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與健康課程大單元教學應圍繞核心素養的三大要素進行設計,本文依照“確立大單元教學的課程目標-梳理課程內容并實施課程計劃-落實課程評價標準-分析實踐結果”的思路,聚焦從“知識本位”到“素養本位”轉型的課程理念,設計并實施蛙泳大單元教學。在運動技能方面,99.2%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蛙泳技術動作,無任何器材輔助完成50m蛙泳的游進;在健康行為方面,學生通過學習蛙泳增強了自信心,學會了應對水下各種突發情況;在體育品德方面,學生通過一學年的學習具備了不畏困難、克服恐懼、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在比賽中尊重對手,擁有正確的勝負觀,為同學加油助威,擁有了較強的團隊意識。
關鍵詞: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小學體育;游泳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10-0065-05
2022年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體育與健康課程應以大單元教學為支點,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進行培養[1]。季瀏提出在大單元教學的基礎上應圍繞核心素養的三大要素開展教學活動,學習目標的設置要基于核心素養、教學內容要針對核心素養、教學情境與方法要利于培養核心素養、學業質量與學習評價要以考評核心素養為目標,每一個環節都不能脫離核心素養,并重視不同要素或環節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形成完整的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形成一個閉環[2]。
一、蛙泳大單元教學對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和價值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旨在從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以及適用范圍等多方面、立體化地看待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將課堂教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3](表1)。
生命安全教育是學校開展的最重要的教育活動之一,游泳課程不僅是教會學生一項運動技能的課程,還是一項教會學生生存技能的課程,水中的自救與急救的知識是學生保障自己生命安全所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知識。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水平二學生應積極參與多種運動項目游戲,感受運動樂趣,學習并練習多種體育項目的知識與技能[2]。
二、圍繞核心素養構建蛙泳大單元教學計劃
(一)單元學習目標設置
體育大單元教學的目的是重點解決每個學生“想學”“學會”“會學”的問題,強調“學是目的”,其他要素都是手段和支持[7]。核心素養屬于頂層設計,課堂教學屬于基層落實,打通頂層設計與基層落實的橋梁是大單元教學[4]。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不斷地從低階向高階發展,這種進階的模式被凝練為“教會、勤練、常賽”[6]。然而決定體育單元“大”還是“小”,需要根據體育項目本身的難易程度、教學思想與課程目標、課程與條件的限制、生師比的限制以及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來考慮[4]。
因此,本文將蛙泳大單元教學設計分為2個中單元教學以及9個小單元教學(表2),遵循任務難度由低到高、情境由簡到難的原則進行36個課時的設置。
(二)“學練評”與“學練賽”相結合,構建進階性體育學習過程
具有進階特征的體育學習過程指學生在不同階段的體育思維能力或者體育素養是螺旋式發展的,其學習過程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在完成某一單元的體育學習后,在下一個單元是否能夠激活已有的運動知識經驗[5]。體育與健康課程不僅“以學生為本”,還應“以學習為中心”,在關注體育學科學習的本質與意義的同時更要關注每個學生在真實運動情境、完整項目、現實任務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結構化體育知識與能力的生成[6]。而運動技能的形成分為泛化、分化、自動化三個階段,教師制定的學習內容和安排應遵循該規律[7]。
依據游泳項目的特征以及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將蛙泳上述9個小單元教學再一次的進行細化,細化到每周。每周對應一個課時,設計每個課時的課程目標以及課程內容(表3)。由于游泳項目本身具有較長的適應性,因此,本大單元教學方案采用“學練評”與“學練賽”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設計。在1~8課時,利用游戲、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快速熟悉水性,突破自身的恐水心理。由于在蛙泳腿與蛙泳手的學習階段,通過以賽代練方式提高學生動作的熟練度較難。因此,本文將9~19、23~33課時設計為練習課,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練習課階段能夠初步完成游進的目標,為后續的相關測評、比賽奠定基礎。月測評的目的在于統計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記錄,便于之后將學生按照不同水平進行分層,運用分層教學實現因材施教。在第22課時,也就是期末的最后一個課時進行年級埋頭蛙泳腿比賽,通過比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選拔班級男女生前三名同學進行接力比賽,通過直播的方式讓全年級的學生為自己班級的同學加油助威,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三、蛙泳大單元教學模塊階段性學業質量標準的設置
