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項目由江蘇省教育廳辦公室于2019年組織實施,工作室是以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應用方面成果突出的教師為主體,以信息化教育教學研究與創新應用為核心,以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匯聚優質網絡教學資源、提高全省基礎教育教學質量和信息化水平為目標構建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工作室自運行以來,充分發揮了網絡優勢,縮短了地域差距,把網絡教研、師資培訓、教學資源和個人空間有機融合,促進了互聯網環境下教科研方式的轉變和師生信息素養的提高。本期推出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工作匯報,以期總結優秀成果,推廣成功經驗。
黨建引領,AI賦能教師隊伍建設
為充分發揮名師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及學科育人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近日,江蘇省詹繼東網絡名師工作室、陳玉梅名師工作室在南京市棲霞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棲霞實小”)聯合開展主題為“基于黨建品牌的德能一體青年教師隊伍建設路徑研究”交流展示活動。活動通過“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平臺進行全程直播,線上線下參與教師達1萬余人次,展示課視頻資源通過“金陵微校”平臺發布。
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副館長張元寧,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主要負責同志及相關部門負責人,棲霞區各級黨建課題負責人及核心成員,江蘇省詹繼東網絡名師工作室、陳玉梅名師工作室成員,棲霞區教科研骨干教師及棲霞實小教師代表近100人現場觀摩活動。
棲霞實小黨總支書記陳玉梅在致辭中指出,棲霞實小聚焦學生發展需要、教育熱點問題和未來教育訴求,將數字化作為學校教育變革的內生動力,嘗試將人工智能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并豐富其教學內容和方法。此次活動呈現出了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展現出了“AI點燃課堂,科技賦能教學”的良好育人效果。未來棲霞實小將持續推進“課堂革命”,打造有生命力、有科技感的數字化課堂,奮力譜寫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活動中,棲霞實小副校長夏春美、云教AI創始人李葉及部分骨干教師圍繞“AI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進行沙龍探討。教師們紛紛表示,作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不能故步自封,要始終以開放的態度擁抱技術變革,積極嘗試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日常教學實踐,將人工智能作為專業發展的助手,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另一方面要強化角色危機意識,找準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以積極的心態客觀看待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作用,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推動人機融合,引導學生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棲霞區教育規劃與校長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人詹繼東作題為《黨建引領,AI賦能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探索與思考》的講座。他從“黨建引領,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保證”“AI賦能,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創新動力”“在黨建引領和AI賦能的雙重作用下,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更加清晰”“關注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建設”四個方面進行深入闡釋。他強調,黨建引領和AI賦能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兩大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黨建的引領作用和AI技術的賦能作用,推動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升和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推動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最后,張元寧針對此次活動進行點評,肯定了棲霞實小在教育教學中應用人工智能的創新實踐,希望大家勇于面對當前的教育挑戰,積極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他就如何進一步將人工智能有效融入課堂教學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希望教師們在后續教學中抓住人工智能與教學的切入點,巧借數字化教學資源,不斷創新課堂教學,實現教育教學的提質增效。
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副校長胡榮華對活動進行了總結。他指出,棲霞實小順應時代發展、關注課堂升級,百年老校的課堂在現代科技的助力下生機勃勃、動力澎湃。在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教師要堅持以德修身、以德修己、以德育人,要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解放學生雙手“去實踐”,釋放學生時間“品生活”。希望年輕教師做行動派,心有所向,行有所成,主動適應教育教學數字化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
(寧教電)
數字化教學打造繪本閱讀新樣態
為進一步推動幼兒園數字化教學的創新與發展,提升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加強不同地區名師工作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近日,江蘇省鎮江市教育信息化中心在揚中市第二幼兒園舉辦鎮江市幼兒園數字化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暨江蘇省匡明霞網絡名師工作室聯合教研活動。
活動聚焦“繪本數字化教學的創新路徑”,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進行。
