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印發以來,基礎教育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在小學英語教學領域,這一政策的實施意味著教學管理必須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培養。我校英語學科組深入落實“雙減”政策,通過優化管理與創新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升他們的英語綜合素養,推動英語教學高質量發展。
一、優化教學管理
1.科學制訂教學計劃
我校英語組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個體差異,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同時遵循“減負增效”的原則,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確保課堂教學能夠高效開展。以單元整體教學為抓手,挖掘單元主線,確定單元目標,再根據教學內容細化課時目標,確保學生的綜合素養呈階梯式發展。此外,落實分層教學目標,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路徑,從而有效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2.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通過設定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能夠更加自然地習得新知,在模擬的情境中進行英語表達與交流,從而增強語言運用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明確學習要求、合理分配任務、組內探討交流、組間展示反饋,讓組內學生相互幫助、相互啟發,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此外,趣味性和游戲化的教學方法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增強教研活動實效
學校定期組織英語組教師進行集體備課與教學研討,通過深入交流與案例分析,提升教師對“雙減”背景下教學策略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每周隨機聽取一位英語教師的隨堂課,從學生狀態、教師表現和總體評價三方面進行打分,指出問題,給予建議,真正做到將“雙減”與日常課堂教學相融合。
二、打造高效課堂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雙減”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但不意味著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自我放松,教師需要營造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歌曲、游戲等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幫助其復習舊知或引出新知,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對高年級學生來說,角色扮演、問答接龍等活動能夠增加課堂趣味性,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提升英語語用能力
教師可以創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融入更多實踐性環節,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練習英語口語。例如,教學譯林版六年級下冊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如何成為一名好學生”的問題,讓學生結合前幾單元所學,從學習、飲食、交通等方面進行闡述。在此基礎上,教師充當引導者的角色,指導學生在個人品質、體育運動、家務勞動、待人接物等方面進行拓展,激活學生的深度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讓學生明確一名好學生的標準是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使他們在真實場景中更加自信地使用英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實現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3.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是全面提升學生英語素養的有效途徑。傳統的考試評價方式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師應根據“雙減”要求,創新評價方式,建立既能反映學生學習成果,又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教師可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注重學生平時表現、課堂參與度、合作能力的同時,通過項目展示、演講比賽等方式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分級評價也是值得推廣的方法之一,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設置不同難度的任務,并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難度范圍內獲得成就感。此外,評價反饋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教師應及時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指出不足之處并給予鼓勵,幫助學生明確下一階段的學習方向,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打造高效英語課堂。
三、聚焦作業設計
1.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學生個體差異是不可忽視的事實,我校英語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精準實施個性化作業。例如,在學完譯林版五年級下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后,教師安排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閱讀相關主題繪本,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安排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制作思維導圖,梳理單元重點,鞏固基礎知識。
2.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校英語學科組圍繞中國傳統節日開展作業設計,在發展學生英語素養的同時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以“春節”主題作業為例,教師讓低年級學生和父母一起設計“福”字并張貼在門上,配上簡單的英文祝福;中年級學生繪制小報,用英文介紹春節的相關知識;高年級學生通過視頻的方式介紹自己的春節活動,并用英文向大家拜年。學生們在作業中學習英語,感受春節的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引領下,我校英語學科組將繼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策略,不斷提高全體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