體育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分為學生的“學”以及教師的“教”兩個方面。教師“教”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并且“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是體育課程改革長期以來秉持的理念[7]。關于核心素養相關的評價體系尚未完善,“重顯性素養,輕隱性素養”的評價問題也較難得到一個圓滿的解決,但可以在評價的過程中保持科學性與人文性,適當強化學生的自我評價,觀察學生在各種真實運動情境下的行為表現,體育教師才可能獲得“真實性的評價”[8]。
因此,在運動能力方面,本文按照學習目標以及課程內容設計出相應的評估標準(表4),每月月測評按照表4的評估內容進行評價,統計并記錄每位學生各月的評價等級,根據評價結果,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將學生分為兩組:基礎組與提高組。基礎組學生繼續進行蛙泳的學習,教師進行個別輔導,并與家長和班主任溝通學生具體情況,提高組的學生每節課進行增長距離游,鞏固蛙泳動作,使自身的蛙泳技術達到“自動化階段”。
在健康行為方面主要運用觀察法以及視頻比較進行評價。通過每周游泳課的請假人數與個人游泳課請假的次數以及周末假期是否與父母一起進行游泳運動來評價學生是否具有體育鍛煉意識;運用觀察法與訪談法評價學生是否通過游泳建立了自信心;運用觀察法評價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由于剛開始練習游泳的階段是采用單向游進的方式,學生在自己進行游進的過程當中不會受到任何的干擾,但學習進入中期時,能夠自己游進的學生逐漸增多,教師采用循環游進的方法增長距離游,循環游進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水下”問題,例如其他同學制造的水浪水花、自己在游進的過程中嗆水或姿勢不正確等。學生在循環游進的過程中逐漸適應水下的“不確定性”,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在體育品德方面,通過整個學習游泳的過程、月測評以及幾次大型比賽來進行評價。學生通過自評的方式評價自己在蛙泳的學習過程中是否克服了困難,戰勝了恐懼;在比賽中是否尊重對手,是否擁有正確的勝負觀。
四、結合核心素養設計蛙泳大單元計劃實施成果
(一)運動能力
實施該大單元教學設計一學年后發現,在運動能力方面,全年級252名學生中,有250名學生能夠無任何輔助器材完成50m蛙泳,全年級合格率為99%,其中,有240名學生能夠流暢的、無休息的進行50m蛙泳,優秀率為95.2%。通過以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全面落實“學、練、賽、評”一體化,用整體性思維設計課程架構和內容,逐步引導學生在本單元真實的學練情境中有所收獲[9]。
(二)健康行為
由于學校還開設了游泳選修課、游泳長訓班,通過一整年的游泳學習,大部分學生在第二年繼續選擇選修課或者長訓班繼續精進自己的游泳技術或者鍛煉身體,能夠明顯感受到學生的體育意識增加了,選修課的報名人數突破100人。在最后的結業活動中,能夠明顯感覺到學生在進行一學年的游泳學習以后自信心的提升,比賽結束以后與家人進行經驗的分享。在后期練習的過程當中,掌握了適應水下的各種突發情況,例如轉身、變向、嗆水調整呼吸、踩水、滑行休息等“額外技能”。
(三)體育品德
通過一學年的蛙泳學習,學生具備了不畏困難、克服恐懼、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在游泳比賽中遵守規則、尊重對手、公平競爭,并且具有正確的勝負觀,在比賽中為同學加油助威,具有了較強的團隊意識。有部分學生在學會蛙泳之后進行角色轉換,成為“小老師”,幫助后進生克服困難,學生之間互幫互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季瀏.新版義教課標:構建以核心素養為綱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06).
[3]周珂,張伯倫,喬石磊,等.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引領下的大單元教學現實之需、價值定位與實踐進路[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01).
[4]邵偉德,何魯偉,鄒旭鋁,等.核心素養融入體育課堂教學的邏輯與策略——以 2022年版課程標準為視角[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01).
[5]李文,公勝男.為素養而教:體育大單元教學的內涵與架構[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3,37(05).
[6]張慶新,陳雁飛,韓兵,等.“以學習為中心”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價值取向,框架建構與實踐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 2021(02).
[7]屈明,鐘德明.體育大單元教學設計建構的思考與實施[J].中國學校體育,2021,40(10).
[8]劉艷妮,趙犇,熊文.我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論爭及實踐檢視[J].體育學研究,2023(12).
[9]歐陽詩文.體育與健康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策略研究——以籃球教學為例[J].上海教師,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