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得人則安,失人則危。”如何識才、愛才、育才、用才、敬才?當年新四軍鍛造人才方陣的成功做法,為新時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歷史鏡鑒。
君不見,在烽火硝煙的戰爭歲月,新四軍站在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戰略高度,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當前,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深水區,推進改革需要人才,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由此觀之,學習借鑒新四軍人才建設的經驗,對于加強新時代人才建設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新四軍的歷史經驗充分說明,堅持鮮明的用人導向最重要、最根本、最管用。在你死我活的戰爭環境中,新四軍把“聽黨話、能打仗”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凸顯的是“尚賢者,政之本也”的真理,實現的是“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的良好局面。遙望當年,無論是在刀光劍影的抗日戰場,還是在風起云涌的抗日根據地,新四軍始終堅持用人一定要得當,不僅用當其時,而且用其所長,絕不搞論資排輩、平衡照顧,而是看誰更優秀、更合適,但凡用人都堅持從勝戰出發,以事擇人,不把職位作為獎勵干部的手段。
新四軍十分重視人才教育培養,堅持在戰火中錘煉人才的同時,傾心盡力辦好各級各類培訓機構,從設立新四軍教導總隊,到開設隨營學校;從組建抗大分校,到創辦草棚黨校;從精心打造師資隊伍,到實行官兵互教,始終把教育作為人才培育的基礎性工程不斷夯實。環顧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應當借鑒新四軍培育人才的經驗,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
新四軍高瞻遠矚吸納八方賢才,不僅吸納國內優秀人才,還把視野擴展到海外,吸納眾多華僑甚至外籍人士加入抗戰隊伍,努力把各方人才凝聚在黨的旗幟下,形成了萬眾一心打敗強敵的磅礴力量。新四軍在人才建設方面的開放視野具有寶貴的時代價值。當前,發展中的中國需要更多海外人才,應該站在世界之巔選賢納才。在選拔創新人才方面,應當像新四軍那樣高站位、大視野,實行不唯地域吸引人才的同時,注重完善創新人才的引進機制,持續增強人才選拔開放度,敞開大門招攬天下之才。
當前,借鑒新四軍人才建設的歷史經驗,應從我國正在進行的偉大而深刻的革命實踐出發,在選人用人上始終注重“有理想、要愛國、能創新、敢擔當”,全面辯證科學把握判斷人才的方法,堅持“重品德、看實干、講學習、善辯證”,努力讓全社會人才源源不斷地涌入,讓各類人才的聰明才智充分釋放。要像新四軍那樣,著力做好愛才育才用才的重點工作,在改進優化體制機制的同時,重視培養引領,善于不拘一格,既慧眼識才,又放手使用,既造就領軍人才,又創造拴心留人的環境,從而為優秀人才奮勇創新、脫穎而出提供廣闊舞臺。
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能指日可待。只要我們堅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認真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像當年新四軍那樣不斷造就宏大人才隊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