來自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肖云莉名師工作室、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王珍名園長工作室和江蘇省揚中市第二幼兒園匡明霞網絡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分別展示了幼兒園大、中、小班繪本跨域集體教學活動和親子閱讀課程的數字化教學。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教師匡明霞的“經典童謠繪本的傳承與創新實踐”活動,給予了與會者諸多啟發,大家圍繞繪本數字化創新教學展開了深度的自我剖析和反思研討。
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授田素娥作了題為《回望與反思:幼兒園早期閱讀與讀寫學習的教育探討》的講座,為教師們提供了寶貴的指導與建議。鎮江市省網絡名師工作室項目負責人對幼兒園數字化教學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展望。
此次活動通過“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平臺進行同步直播,總點擊量達到9530人次。 (鎮教電)
名師引領促發展,技術賦能提質效
為進一步促進第三批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項目科學、規范、有序地開展,提升工作室建設質效,近日,第三批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交流研討活動在徐州市蘇堤路小學舉行。
此次活動由徐州市電教與裝備發展中心主辦,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蘇堤路小學、拾景玉網絡名師工作室協辦。徐州市電化教育館副館長余長營、教師王一童和拾景玉網絡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及核心成員一起觀摩了信息化教學展示課。
拾景玉網絡名師工作室成員王莉執教統編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漏》一文,她以畫外音的形式帶領學生走進趣味故事會的大情境。教學中,故事動畫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給故事配音的環節,有了動畫和音樂的加持,學生更是積極踴躍。整堂課的氛圍輕松愉悅,電教手段的合理使用讓課堂變得更靈動、更有趣。
江蘇省特級教師、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拾景玉對王莉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精彩點評。拾景玉認為這是一堂讓聽課教師和學生都很放松的語文課,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悅。整堂課板塊清晰,既呈現了一線串珠之美,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進階形態,更重要的是王老師堅持“教育為本,技術賦能”,使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高度融合。教學伊始,小朋友趣味故事會畫外音的使用,很好地拉近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動畫故事的播放幫助學生更好地分角色朗讀。在學生熟練朗讀以后,教師又通過配音來激發學生讀故事、講故事的興趣。信息技術的介入不僅使教學內容豐富化、生動化,而且使教學方式趣味化、互動化。配音秀通過營造真實的教學場景和開展具身化的實踐活動,讓目標情境化,讓思維可視化,在教學內容和學生經驗之間搭建了一條有效的學習通道,從而促進教學目標高效達成。
首批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人王銀娣作《匠心育德,體驗成長》主題講座,從“依托平臺,驛路留痕”“豐富內涵,打通聯結”“輻射引領,帶動發展”“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四個方面展開經驗介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與引領作用。
余長營對本次研討活動進行了總結。他充分肯定了這次活動的意義與價值,希望網絡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能帶領各自團隊的教師成員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利用信息技術探索先進的教學模式,讓信息技術真正為課堂教學賦能。
人機協同的時代已經到來,信息技術賦能“教”的范式變革,讓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師的視野,課堂教學更加精準、更加高效。愿每一位教師都能夠與時俱進,更好地引領學生成長。(徐教電)
聯合教研,推進數字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為深入推進數字化教育轉型背景下教育教學的創新與變革,近日,江蘇省如皋市開展江蘇省(夏從林、郭劍波、李虎)網絡名師工作室聯合教研活動。南通市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何帥、信息科科長陳小銀、副科長曾金庚,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長丁紅林、各工作室全體成員和全市各校教師代表參與了此次教研活動。
本次活動共設初中、小學和幼兒園三個分會場,以充分展示不同學段的創新教學課例。執教教師探索性地使用AI技術,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學科專家結合課例,從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角度進行了深入剖析與點評,并對今后的數字化教學實施策略進行了專業、細致的指導。
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賀斌作了題為《中小學教師視角: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智慧教育透析》的講座。賀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數字賦能教學”的深層含義,同時鼓勵一線教師植根學科教學實踐,立足核心素養培養,創生新型學科教學模式,提高AI和數據素養。
何帥對本次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強調要充分利用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這一平臺,互學互鑒,共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同時,他呼吁大家要注重實踐創新,不斷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教育教學新模式,推動教育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
丁紅林希望各校積極響應數字化時代的呼喚,積極探索數字化背景下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評價等各環節的變革與創新,使數字技術更好地賦能教學并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她指出,要進一步扎實開展網絡名師工作室活動,深耕省“三個課堂”,以智慧課堂為抓手,推動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如皋培育區的建設。(通教電)
城鄉同頻課堂,雙師共促教研
