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鎮江新區儒里村,是南宋大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后裔在江蘇最大的聚居地之一。村里現住朱姓居民4400多人。近200年里,從這里遷往大江南北及海外的朱氏子孫不下千余人。
儒里村有千年古街,當年的繁榮名震方圓百里,通街都是“脫板門”的商鋪,招牌、布幌沿街懸掛。而今,仍有保存相對完好的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原為三開間兩進雙包廂四合院。清康熙年間,朱氏后人擴建,占地1400平方米。朱氏祖籍是安徽徽州婺源,所以宗祠的建筑沿襲了徽派風格,粉墻黛瓦,層樓疊院,方圓百里,獨樹一幟。
大約在公元1339年,朱熹的八世孫,任山東提刑的朱文通(享三公),來丹徒公干未返,擇此定居,圍堤墾田,繁衍子孫,時稱“圍里”。久之朱氏日眾,人遂稱之為“朱家圩”。此地居民皆以耕讀為本,明末清初,后生中舉為官者日眾,一時名聲大噪。傳說由乾隆皇帝改名“儒里”,取意:文公后裔居地,儒人之故里。至此擴建宗祠,修整街容,古鎮街市日趨繁盛。
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保護,朱氏宗祠保存較為完好。古街上南北有兩道券門,門頭皆嵌村名“儒里”,傳為乾隆所題,南為石刻,北為磚雕。朱氏宗祠就坐落在兩道券門中間。
村上的朱谷玖老人,原是儒里中學的退休教師。因是朱氏后人,退休后他和石橋鎮紀委書記朱利民等,成了朱氏宗祠的熱心維護者。
紅衛兵造反時期,朱氏宗祠曾遭受部分破壞。20世紀80年代,為修繕朱氏宗祠,朱谷玖和朱利民出面游說當地富戶魯智深大酒店經理朱國民及王萬民,爭取他們的支持,同時向社會各界發出為搶救老祠慷慨資助的呼吁,得到全國和世界各地不少朱氏后人的響應。新區政府也特地撥款資助,加上當地村民的贊助,共籌集資金80多萬元,將朱氏祠堂修繕一新。
朱谷玖深知,維護宗祠,除了修繕外,還要加強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他每天到宗祠“上班”,當義務講解員。他編寫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故事,為到宗祠旅游參觀的人講解,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朱氏宗祠內有面山墻,山墻上有個磚刻的“孝”字,據說,這個“孝”字是朱熹親筆書寫的象形字,很有特點。朱谷玖將這個“孝”字的傳說講給參觀的人聽。他說:“這個‘孝’字,你從左邊看,是一個人,從右邊看,卻是一個鬼。你們看像不像?”大家越看越像,朱谷玖就解釋其寓意,朱熹這么書寫,是想告訴子孫,你孝順就是一個人,不孝順就是鬼。參觀的人頓時開懷大笑,在笑聲中受到了教育。
儒里的東鄉羊肉遠近聞名,傳說乾隆下江南時品嘗東鄉羊肉后,贊不絕口,傳下口諭,要鎮江府定為貢品。如今的儒里村建起了餐飲一條街,每年要吃掉七八千只羊?!跋奶斓拈L魚,冬天的羊肉”,這是儒里村餐飲一條街的廣告語。祠堂后面建起了寬敞的停車場,修建了柏油路,方便周圍城市的人們來這座千年古村觀光。如今,每到節假日,八方游客扶老攜幼,賞古村美景,品東鄉羊肉,流連忘返。
(責任編輯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