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時,曾應當時的貴州宣慰使安貴榮的邀請,來到靈博山上的象祠。
這座畢節市黔西市素樸鎮靈博村九龍山主山靈博山上的象祠,因王陽明的《象祠記》而聞名。
靈博山有著“一祠三館,九龍八景”的名景,其中祠就是指的象祠。象祠所紀念的“象”并不是大象,而是古時候舜的弟弟。在民間傳說中,這個弟弟一開始并不善良,嫉妒哥哥的才干,幾次三番地加害哥哥。但最終,舜用善良的行為和廣博的學識感化了弟弟。象感到慚愧,此后從善做人,舜不計前嫌,繼位后仍封他為有庳國國君。

王陽明對此疑惑不已,他問請他做記的宣慰使為何是重新翻修這座象祠而不是拆掉。宣慰使說:大概沒有人知道這座祠廟創建的起源了。從我的父親、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尊敬信奉這座寺廟,誠心祭祀,不敢懈怠荒廢。
王陽明了悟,“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他寫道,象祠廟的建立不是為了象而是為了舜,少年兇暴的象被舜感化,不走邪路,才能在后來任用賢能的人,治理他的封地,給老百姓施與恩澤,所以,他死了以后,才會有人想念他啊。唐朝人拆毀象的祠廟,根據的是象開始時的行為表現。如今人們尊奉、祭祀他,依據的是象最終的行為表現。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王陽明在《象祠記》中表達了自己,君子修身養性,以德感化人的觀念。這篇文章結構巧妙邏輯清晰,原文收藏于故宮博物院,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它的風采。

如今人們又再度將象祠翻新。在陽光的照耀下,黑色的屋瓦顯得莊嚴肅穆,兩層翹起的屋角則為它平添了親民的氣場。通往象祠大殿的石階左右皆種滿了常綠樹木,它們一路茂盛地簇擁著石階,直到象祠大殿的左右兩端。站在象祠之上,似乎還能感受到王陽明先生當年的風采。
(圖/喬啟明 羅大富 責任編輯/孫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