生對組合套路的記憶程度,而是學生對操化動作發力順序、動作力度、定位控制的掌握以及創編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將基本手位、步伐融入到難度不同的小組合之中,并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基礎水平和興趣自行選擇想要學習的組合,這樣既能滿足不同基礎水平學生的目標達成,也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建立整體的技術關聯
在體育課堂中,技術是教學的核心內容與手段,但教師們習慣于將一項完整的動作技術割裂開來零散地進行教授,導致很多學生會單個技術,卻不會一項運動技能。每個運動項目的動作技術不是零散的、碎片式的、雜亂無章的,而應該是有邏輯、有結構、有體系的。如田徑項目中,跳遠的完整技術由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環節構成;短跑的完整技術由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終點沖刺跑四個環節構成;籃球運動由運球、傳球、投籃等基本技術組成,這些技術既區別于其他技術,有其獨立性,又存在于完整運動中,與其他技術環節構成密切的關聯。因此,需要將此項運動所涉及的技術動作按照其相互作用、相互關聯、有層次性地組合起來,讓技術由零碎變系統,除了項目單元的整體學習設計,也包含每節課相聯系技術動作的組合練習,使學生從分解到整體對運動項目有完整的、結構化的認識和體驗,并能進行正遷移學習。過分注重分解練習,把一個并不復雜的動作分解的過細、過碎,且用較多的時間進行分解練習,不能適時過渡到完整練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動作學習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表2“傳接球”技術學習的目的,除了此單個技術的正確掌握之外,還應該讓學生建立起傳接球技術與運球、與投籃、與跑位等活動之間的邏輯聯系,知道此項技術在完整的籃球運動過程中存在的意義,因此可增加與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組合動作練習。
(二)體驗: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機制
體驗就是學生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主動參與,獲得對動作技術與經驗的理性認識和積極情感。體驗是聯想的具體實施和親身實踐,這種實踐所獲得的情緒、動作、認知經驗會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體育課程的性質決定了與其他學科最本質的區別在于,體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的課程[3]。學生只有通過主動的身體活動去體驗感知動作技術的手腳協調、發力位置、順序、制動、角度等,并在多次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過程中,不斷加強身體肌肉的力傳遞、強化運動時動力系統的運作方式,使技術動作各環節間的不協調與干擾消失,動作的準確性、穩定性、連貫性、整體性加強形成動作自動化。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根據練習內容與達成目標對活動方式進行精心的設計以保證學生的活動、體驗時間,提高動作學習與發展的科學有效性(表3)。
(三)轉化:技術與技能、經驗化的相互促進與轉化
素養是個體在與各種真實情境持續的社會性互動中,不斷解決問題和創生意義的過程中形成的,中間的重要載體就是情境素材。在體育課中,技術的習得并不等于技能的習得,技術的習得也并不等于學生健康觀的形成,只有在真實的競賽情境中運用這些技術,學生才能感知完整運動項目中各技術之間存在的運動性邏輯關系,才能理解空間、場景、人物、動作、技術、戰術的整體融合,才能幫助學生掌握此項目的運動技能;只有將孤立的技術習得放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常生活的真實問題與情境之中,才能幫助學生避免各種生活中遇到的不必要的身體損傷。而轉化解決的正是知識、技術向學生個體經驗化正向遷移的問題,是體驗之后的內化和提升,是知識與技術活化的標志,也是學生學習成果的體現(表4)。
運動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無論是技術的學習還是體能的練習,除了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提升體能,還需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人體運動模式,更安全便利的服務于生活當中。因此,在技術轉化成技能習得階段,當學生還不具備參與真實項目競賽的個人能力時,教師設置的競賽活動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對規則進行改造,以增加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情境性練習、鞏固以及運用,幫助其建立技術到技能掌握的連接刺激。在技術遷移使用階段,教師可鏈接日常生活的情境,建立起動作與物品、模擬危險情境的神經、肌肉刺激,形成動力定型,從而達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四)提升:行為與品德的相互成就
1.體能練習原理、方式、健康知識的適時滲透
即使充足的體育活動可以滿足學生的計劃目標,也不能止步于前,若學生僅僅參與體育活動而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支持,就不會形成持久的價值觀和行為。因此,向學生傳遞動作練習的價值、知識原理,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和鍛煉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和練習,逐步形成學生終身鍛煉習慣(表5)。
2.貫穿始終的活動價值導向
價值與評價不是教學的某個獨立的學習階段,卻縈繞在各個環節的活動中。如在游戲活動、練習過程中學生互幫互助的細節體現,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贊美、鼓勵;在見習生安排、課后器材的回收等課堂環節中有明確的要求,幫助學生建立規范等;學生“參與”技能形成的過程,主動學習過程,與同伴的交流、溝通、合作,競賽活動,這些過程本身就是學生體驗社會性情緒、情感,進行積極正向社會化的重要活動。如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能力,包容隊友的失誤;比賽中全力以赴,是一種責任;尊重對手,學會贏,也學會輸;學會去領導,也學會被領導;學會做極致的自己,也學會做團隊的一員。這些,都是學生成長中所需要的。
提升則是在動作技術提高,動作能力發展的基礎之上,去深入探究知識的邏輯根據、思維方法和深層意義。學生思維沒有真正啟動,運動參與的持續力則會后勁不足,核心素養的培養則會停留在表層。
三、結語
“聯想—體驗—轉化—提升”的學習過程,就是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和常識出發,經過建立與新知識、新動作的聯系,激發聯想,在多樣化、真實情境的親身體驗中,新舊知識和動作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讓學生的認知結構重新組織并形成新的認知或者豐富原有的認知結構,最終提升動作學習背后所隱藏的深度思維能力的發展、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的形成。文章所提出的教學策略并未完全拋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只是將這些常用的教學手段“改造升級”,并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幫助教師理解這背后所蘊藏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季瀏.為核心素養而教——《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析[J].中國學校體育,2022(06).
[2]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22.
[基金項目:廣東省科學規劃2023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一般課題(編號:202315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