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是苗族先民一段最為凝重的歷史。納雍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再現苗族遷徙的場景,凝聚了苗族的遷徙記憶。
因此,探究“滾山珠”的起源,繞不開苗族先民的遷徙。
傳說,在遠古時期,在大遷徙途中,遍地荊棘攔住了苗族先民的腳步,英勇的苗族青年就用身軀從荊棘叢中滾出一條道路,讓遷徙隊伍順利通過,到達現在居住的地方安家落戶。
為了銘記遷徙途中的艱辛,苗族后裔模仿先輩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佐以蘆笙伴奏,自創了名叫“地龍滾荊”的舞蹈。后來,“地龍滾荊”更名為“滾山珠”,表演的地方也一步步從坡前坎后轉到舞臺,終究一“舞”成名。
“滾山珠”的苗語名稱叫“子羅多”,一般在年節、喜慶、民族節日或農閑時節表演。它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是苗族遷徙舞中技巧性最強、難度最大的一個舞種。表演時,表演者頭戴野雞翎帽,身著繡花服飾,或以頭為足,或以人攀肩,在盛滿水的碗與碗之間,邊吹蘆笙邊表演舞蹈動作。
“滾山珠”的表演特色是:不管動作多么高難,表演者都要手持蘆笙,口吹蘆笙,蘆笙不離口,吹奏不停頓。舞蹈與蘆笙吹奏自始至終協調配合,同時體現“步要輕、轉要圓、踢要直、力要穩、跨要開、體要快、蹬要輕”等多個要領。另外,“滾山珠”還有一些炫技性的高難度表演,諸如旋仰擊鼓、刀叢滾身、倒掛金鉤等。

“滾山珠”最大的藝術特征,在于匯集了奏與舞兩個元素。聲與形的契合,口與手的協調,個體與群體的交融,達成了它的難度,成就了它最耀眼的亮度。
最先把“滾山珠”帶向世界大舞臺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蘆笙舞(滾山珠)代表性傳承人”王景才。10歲那年,王景才到離家5公里的小學讀書,吃住在學校附近的外婆家。三舅黃順強是遠近聞名的蘆笙舞高手,王景才仰慕三舅,便跟著學習。學成回家,王景才當了蘆笙舞老師,弟弟王景全成了他的第一個學生。之后,王景才將一些雜技元素融入蘆笙舞,“滾山珠”表演從此多了搭橋、疊羅漢、雙飛燕、倒栽樁等造型。這樣的變革,使得苗族蘆笙舞積淀了升華的更多能量,為其從再現型的“地龍滾荊”演變為表現型的“滾山珠”奠定了堅實基礎。
20世紀90年代,“滾山珠”曾獲得全國民族舞蹈表演金獎和世界民族民間藝術最高獎——“金山杖”獎。此后多次在國內外參加各種比賽和表演,引起極大轟動。
“滾山珠”這一舞蹈形式,附著了苗家人對自身民族的遷徙記憶,沉淀了這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心理與感情、思念與傳承,蘊涵著苗族人民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的性格,給了人們更多的暗示與審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滾山珠”自20世紀走進北京、走向歐洲之后,就以其豐富的內涵和高難度的技巧,驚艷華夏、享譽世界,成了納雍人民的驕傲。
如今的“滾山珠”,已經成了納雍的一個代表性符號,成了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枝不可或缺的艷麗奇葩。
(作者周春榮,現供職于納雍縣融媒體中心。圖/ 潘中澤 魏運生 責任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