為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搭建區域內城鄉教師互動交流平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近日,江蘇省王建華網絡名師工作室與連云港市贛榆區王超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在連云港市贛榆殷莊中心小學舉辦主題為“優質資源·城鄉互動”的區域聯合教研活動,全市共60余名骨干教師參加了本次活動。活動融合應用“三個課堂”平臺,通過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平臺進行網絡互動研修,在“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進行現場直播,在“江蘇省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平臺進行教學展示。
活動當天上午進行了三節城鄉互動教學數學公開課。
第一節課授課端是連云港市贛榆殷莊中心小學校長熊紀鵬,他執教的是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端是連云港市建寧小學教師姚苗苗。第二節課授課端是連云港市黃海路小學教師楊黎,她執教的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聽課端是連云港市崗埠農場中心小學教師張洪診。第三節課授課端是連云港市灌云縣新區實驗小學教師劉海弟,她執教的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用數對確定位置”,聽課端是連云港市贛榆殷莊中心小學教師于名。
下午的交流研討活動,在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朱凱的講座《小學數學優質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基于課程標準和教學研究的視角》中拉開序幕。基于當前課程資源存在的問題,朱凱從“堅持育人為本導向,精選優質課程資源”“調動多元主體力量,豐富課程資源類型”“建立合作開發機制,實現資源共建共享”“發揮資源育人功能,優化數學教學活動”四個方面,對優質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了深入講解。
贛榆區教育局教研員王超作了題為《借助優質資源,提高課堂效益》的講座。他結合大量可操作的、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案例,詳細地為教師們講述了如何利用紙質資源、數字化資源、生成性資源以及其他資源等,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從而創建高效課堂。
江蘇省王建華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人王建華作了題為《基于數字化思維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講座。他指出,數字化轉型是課堂教學改革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數字化思維會讓課堂的教學結構、方式、策略發生實實在在的改變。他強調,效益之變的本質是思維之變,有什么樣的思維就必然有什么樣的結果。
云端牽手共研,同頻互動共進。本次活動充分應用江蘇智慧教育云平臺,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了不同學校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連教電)
聚焦跨學科,融通潤成長
為進一步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助力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實驗小學信息科技教師專業成長,近日,江蘇省仇大成網絡名師工作室暨鹽城市小學信息科技名師工作室集中研修活動在濱海縣實驗小學舉行。本次研修活動的主題為“基于計算思維的跨學科主題學習”。鹽城市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陸宏柱、鹽城市教師發展學院劉綠芹等專家領導及濱海縣各小學信息科技教師、仇大成名師工作室成員共117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與了本次活動。
活動中,濱海縣實驗小學教師孫菊清對四年級教材教法進行了詳細介紹,力求從實踐層面幫助一線教師準確把握新課標中“數據與編碼”模塊內容,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濱海縣東坎實驗小學教師易媛媛對三年級教材“在線學習與生活”模塊進行了深入解讀,引導教師們培養學生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以及信息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發展,幫助教師構建課程體系的整體認識,為后續教學設計與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在實踐指導環節,江蘇省特級教師、鹽城市串場河小學校長周旺純作了題為《信息素養視角下小學信息科技跨學科活動設計與實施》的講座。在講座中,周旺純深入解讀了信息素養的豐富內涵,并闡述了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必須遵循的四大原則,即真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導向性。他提倡從學科融合的角度確定主題,將信息科技與語文、數學、歷史、藝術等學科相融合,聚焦計算思維的培養點,整體設計并分階段實施跨學科活動。
南京市江寧區信息科技學科教研員趙凱作了題為《信息科技課程中計算思維培養的實踐與思考》的講座,從計算概念、計算實踐、計算觀念三個維度詮釋了計算思維的內涵。他以畫圖單元“繪制月牙”等為例,展示了如何運用計算思維來分解和解決問題,通過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呈現計算思維形成的過程,展現培養計算思維的實踐意義。
最后,濱海縣教師發展中心教育技術發展科科長仇大成作了題為《應用人工智能優化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講座,從背景知識、新技術、新應用、新實踐四個方面,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的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以及物理智能等方面的關鍵概念。他指出,隨著算力、算法和數據的不斷進步,AI將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AI與物聯網、區塊鏈、5G等技術的融合應用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他倡導教師們積極嘗試應用人工智能優化跨學科主題學習,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本次研修活動依托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平臺,集中探討了計算思維在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致力于促進一線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使其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與策略,進而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一系列專題講座不僅加深了教師對計算思維、跨學科、人工智能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跨學科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創新思考,為新學年的教學工作注入活力和動力。(鹽教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