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初讀三國,看的是《三國演義》連環畫。
后來能讀字書了,就讀《三國演義》,讀罷回頭一想,覺得連環畫頗有意思:畢竟小說是字,得想象;連環畫卻許多人物的形象,腦海中定了型。關羽則戴冠有瓔,青龍偃月刀;曹操則大胡子,時常挺胸凸肚;張飛必帶頭巾,戰馬超時摘了;張郃與趙云的頭盔相似,馬超戴了獅子盔,諸葛亮羽扇綸巾,徐晃戴黑巾,劉備前期戴巾,后期戴冠。人物也褒貶分明,比如我至今記得韓遂與馬超內亂時,韓遂被斬一臂,畫面角落里畏縮著;馬超舞劍大戰,威風凜凜。英雄與非英雄,高下立判。
再一想,連環畫篇目也不按《三國演義》回目,卻多是短句,還愛用地名:《戰長沙》《甘露寺》《白馬坡》《五丈原》《鐵籠山》。我是后來看了京劇,才覺出這是京劇風格,《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合起來就是著名的《失空斬》嘛。
讀演義的三國,是為一折。蘇軾《東坡志林》里寫,宋朝孩子聽說書,“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蔽倚r候也是如此。
我小學時,電視劇《三國演義》上來了,大合我心意。以至于同期在國內流行的紅白機游戲《霸王的大陸》,我也喜用劉備勢力。189年劉關張并州起兵,想法子到荊州,收了徐庶、魏延、黃忠與諸葛亮,大展宏圖吧!
再年長些,看了一位叫周大荒先生所寫的《反三國演義》,是從徐庶回馬時改寫,以蜀漢為主角寫架空。最后天下也歸漢了,曹植曹彰跑塞外去了,馬超趙云也結親家了,完美。
大概何時覺出異樣的呢?
先是讀《三國演義》,讀多了,覺得曹操雖是奸雄,卻也有有趣處。到曹操死,羅貫中引《鄴中歌》,末尾一句“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真有曹操風范。老三國里也給曹操加了戲,奸雄之外,別具英豪氣象。甚至魯迅先生也在一篇寫魏晉風度與酒關系的文章里,寫他佩服曹操。
終于到能讀《三國志》了,一讀之下,未免大驚:
——原來漢末天下十三州,曹魏一度九州半,東吳兩州半,蜀漢只益州。
——原來曹操在《三國志》里,還真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原來演義里趙云長坂坡斬的五十多名將、諸葛亮借東風燒藤甲草船借箭,都是小說虛構的!
這是又一變。撇了小說讀史,便覺三國實是曹魏為主角,蜀漢擱到歷史長河里,實只割據一方而已。
我猜許多翻案三國的愛好者,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有種“讀演義時幼小的自己被騙了”之感。
但時光再流逝,讀得再多一點點,感覺又不同。
比如,發現曹操在史書中的評價,除了超世之杰非常之人外,似乎也被說是酷虐變詐。
比如,發現劉備被說是機權干略不如曹操,但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年紀長了,才覺出這八個字有多難。
比如,明白了諸葛亮呼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行君權而國人不疑,比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形象還要高大。
比如,看明白了東吳的起家與勢力構成之后,明白了周瑜魯肅在赤壁之時面對的內外壓力有多大,明白了當時二十多歲的孫權做決定有多難——當然也順便明白了孫權老來做那些破事,動機是什么。
明白了曹操與袁紹事實上的關系后,甚至開始有點佩服袁紹——畢竟他一度雄視天下,真也不是充話費送的,而終于敗亡,其實也跟自身壽命有關——也反過來能理解(雖然不喜歡)曹操的某些行為邏輯。
當然到最后,還是會回到開頭:兜兜轉轉,從喜歡小說里的蜀漢,到了解正史的蜀漢,最后還是難免會喜歡回蜀漢。
民間的口碑,樸素的愿望。人心自有一桿秤。
三國歸晉,蜀漢已亡。司馬家算是得自曹魏,是勝利者。
但陳壽還是小心翼翼地,在《三國志》里稱劉備為先主,說他有漢高劉邦之風,英雄之器。
西晉的張輔,公然提出:大家都說曹操處有中土,是壓倒了劉備,他卻覺得劉備勝出。理由是曹操忌克,安忍無親,所以董昭和賈詡都只能裝傻,荀彧和楊修等都被害死。行兵三十余年,無不親征,功臣謀士,都沒有列土之封,仁愛不加親戚,惠澤不流百姓。
不如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弘而大略。
又夸諸葛亮達治知變,王佐之才,關張都是人杰。如果讓玄德據有中原,那將和周朝比肩?。?/p>
——一句話:曹操贏了,劉備沒贏,但蜀漢品質好啊……
選自“張佳瑋寫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