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生產托管在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通過服務實現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措施。
農業生產托管是城鎮化建設和老齡化加劇的現實需要。當下,我國人口老齡化、農民“拋田棄種”進城務工等現象愈演愈烈,“有地沒人種,種也種不好”成為農村普遍面臨的問題。由合作社等專業服務組織提供的農業生產托管,提供全程專業化的種植服務,不僅可以解決種地人數少、留守老年人種地難致使土地撂荒的問題,還能讓在城市工作的農民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也可以保證農田的生產并獲取收益。
農業生產托管是科技賦能和農業現代化的創新優選。“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農情,“單打獨斗”的農戶考慮到購買現代化農機設備的高成本和風險,一般不會成套配備。而農業專業服務組織實力雄厚,機械化、科學化和規模化程度高得多,可以把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設備等要素導入農業生產,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生產托管為農戶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全新選擇。相比土地流轉,農業生產托管模式下,農戶保留土地的經營權,將農業生產一個或幾個環節委托給服務主體。服務主體通過規模生產幫助農戶解決“干不了、干不好、干得不經濟”等問題。農戶仍然擁有農業生產的最終收益及其支配權。這種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模式深受農民朋友歡迎,也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持續注入動力。
悠悠萬事、糧安天下。農業生產托管,是廣大農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的偉大創造,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大創新,是新時代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完善,順應潮流,前景廣闊。中央精神和具體實踐都證明,推進農業生產托管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因此,各地各部門應積極行動,通過開展農民培訓,提高農民認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和設備投入,提供有力保障;制定服務標準或服務規范,加強行業引導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業生產托管的覆蓋面,“托”出農民增收路,“托”出田野新希望。