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形容驕傲自大的成語卻源于誤解,起因是漢武帝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派遣使者到達今云南的滇國。期間,滇王問漢使:“漢與我誰大?”后來漢使途經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同樣問題。《史記》解釋道,這是因為道路不同,他們不知道漢的廣大。

神秘的古國
夜郎國被中原政權記述的歷史,大致起于戰國時期楚襄王討伐夜郎時,終于東漢永初元年(107年)夜郎蠻夷舉土內屬。其中最活躍的時期是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派唐蒙出使夜郎,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漢平定南越,便在南夷設立牂牁郡。
夜郎侯最初依附南越,至南越被誅滅,夜郎便遣使入朝,漢武帝便封夜郎侯為夜郎王,歷史記載漢武帝賜夜郎王金印。 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夜郎王興與句町、漏臥等族爭斗,被漢朝牂牁太守陳立所殺,夜郎余部便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失敗后從牂牁郡遷徙至中南半島,史稱“夜郎南遷”。
歷史上對夜郎古國的記載極少,但分量很重。夜郎立國于什么時候,尚不清楚,但至少在戰國中期就已經存在了。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在夜郎設立了犍為郡,并發巴蜀士卒修治從僰道至牂牁江的通道。夜郎從此與中原地區開始了較為頻繁的往來。漢使唐蒙在向漢武帝上書中稱“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萬”,加上年代久遠,給夜郎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究竟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國在什么地方?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人們一度給出了各種答案并爭論不休。
畢節赫章有可能是夜郎古國中心
對于夜郎古國究竟在哪這個問題,曾經爆發過激烈的“爭奪戰”,湖南廣西貴州等地紛紛表示夜郎國在自己境內。這場爭奪戰中,貴州畢節的赫章縣具有一定優勢。
赫章人認為,夜郎古國的都邑就在該縣的可樂民族鄉,這份自信源于赫赫有名的可樂遺址。自1958年在赫章縣可樂民族鄉發現第一批出土文物以來,考古部門先后進行了多次發掘,引起國家和考古界關注的是2000年的考古發掘。

2000年的秋天,貴州省文物考古所在可樂發掘出墓葬108座,出土文物547件,其中就包括“套頭葬”。這被認為是夜郎民族所獨有的奇特葬俗——銅釜套頭,銅釜或銅銑套腳。這一特殊的葬俗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可樂遺址古墓群也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套頭葬”等重要出土文物陳列收藏在貴州省博物館,是證明夜郎古國都邑是赫章縣的主要證據。
夜郎文化的留存
隨著對可樂遺址的進一步發掘,古夜郎國的神秘面紗也漸漸揭開。精美的青銅器、飾品,以及各類生活用品讓人們對這個遙遠的古國有了一份更真實的認知。
研究可樂遺址可以發現,古夜郎雖然已經消失,但是夜郎國的文化并未消亡,它對貴州的文化影響深遠。
夜郎的許多習俗如祖先崇拜、鬼靈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筑形式等,都一直影響到今天貴州人的生活。如巢居、山處、“干欄”這種居室建筑形式,對彝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的民居建筑特色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圖/貴州省博物館提供 責任編輯/孫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