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西安美術學院、《美術》雜志社聯合主辦的“‘人民性’的時代建構:新中國美術75年學術研討會”于西安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本次研討會作為西安美術學院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階段性會議,分為“人民性的歷史建構與新變”“新中國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表達”“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與新時代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三個單元主題展開研究討論。
研討會包含開幕式、主旨發言和單元主題演講三部分。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四川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黃宗賢,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科研處處長于洋,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楠木,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所長陳明,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潘天壽紀念館館長陳永怡,湖北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陳晶,魯迅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遼寧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林,四川美術學院原實驗藝術學院總支書記、副院長鄭川,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中華藝術宮副館長馬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書記、副主任郭秋惠,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王江鵬,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林鋒,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魏祥奇,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處主管鄭石如,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副研究員丁瀾翔,以及主辦單位人員:《美術》雜志社社長冀鵬程、編輯部主任吳端濤、學術交流部主任楊燦偉、責任編輯靳浩,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朱盡暉,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屈健、學科建設辦主任周仲銘、科研創作處處長劉晨晨、教務處處長郭繼鋒、研究生處處長周靚、美術史論系黨總支書記周園、系主任唐中磊、講師劉尚才等學術機構專家、學科帶頭人及青年學者分組進行了相關議題匯報與研討。屈健主持研討會開幕式,朱盡暉、尚輝、冀鵬程分別致辭。唐中磊主持主旨發言,尚輝、黃宗賢、于洋、張楠木分別作主旨發言,從民族審美話語、共同體意識、圖像表達、歷史話語考察等視角出發,對新中國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進行了探討。周園作會議閉幕總結致辭。
朱盡暉表示:“‘人民性’是現當代美術研究中的一個永恒話題,西安美術學院作為一所具有鮮明紅色基因的高等美術院校,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研究都非常注重‘人民性’”?!啊嗣裥浴臅r代建構:新中國美術75年”正是基于西安美術學院75年辦學經驗,在紅色基因和“以人民為中心”研究導向上積淀產生和孵化的項目,是學科話語權體系化和交叉學科不斷融合的結果。希望與會學者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將這一重大課題研究放置在國家高度層面,并在世界范圍內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尚輝以《“人民性”建構了面向生活的民族審美話語》為題,梳理了西方藝術史上的農民形象以及大眾化藝術,闡述了以“人民性”為靈魂的中國式現代美術對民族藝術的尊重以及在文明互鑒中對外來藝術的創新性轉換。
黃宗賢以《共同體意識中的人民形象》為題,探討了西部高原于形塑新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人民性藝術的重要空間作用,從新中國美術中高原圖景的再造,探討高原敘事的話語變奏,結合現實的與想象的遠方對當下民族美術題材進行反思。
于洋以《新時代美術創作的人民性與圖像表達》為題,梳理了家國社會語境下新時代美術現象與作品,闡述了新時代美術新象及對其發展規律的思考。
張楠木以《“藝術人民性”話語的歷史考察》為題,以知識考古的方式對理論進行學術史考察,從“人民性”的概念及其質的規定、發展歷程,探討了“藝術的人民性”的理論生成和話語重構。
第一單元·人民性的歷史建構與新變。由郭秋惠主持,陳明評議。陳永怡、鄭川、王江鵬、鄭石如分別以《美術創作中“人民性”敘事的詩性傳統》《“參與”或“介入”:“人民性”話語的時代新變》《延安時期“藝術人民性”話語的理論構建及實踐路徑》《民主的現場:人民權力的興起與延安美術表現》為題作主題演講,圍繞“人民性”及其實踐路徑做了深入論析。陳明對第一單元的發言作評議總結,指出陳永怡談到“人民性”詩性的表達,實際就是談人民性在創作上面的表現如何表達。鄭川談到了“人民性”在當代社區藝術上的體現和他的實踐路徑,王江鵬談到延安時期文藝座談會的理論建構與他的實踐路徑,鄭石如談的是人民性如何體現于人民權力當中,民主制度如何實現和在美術當中如何表達。
第二單元·新中國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表達。由李林主持,黃宗賢作評議總結。陳晶、陳明、郭秋惠、丁瀾翔、林鋒、靳浩分別以《集體的觀看——“二萬三千里”國畫寫生中的三峽圖像》《新中國繪畫中的“人民性”特征》《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形象設計的“人民性”》《旅行·科考·攝影——1950年代的荒野風景與自然觀》《廣州美術學院主題性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的話語根基》《新時期美術期刊視域下的“人民性”——以〈美術〉雜志為中心》為題作主題演講。黃宗賢作兩方面的總結:一、“人民性”藝術研究必須要推進、要深化,而這有賴于新材料的發掘、新方法的采用、新路徑的探討,以及新視野的拓展。二、必須提升理論創構、話語創新的能力?!叭嗣裥浴彼囆g討論研究只有更加深化對概念、對范疇、對話語表述方式進一步的探討,才能實現人民性藝術的理論與話語體系的創新與建構。
第三單元·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與新時代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由楊燦偉主持,于洋作評議總結。馬琳、魏祥奇、李林、吳端濤、劉尚才分別以《新時代美術創作與策展中的人民性》《在場與缺席:主題性美術創作中的人民形象》《新時代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探討》《為時代抒寫,為人民高歌——新時代插圖創作的機遇與挑戰》《兩個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與中國當代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話語建構》為題作主題演講。
于洋作評議認為,馬琳從策展角度出發,提出了素人策展和社區美術館流動館長制等新概念,為“人民性”的詮釋提供了新的視角。魏祥奇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強調了文化政治意味,提出了對“人民性”的新理解和解讀。李林提出了動態反饋機制的概念,為理解“人民性”提供了新的學術視角。吳瑞濤從插圖藝術的角度,探討了如何通過大眾閱讀來解讀“人民性”。劉尚才通過比較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藝座談會講話,闡述了“人民性”語境的變化和發展。五位發言展現了“人民性”概念的多面性。
尚輝作大會評議表示,本次論壇有效且深入地探討了“人民性”的來源、時代建構及定義問題。論壇對各個時期的美術作品中的“人民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展現了“人民性”在不同時代的建構和變化。中國式的人文主義以“人民性”為內涵,在中國現代美術中尤為獨特和重要。
(西安美術學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